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创办的北洋马医学堂。新中国成立后,组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2004年8月,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隆重举行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百年庆典,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张宝庆同志参加了庆典,并亲自为“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百年”纪念石揭幕。几十年来,学院立足国家科技知识创新体系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优势和特色,努力使学科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农学部畜牧兽医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清光绪30年)12月1日清政府在河北保定正式成立马医学堂,它是中国第一所兽医学校,由北洋军医学堂总办徐华清任马医学堂总办,第一批留美归国的海军军医姜文熙为监督,开始招收兽医正科和速成科生各一班,这就是吉林大学农学部的前身,也是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起源。1907年北洋马医学堂易名为陆军马医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陆军马医学堂改名为陆军兽医学校,姜文熙为校长,刘葆元为教育长。1919年学校迁往北京富仓。1928年学校由国民党南京政府军政部接管,王毓庚出任校长,崔步满为教育长,继续招收新生,学校也先后迁往南京、湖南、贵州安顺等地。1949年11月18日,安顺解放,时任代校长的贾清汉率全校师生起义,在西南军区党委领导下,该校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1951年10月25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1952年1月,迁往长春,与原军委高级兽医学校、解放军第三、四兽医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校名。1992年8月26日,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1999年4月根据军委命令,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4年8月,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学校转隶移交地方,并入吉林大学,改称“吉林大学农学部”,同月,学校在吉林长春隆重举行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百年庆典,共同回顾百年兽医走过的峥嵘岁月。

学校兽医教育事来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朱德总司令1953年亲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题写校名,军委主席江泽民先后2次来学校视察,洪学智、刘华清、张震、迟浩田、赵南起、周克玉、傅全月、王克、徐才厚等军委和总部首长也先后来学校视察指导,为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尽沧桑,自强不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兽医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目前承载学校兽医教育的畜牧兽医学院,现在岗教职工110余名,其中教授36名,副教授23名,讲师28名,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7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吉林省“教学名师”1名。博士生导师46名(含兼职),硕士生导师80名,已有18人次在国家级学会或专业委员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职务,3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中国成立后,为部队输送了8000多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0多人,他们自觉传承和实践百年兽医“自强不息、厚德博学”的文化精神,活跃于全军、全国动物和卫生战线的各个行业,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默默耕耘。

历经百年培养了大批的杰出人才。纵观我校的兽医教育,始于光绪年间,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发展于70年代,在极其艰难的岁月和残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人民革命胜利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我国现代畜牧兽医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刘心舜、叶重华、杨本升、钟兰宫、钟柏新、李普霖、祖国庸、胡力生、黄孝翰、李阑泉、邓定华、倪汝选、郑策平、吴清源、李永田、任传九、邓兆荣、费恩阁、李毓义、殷震、夏咸柱等一大批我国兽医教育的开拓者和知名专家,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启军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刘明远教授以及“世界首例带抗猪瘟病毒的转基因克隆猪”首席科学家赖良学教授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青年才俊;为我国动物疾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各农业高校和国家动物相关行业和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许多毕业学生也能主动奔赴西藏、新疆等边远艰苦地区,自觉践行我军宗旨,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有的已成为将军和知名专家学者,谱写了一曲曲卫国戌边的奉献之歌。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现代兽医人积极打造学科品牌,在汲取百年兽医教育精华的同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开设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公共卫生)、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实验动物)、生物技术(动物)5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从20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培养研究生,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中国第一个培养兽医博士,第一个产出兽医学院士的学校。目前,学院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有兽医学和生物学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兽医学、生物学、畜牧学),8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也是兽医博士、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以及畜牧兽医本科、兽医公共卫生大专自学考试和“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授权培养单位;拥有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国家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兽药工程研发中心、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中心、动物繁育与饲料研发中心、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单位和动物机能与形态学研究室、动物代谢病与中毒病研究室、动物重要病原与疫病研究室、动物生物技术研究室和动物遗传繁育工程研究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已有实验室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目标蛋白快速分离系统、显微操作细胞电转移电融合仪、正置荧光显微镜、凝胶成像分析系统(ALPHA)、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价值近亿元。同时,正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和修建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实验牧场、饲料加工厂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等实习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框架、中法先进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188项,经费达5924万元。取得了一大批在全国、全军和国际上有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培育的“军牧1号”白猪,吉戎兔均为国家动物新品种,现已形成规模生产,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犬五联活疫苗”已在全国畅销,“13种病毒的分离鉴定方法”等技术成果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产出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世界首例带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也于2008年在学院诞生。近20年来,获科研成果奖3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2100余篇。陈启军教授领衔的人兽共患病科研团队为教育部2007年度创新团队。学校主办的《中国兽医学报》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核心期刊。《动物寄生虫病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动物医学教学团队、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在兽医学、人畜共患病防治、动物胚胎工程、转基因动物技术、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猪抗病育种、动物新品种选育、禽流感、SARS、口蹄疫、狂犬病、鼻疽、旋毛虫病等研究上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曾先后参与西北核试验、扑灭SARS重大疫情等光荣任务。

