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大决战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君士坦丁堡大决战


这个是《中世纪Ⅱ全面战争》的游戏简报,并非真正的史实。如1253年的君士坦丁堡还是十字军占领下,直到1361年,才被拜占廷夺回,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是15世纪的事了。



战役背景


1253年,意大利掌握有米兰、热那亚、威尼斯、托斯卡纳等山南地区,部分山北省份如瑞士。还新占部分北非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两省,以及科西嘉、萨丁岛和克里特岛。主要经济力量和军事生产基地在米兰、热那亚、威尼斯、保加利亚。另一方,蒙古西征军刚从土耳其手里拿到君士坦丁堡,拥有俄罗斯、土耳其的领土。意大利试图趁蒙古立足未稳之时主动进攻夺取君士坦丁堡,以坚固的要塞和海峡对抗蜂拥而来的“黄祸”。意大利以总督亲征,试图以二比一的兵力优势迫使守军撤走。但守军凭借要塞据死抵抗,战争进入围城战。第二年,蒙古迅速在前线集中了大批援兵。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的情况下,意大利总督决意拼死一战,利用海运立刻调集了全意大利所有机动兵力。(另外意大利总督也想把君士坦丁堡拿下后作为主力生产基地和经济支柱。)

双方兵力


意大利:39050人,组成为三支皇家禁卫骑士、五六支长枪骑兵,十支左右意大利轻步兵(特色长矛手),七八支侠义战士、封建战士,七八支热那亚水手(特色轻弓兵),八支左右重弩箭兵、重装大盾弩兵,以及由长矛手、护城民兵和农民组成的预备队。有意大利总督和其二子统领,分为三个军团。

蒙古:89000人,由蒙古重装骑兵、草原骑兵、草原弓骑兵组成。大约有十个军团。

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

由于中世纪——全面战争中“上帝”的安排,意大利方第一阵的阵列没有射击部队。正面为大批草原弓骑兵所挑衅,总督无可奈何之下,命令全军以横线三列稳步向前推进。蒙古方没有很好调度,大约有五六支骑兵被厚实的意大利步兵方阵所包围。其他蒙古部队开始半溃散式后撤。

在消灭被围蒙古军过程中,意大利方面也付出了一定损失。被围蒙古军顽强抵抗,战至最后一骑,简直和他们后面“溃散”的蒙古部队不像同一族类。正由于他们的顽抗,意大利军虽然拥有兵种优势(第一线多半是意大利轻步兵可克制骑兵),仍然不得不调动部队进行合攻,以数倍兵力粉碎之。在此过程中,意大利军虽然明知不利,仍然为追击败敌犯下致命错误,不知不觉战场向前推进到接近蒙古本营的上坡,而且阵列紊乱,兵力参差。

第二阶段

蒙古将军深知自己握有兵力优势,毫不吝惜地直接把表现不佳的第一阵全部遣散,清出战场,将本营中的主力派出。由于战场已迫近蒙古本营,而且对蒙古是大下坡,情况顿时逆转。意大利总督见到山脊上隐隐冒出的一线森林黑旗,不由得心中恶寒。他立刻命令仍在清理战场的前线后撤重整阵列。但已经散开作追击的步兵整队不易,只有骑兵能及时退回。居高临下奔驰而来的蒙古重装骑兵也并未给予敌人时间,迅速进入白兵战,第二线的弓骑兵不断射击。现在轮到意大利步兵被全线压制,各自为战。意大利总督急忙派上后方骑兵,可惜也无济于事。支撑了没多久,居然是刚接敌的一支长枪骑兵耐不住羽箭开始逃命。刹那间意大利军如雪崩般瓦解,长枪骑兵们转身就逃(以至于此战役后意大利几乎再未有建立长枪骑兵部队),接着是长矛手,然后是封建战士的步兵队。从意大利本营望去,好像是黑色的山洪暴发一般将意大利军分割为小块,然后冲垮、淹没。蒙古的铁蹄震天一般,大部分逃亡者都没能跑多远。在这十分钟的大逆转中,意大利军中精华毁于一旦,好几名高级贵族战死。几支死战不退拼命掩护溃散友军的侠义战士和皇家骑士虽然人数锐减,最后还是能寻隙夺路而退。意大利第一阵先锋队,能逃出此难稳住阵脚重回战场的,仅不到十名皇家骑士和二三十名侠义战士、封建战士而已!连总督同志都战至最后一人之惨,他本队全灭了,只好一人逃走,几次陷入敌军合围最后都凭侥幸和勇力杀出血路逃回本营附近,的确不弱于赵子龙。要是连他都嗝屁,这场大战也就不用继续打了。

