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基本信息


作 者:王发明 著丛 书 名:产业经济学文库出 版 社:经济管理出版社ISBN:9787509609255出版时间:2010-03-01版 次:1页 数:165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工业经济

内容简介


《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尝试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借用生态学个体-种-群落的演进路径来剖析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的内在机理,并以数理经济分析方法为基本工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的分析模型。

《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搭建了产业集群演进路径-动力-效应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经历了个体-产业种群-集群形成、发展、成熟后,其演进方向会出现三种路径:一是正向更替,即集群持续发展,实现升级;二是反向更替,即集群走向衰亡、解体;三是扩散与转移,即集群向其他地区转移。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的高级形态,其演化发展受生态平衡机制支配,集群演进的动力源泉在于通过产业集群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形成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

《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认为,生态平衡机制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自我维持机制,能够使集群企业得到自我保护和平稳演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还是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合作和分化,而共生性和互补性是集群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内在要求和市场规律。集群演进既是系统演化的动力原因,也是系统演化的局部结果。

作者简介


王发明,1967年生,安徽定远人,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007年6月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产业集聚、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在《生态学报》、《统计研究》、《科学学研究》、《改革》、《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家》等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出版专著《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一结构”观的分析》。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1 产业集群概念及类型

1.2.2 集群系统

1.3 本书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书结构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演进的相关研究回顾

2.1.1 产业集群理论渊源

2.1.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2.1.3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2.2 组织生态理论

2.2.1 生态学的起源

2.2.2 组织生态理论的演进

2.2.3 种群成长模型

2.2.4 环境资源条件与种群生存状况的相关研究

2.3 集群网络结构理论

2.3.1 社会网络理论

2.3.2 复杂网络理论

2.4 小结

3 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路径研究

3.1 生态学的发展

3.1.1 生态学发展概述

3.1.2 DICE模式

3.1.3 生态理论在管理研究上的应用

3.2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进路径研究

3.2.1 产业种群的属性及演化路径

3.2.2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路径

3.2.3 以嘉善木业产业集群演进为例

3.3 小结

4 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动力研究

4.1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集群演进动力机制

4.1.1 组织种群密度依赖的演化规律

4.1.2 基于生态理论的产业集群演进动力机制研究

4.2 集群的基础(环境)性因素对集群演进的影响

4.3 产业集群演进的其他环境因素

4.4 产业集群演进的动态平衡

4.4.1 竞争模型

4.4.2 互利模型

4.4.3 上、下游关系模型

4.4.4 产业集群的生态平衡条件

4.5 小结

5 基于生态观的集群系统演进效应研究

5.1 产业集群的正向演进效应

5.1.1 基因突变

5.1.2 基因互换

5.2 产业集群的扩散及转移

5.2.1 集群的规模上限

5.2.2 集群的扩散与转移

5.2.3 案例研究:东莞PC集群

5.3 产业集群的反向演进效应

5.3.1 种群生态的生命周期性与集群演进负效应

5.3.2 集群的衰退分析

5.4 小结

6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演进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架构及假设

6.1.1 研究架构

6.1.2 研究假设

6.1.3 研究变量及操作性定义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设计

6.2.2 研究说明

6.2.3 研究对象

6.3 实证研究模型设计

6.3.1 模型选取

6.3.2 模型检验与修正

6.4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分析

6.4.1 嵊州领带产业的发展现状

6.4.2 嵊州领带产业生产特点

6.4.3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特征

6.4.4 嵊州领带产业发展的演进历程

6.5 实证结果分析

6.5.1 产业动态、资源条件及环境状况三个维度的基本分析

6.5.2 单根检验、协整检验、修正模型及有限滞后回归分析结果

6.5.3 产业动态、资源条件及环境状况与组织存活能力的假设验证

6.5.4 结论与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波特认为,大多数成功的产业集群(以下简称“集群”)一般可以维持几十年的繁荣,甚至可以让某个地方数世纪生机盎然。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世界各地的集群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是成功的或者说都能保持长期竞争力。集群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比如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在经历30年的辉煌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性汽车工业萧条的到来,由于创新的缺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衰败,其所在的美国中西部地区被世人称为“锈都”。奥地利东南部的Uper Styria地区,主要由国有公司组成的钢铁工业集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繁荣,但70年代渐始衰退,直至80年代彻底垮掉。我国国内也不乏其例,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装备工业基地,拥有强大的重工业装备制造集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体制转换迟缓、产业老化等原因,已成为我国的“老工业区”。浙江作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其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如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的“昙花一现”、瑞安场桥羊毛衫集群几年时间彻底溃败、温州灯具集群由于半年外迁百家企业而衰落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内经营环境的变动比过去更为激烈,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