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经济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济宁经济


济宁经济

济宁是鲁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和商品的流通中心,山东省工业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组群结构特大城市。济宁物产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经济实力雄厚。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3.5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0.4亿元,分别增长4.1%、17.8%和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2:44.3:37.5 调整为16.4:45.9:37.7。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农业新增高价值经济作物面积48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7:33调整为65:3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5%提高到36.4%。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1.8%,提高2.9个百分点;全市利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由上年的68户增加到74户。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超市、连锁、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8.7亿元,增长12.3%,旅游、通信、金融、保险、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40.3亿元,增长18.2%。从所有制结构看,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增长3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达到170亿元,占全市工业净资产的54%,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前景目标:《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我市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济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经济总量。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1.2万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5亿元、465亿元和390亿元,年均分别递增5%、13%和13%左右。

2、经济结构与效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5:46.5:39,高新技术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旅游社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城市化水平达到4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9亿元,年均增长12%。

3、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其中国有基建和技改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3%和15%。投资率保持在30%左右。在全市布局建设100个重点项目。

4、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其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达到85%以上。

5、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2%左右,同龄人口高校入学率达到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文化、卫生、体育、档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6、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70元,年均分别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74岁。

在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把济宁建成经济强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经营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充实富裕,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关分词: 济宁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