第三阶段

因为战线原先已推进到接近蒙古本营,所以意大利的溃兵们逃亡之路是那么地漫长,从本营派出援军也是陆续一支一支地出现。这些援军,陡然发现自己身处于修罗场,举目望前满地都是黄色的友军尸体,对士气是很大的打击。尤其是那些轻装的长矛手、农民等,几乎一触即溃。意大利似乎永远无望地一支一支投入部队,又一支一支悲惨地被击溃或消灭。但是,重装的部队维持得稍久,射击部队也开始在重装步兵后支援。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将战场稳住在意大利本营下方的凹地,蒙古方也不得稍缓攻势。

第四阶段

在稳住战线的努力中,大约有十一二支增援部队被击溃和消灭,其损失之重不亚于第二阶段的大败。血肉的长城似乎一再被粉碎,但终于还是没有消失。蒙古军损失也甚重,反击的主力不得不陆续撤退,引入新部队。

蒙古和意大利两军对垒,各踞山岭。意大利方第一线是支离破碎的残留肉搏部队,主要是侠义战士和意大利步兵,每队都已损失大半,只剩下一二十人。蒙古骑兵队如果有此损失,早就后撤了,但意大利方兵少将寡,只能拼到底。第二线是疏散队形的弓弩部队,如重装弩兵和热那亚水手等。蒙古军排成线式横列,将弓骑兵放在最前一直射击着意大利的步兵们,希望意大利军按捺不住出击,然后由后面的重装蒙古骑兵和草原骑兵对阵。

但意大利将军们已经接受了血的教训。这些血战幸存下来的勇士忍受着箭雨,与敌军比耐性。对峙时双方都以弓箭为主要武器,稳占原位互相比箭。很显然,来自大草原、自幼用弓的蒙古游牧人输给了也以善弩箭闻名欧洲的意大利射手。这是因为意大利射手们通常用的重弩和弓比蒙古骑兵的短弓射程要远、威力更强。蒙古弓骑兵不得不下到山坳向上射箭才能射到意大利第一线,而侠义战士着重甲,不是很在乎这种轻箭。迫近的蒙古骑兵在有破甲威力的重弩之下却损失很大。

蒙古人很快发现他们不能接受远程战的重大损失,改变了战术,开始波浪式地短程冲锋。重装骑兵和草原骑兵冲下山坡,在凹地与意大利战士展开肉搏战,试图撕开防线杀入后方意大利射手的阵地。现在幸存下来的意大利战士虽然只有一二十人的小队,但在后方射手的支援下毫无惧色地与大队骑兵肉搏。意大利军长矛兵早已损失殆尽,用剑作战的战士却也寸步不移。每一波骑兵冲锋都在血肉长城前被击败,这些稀稀拉拉的几人、十几人的小队居然真正地不动如山。热那亚水手们在射完弓箭后也冲前以肉身为盾掩护后方的友军射手,不知那些大队逃走的长矛兵看见弓箭手站在他们的岗位有什么感想!这样的进攻维持了足有二十分钟,大约有十几次的样子。山坳已经看不到山的原色,铺满一层层的褐色、黄色军装尸体浮在同样鲜红的血海上。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蒙古军的攻击渐渐乏力,想必也到了极限。就看谁能顶住最后一秒,谁就赢了。很遗憾地,一直独自呆在后面的意大利总督发现自己的62支援军已经用光——再也没有兵力投入山坳的绞肉机,大堤慢慢在溃烂,勇士们的背影逐渐消失。蒙古骑兵杀入了射手阵地,已经竭尽全力的射手们只好撤退。总督同志淌下了两行热泪,拨马转身。

