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渡口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街渡口


北海街渡口

约在清道光初年始,北海的沙脊街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身)相继建成以后,北海与廉州街(指合浦县城)日渐加强商贸来往。那时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从廉州街来北海做生意的客商除了走路外就是坐渡船(旧称“走水客”)。船开到北海后,在外沙东端内港南岸的一个码头(旧址在今珠海中92号西邻下面约50米处)停泊,乘客及随带的货物由此上岸直达大街。渡船停泊的这个码头,北海人称“街渡口”。

在北海大街的历史上,街渡口是一个有名的地方。不了解街渡口历史的人,以为街渡口的“街”,是北海大街的“街”,其实不然。街渡口的“街”,是廉州街的“街”,当时北海人称廉州为“街”。“街渡“即是廉州开往北海的客货混载的渡船。“口”是指客商和货物上落的码头。从廉州街开往北海的渡船,是从合浦簸箕屯附近一个名叫老哥渡的码头启航的。老哥渡至街渡口的航线,成为晚清廉州街与北海之间的海路通道。

1876年北海开埠以后,北海商贸日益发展,从北海进出的货物与日俱增,开来北海的渡船除了老哥渡以外,还逐渐增加从合浦县城周边乡镇开来北海的渡船,如乾体渡、党江渡、沙岗渡、西场渡、那丽渡,更远一点的还有钦州渡、安铺渡和东兴渡。这些渡船都是帆船,船舱装货,船面载客。载客人数视渡船的大小而定,约20—30人不等。从廉州街及更远一点的渡船,运来北海的大多是黄麻、青麻、花生油、药材、蔬菜等北海居民生活用品和渔民生产的必需品;从西场、党江渡船运来的是家禽、生猪和盐。客商运回去的则是海味、洋纱及百货日用品。街渡口成为北海大街最为繁忙的码头。

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珠海中路92号西面墙脚下,发现一块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告示碑。此碑约300字,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绅商陈世珍等联名,向合浦县政府反映(有引号的为告示碑原文):“渡夫邓振武”,“揽载霸撑滋事”,要求对他严肃处理,“以免再滋事端”。县政府为此对邓振武立案调查,并作了“判令将所换新照作为废纸”,并“勒石为记”等有关处理。日后邓振武若再“揽载滋事”,必定“从重究究惩决不宽货”。此告示碑于当年六月廿四日立在街渡口公布于众。

珠海路拓建成有骑楼的商业街后,合浦与北海之间往来不但有机动船,而且也有了汽车。抗日战争时期,公路被破坏,两地之间的帆船和机动船往来更为频繁。抗战胜利后,香港、越南的大批货物进出北海,其中不少货物也经街渡口上岸或下船。当时北海与香港之间,人们来往不用办理签证等手续,出入非常方便,来往的客船都在街渡口码头上下岸。那一时期的珠海路真是“客似云来,货如轮转”,是这条商业大街的鼎盛时期,其中街渡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初期,由于北海至合浦的汽车恢复营运,合浦及其周边地区到北海的渡船日渐减少,街渡口的作用随之消失。

20世纪50年代末,北海在市区北岸筑海堤,昔日街渡口停泊渡船的码头不复存在。事过30余年后,原街渡口码头的东西建了楼房,成了老街区的巷口。有人在街渡口旧址筑一拱门,拱顶用有图案的彩色碎瓷片堆砌“街渡巷口”四个字,一来把街渡口旧址作为老地名纪念,二来似乎在告诉过往的行人:尽管北海老街也有龙王庙码头、三皇庙码头和三婆庙码头,但街渡口却是昔日北海的第一码头,它对于北海老街繁荣的贡献,功不可没。

街渡口旧址南面,还有往昔防盗贼的闸门遗迹。那块光绪二十一年立的告示碑,当年被镶嵌在闸门东侧的墙脚下。100多年来,它历经1927年大街拓建的变迁和解放后街渡口闸门的拆除却幸存下来,成为街渡口的遗物,见证了昔日街渡口的存在与辉煌。

相关分词: 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