基纳巴卢山猪笼草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


Nepenthes × kinabaluensi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是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的自然杂交种。基纳巴卢山猪笼草首次由莉莲吉布斯(Lilian Gibbs)于1910年在婆罗洲基纳巴卢山(Mount Kinabalu)发现。1914年,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 Muirhead Macfarlane)将其暂时命名为“Nepenthes sp.”。虽然麦克法兰没有正式命名这个物种,但他的著作中明确的指出了这个物种是长毛猪笼草(N. villosa)与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的自然杂交种。最后由仓田重夫(Shigeo Kurata)在《基纳巴卢山的猪笼草(Nepenthes of Mount Kinabalu)》中将其命名为基纳巴卢山猪笼草,但是只有一个描述,缺乏相应的模式标本。在1984年和1996年,仓田和JH亚当(J. H. Adam)与CC威尔科克(C. C. Wilcock)再次将其发表。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的捕虫笼很巨大,但还比不上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和阿里猪笼草(N. × alisaputrana)。基纳巴卢山猪笼草只分布于基纳巴卢山和坦布幼昆山(Tambuyukon)附近,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和长毛猪笼草共同的原生地。具体来说,一处位于帕卡岩洞(Paka Cave)附近,另几处位于宾南邦河上游(Upper Kolopis River)西岸的山脊上。唯一一个容易去到的分布点位于基纳巴卢山山顶海拔2900m的树林(由Dacrydium gibbsiaeLeptospermum recurvum构成)中。基纳巴卢山猪笼草通常分布于云雾缭绕的森林(海拔2420~3030m)里的开阔地中。

基纳巴卢山猪笼草呈现父母本的中间型。在唇上有比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的更发达的唇肋和唇齿。它的唇和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一样很宽。盖子为圆形或肾形,很扁平。一般来说,基纳巴卢山猪笼草的捕虫笼要大于长毛猪笼草(N. villosa),且笼蔓与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一样是从距离叶片末端1~2cm的下表面穿出的。年龄较大的植株的笼蔓几乎是木本的。基纳巴卢山猪笼草的捕虫笼和叶片边缘都有毛被,这综合了父母本的毛被的特点。下位笼有一对翼,而上位笼通常没有。捕虫笼的颜色从黄色到红色都有。基纳巴卢山猪笼草比它的父母本都更容易长出上位笼。基纳巴卢山猪笼草因其特殊的形态很容易与婆罗洲的其他猪笼草区分开来,但它也曾在《莱茨领你到食虫植物世界(Letts Guide to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中被错认为是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