战役结果


蒙古军成功守卫了君堡。意大利军参战共39050人,战死约29000人,被俘5480人(战后赎回),包括俘虏战损率达到88.3%。

蒙古军参战约89000骑,战死在35000骑以上,被俘5000人(由于意大利军最后撤退时忘记杀掉俘虏,这些蒙古俘虏都被救出)。包括俘虏战损率达到44.9%。

双方阵亡比率为意大利比蒙古----82:100

意大利机动兵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幸好没有其他欧洲国家趁火打劫,而蒙古主力也立即东下回去打土耳其,因此侥幸没有失地。后来蒙古的西征都没那么强,在保加利亚一带屡次被意大利军击退。意大利要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机动兵力才恢复到君堡战役时的水平。

意大利有一位亲王、三名高级贵族阵亡。

评点研究


战略问题

意大利决心一战的主要原因是保加利亚一带无险可守,蒙古骑兵从君堡西进,整个欧洲都有沦亡的危险。不如趁君堡卫戍兵力不多,蒙古仍在与土耳其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线作战时攻击君堡,然后可以踞要塞和海峡坚守。这种考虑确实有道理,但失在临战又决心不够、侦察不足。虽然投入了两个不满编军团和一个小型十字军,兵力达到卫戍部队2.5倍,但由于要塞的存在又无投石器,没有立刻下决心直接攻打要塞——世界最强要塞君堡,如果一开始就投入后来被迫投入的所有机动兵力,也许能把卫戍部队吓走。此外也侦察不足,对蒙古军事实力一无所知,只知道它在与土耳其作战。其实土耳其已在苟延残喘的阶段,君堡战役结束后,受重创的蒙古军移师东下,仍然能迅速消灭土耳其。土耳其根本无力牵制蒙古军力量,以至于要面临前遇大军,后有要塞的尴尬局面,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岂有不败之理。

战术问题

战场上的意大利军官团和蒙古军官团素质各有所长:意大利几位总督和亲王指挥能力甚高,蒙古军官总体水平较强。此役意大利军战略失败,战术上又出现重大错失,以至几乎有亡国之险。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信然。

首先,在先锋交战中过于冒险,沉迷于追杀败敌而失去阵形,进入不利的战场环境,以至于被一击逆转,后面已沉疴难起,是战役失败的关键原因。

其次,局面逆转后急于扳回,强令可靠精锐勉强支持来替溃退部队掩护,实为不值。不如亲自指挥他们脱离战场重整齐鼓,让那些胆小鬼去死!

再次,也是因着急只要有空额就投入援军,一批一批出现,被各个击溃。应该忍耐一段时间,一次性投入五六支援军,大概就可以控制住局面。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让总指挥深陷敌阵,几乎轻易输掉战役和大局已定时未杀俘虏等失误。

意大利方也有闪光点。一,第四阶段占到地利,成功利用了己方技术优势。二,在射击战中将一线步兵疏散,骑兵迫前时又排紧,应用及时,减少了对方弓箭威力。三,后来吸取了教训,以维持阵型为第一,没有随便追击敌溃败部队。

蒙古方因无法接触,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蒙古方第二阶段全面撤回先锋兵力,以新锐兵力冲击阵型紊乱的敌追击部队,实在是少有的精彩战例,列入世界战争实史。后来采取的试探性波浪进攻却不可取,还不如以重装骑兵前锋,一次性全力冲击更好,因为意大利的一线肉搏战力兵力薄弱。

围城及最后一击


穆罕默德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墙,那是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城墙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他的军队在1453年4月2日复活节的星期一在城外扎营。多个星期以来,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击城墙,但仍未能轰出缺口。由于巨型大炮装填弹药极需时,拜占庭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与此同时,穆罕默德的舰队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无法进入金角湾。为了绕过铁索,穆罕默德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达建造了一条陆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圆木建成,船只被拖过船槽,进入金角湾。这样便能阻止热那亚的船只运送补给品,亦打击了拜占庭守军的士气,但是城墙仍有待攻破。

土耳其军曾向城墙发动多次正面攻击,但被击退兼损失惨重。土军其后挖掘隧道,试图穿过城墙,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由Zaganos Pasha指挥。拜占庭人的工程师Johannes Grant(虽然说是日尔曼人,却甚可能是苏格兰人)挖了一些隧道对付土军,让守军进入隧道把敌人消灭。另外一些土军隧道被灌水。最终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军重要工程师,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军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随即被破坏。