开辟了广阔的对外交流领域。早在建校初期,就有70多名出国留学人员回到学校工作。50年代,前苏联、日本等科技较发达国的专家教授就曾来校任教,6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派出援外专家、留学进修和考察人员400多人次,接受外国留学进修生、访问学者和科研协作专家500多人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对外交流领域,先后与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先后2次接待60多个国家的驻华武官、高级军官参观考查。与日本北理大学定期互派本科生,目前还承担马来西亚、台湾、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全日制留学生兽医学教育。我国许多农业院校也曾派出教师来校进修学习,同时,受农业部委托,先后举办4期农业院校师资培训班,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兽医教育师资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效提升了兽医学科的声誉和影响力。

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起源地,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将继承和弘扬“厚德博学、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秉承“德为先、师为魂、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国家科技知识创新体系需求,充分的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优势和特色,提升重要人兽共患病、动物重大疫病、抗病育种、动物胚胎工程、食品卫生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科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以实现“创建国内高水平研究型畜牧兽医学院”的宏伟目标。

动物医学Animal Medicine(五年制)


专业简介

培养从事动物疾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治、动物检疫、食品卫生检验与监督、兽用药品生产与开发等工作的兽医师及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动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卫生检验与监督等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动物防疫和检疫、生物制品、制药、实验动物等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

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动物临床诊疗学、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与手术学、动物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从事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动物检疫、食品卫生检验与监督、兽用药品生产与开发及实验动物科学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亦可报考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类研究生继续深造。

动物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五年制)


Veterinary Medicine(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专业简介

培养从事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与监督、人兽共患病防治、动物检疫、动物疾病及动物产品的风险性评估等工作的兽医师及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特长是动物性食品质量与安全、人兽共患病防控知识与技能。

主干课程

兽医公共卫生学、食品理化检验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用动物病理学、人兽共患病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动物解剖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兽医法规、卫生微生物学、兽医寄生虫学、动物疾病与产品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畜牧业管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中心、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动物检疫、食品卫生检验与监督、人兽共患病防治、动物疾病与产品风险评估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亦可报考动物医学、食品安全、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类研究生继续深造。

动物科学 Animal Science


专业简介

培养具有宽广的现代动物科学基础,熟练掌握现代动物遗传、育种、营养、繁殖、生产等知识,从事动物科学方面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开发的畜牧师及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生理生化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育种学、繁殖学、营养学等知识,具有从事现代动物生产的规划、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主干课程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饲养学、环境卫生学、饲料生产学、草地学、畜牧业经营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企业、科研单位、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动物生产、设计、科研、教学、管理和经营等工作;亦可报考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类研究生继续深造。

动物科学(实验动物)


Animal Science(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专业简介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从事实验动物繁育饲养、质量检测,特种实验动物训育与创造,屏障设施与动物实验研究、教学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实验动物科学人才。

主干课程

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感染病学、实验动物生产学、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动物环境控制、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特种实验动物创造与训育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适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从事实验动物专业的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可在海关、环保、商检、进出口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在实验动物及设施的生产单位、制药企业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亦可报考医学、药学、生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

生物技术(动植物生物工程)


Biol technology

专业简介

培养从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及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的知识和能力。

主干课程

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相关的工业企业、医药食品行业、科研院校等从事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亦可报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类研究生继续深造。

生物技术专业(动物)


Biotechnology Program(Animal)

专业简介

培养从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熟悉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繁殖工艺与育种学、动物胚胎工程等动物生物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具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的知识和能力。

主干课程

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化学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繁殖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相关的工业企业、医药食品行业、科研院校等从事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亦可报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类研究生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