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开出的撤围条件,那是要拜占庭缴付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即使穆罕默德本人也知道对方根本不可能做到。穆罕默德随即计划强攻城墙以消耗守军实力。

5月22日晚上出现月蚀,对守军来说是不祥之兆。5月29日早上土军再次进攻,第一波攻势由训练及装备皆不足的辅助部队执行,失败是意料中事,只不过是用他们去削弱守军力量。第二波攻势主要由安那托利亚人执行,集中攻击西北部的贝拉克奈城墙其中一段,先前的炮火已经对它造成部份破坏。该段城墙在11世纪时建造,较其它城墙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军就是从该段城墙攻入城内。土军虽然曾经取得突破,但很快便被守军击退。第三波攻势由穆罕默德的精锐新军执行,守军最初还能坚持一阵子,但后来负责防守其中一段城墙的热那亚将领Giovanni Giustiniani在作战中受了重伤,离开了城墙,令守军开始出现恐慌。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土军发现贝拉克奈城墙的科克波塔门并没有锁上(土军没有使用贿赂或其它诡计,只是守军大意,尤其是炮轰遗下的瓦砾把那城门闭塞了),便从那儿冲入城内。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进行最后的保卫战,脱下紫色皇袍,一马当先冲入土军阵中,与其部下在巷战中战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欧亚两洲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三面环水,背靠大陆,地势十分险要;加上东罗马帝国多年来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要想攻破它,确实是有点儿异想天开。

然而,就在十五世纪的一次战争中,它竟出乎意料地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说起这次战争,那可是中世纪战争中最激烈最悲壮的一次。

交战以前,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了充分的准备。土耳其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围得水泄不通,决心拿下这座历史名城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还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墙外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在决一死战的紧张气氛中,战争于1453年4月6日正始爆发了。

土耳其人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乱炸,然后便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中枪炮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

强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墙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地道还没挖完,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炸药将地道炸毁了。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攻城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他们满以为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胜了,可是当塔车靠近城墙时,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车内猛投蘸满松脂的火把,将塔车烧着,并用大杆推倒云梯,致使土耳其人又遭惨败。

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订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攻破城池。然而,如何使船只绕过铁索抵达城下,却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

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当炮声轰轰地在北城墙外震响时,城中的官兵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没料到金角湾这边会出现土耳其兵。于是,手忙脚乱地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热那亚士兵。这样一来,东罗马军的兵力便分散了,而担任西城墙防守任务的热那亚士兵又不熟谙地形、地势,致使防卫日趋危急。在土耳其军连续不断的炮轰下,西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穆罕默德二世见胜利在望,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向手下的士兵们大喊道:“勇敢的将士们,虔诚的穆斯林们!城墙已被打开了缺口,我将给你们一座宏伟而富庶的名城,古罗马的首都,世界的中心,任你们抢劫,你们将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勇敢地冲进去吧!”

话音刚落,土耳其人便发疯般地向城里冲去,但是城里的军民仍然拼死抵抗,与土耳其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土耳其人连攻了两次都败下阵去,最后穆罕默德二世亲自上阵,全力以赴,才冲了进去。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

昏庸无能的君士坦丁皇帝见土耳其的旗子在城堡上空飘扬,顿时丧失了作战的勇气,脱换衣服,惶惶如丧家之犬,夺路而逃。路上他遇到几个土耳其士兵在洗劫财物,就拔剑去刺,结果被土耳其士兵当场杀死。

土耳其士兵在城里连续三天三夜大肆烧杀抢掠,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王宫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文物被抢被烧,丧失殆尽,所有的基督教偶像都从教堂搬出,换上了伊斯兰教的壁龛,全城最大的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城名易为伊斯坦布尔(意即伊斯兰之城)。这个名称一真沿用至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当然,它的陷落也向统治者们发出了警告:再坚固强大的城防工事都不足以维护其长治久安,如果不修内政,荒淫腐化的话。

君士坦丁堡公约


君士坦丁堡公约是一部关于苏伊士运河自由通航的国际条约。1888年10月29日德、法、意、西、荷、俄、土[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签订。英国于1904年加入。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一条航道。1869年正式通航后,一直由英法两国所控制。各国签订此约的目的在于保证一切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该运河。1956年埃及宣布将该运河收归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