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拉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坎帕拉


坎帕拉(Kampala)是乌干达首都,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地跨赤道,面积238平方公里。坎帕拉南部毗邻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LakeVictoria),座落在丘陵地区,七个山丘环抱,中间稍平,为市中心主要街道和商业区。全市分为卡文佩(Kawempe)、纳卡瓦(Nakawa)、马肯迪(Makindye)、鲁巴加(Rubaga)和市中心五个部分。语言有英语、卢干达语、斯瓦西里语及其他地方语言。工业主要有食品加工、烟草、纺织、木材、塑料、皮革制品等。



简介


地理

东非内陆国乌干达的首都坎帕拉是一个赤道线上的高原城市。地处北纬019″海拔 1190 米。坎帕拉在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的北面,距湖岸只有 11 公里。

标准时区:+3 时区 UTC/GMT +3 个小时

经纬度:纬度:北纬019’ 经度:东经3235’

电话区号:国家区号:+256(乌干达)地区区号:41

组成

坎帕拉是东非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城市。15 世纪后,这里是布干达王国的都城,坎帕拉一词在当地语的意思是“小羚羊之地”。据传说,这里原是布干达国王放牧羊群的地方。1890 年坎帕拉开始建城,为英国东非公司总部 所在地,后来成为英国在乌干达殖民统治的首府。1931 年肯尼亚——乌干达 铁路通达,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1964 年成为乌干达首都。现城市面积为195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

城市由40 多个山头组成,其中大山头 7 个。市内花木葱茏,街道依山势 起伏而建,绿色的芭蕉树在道旁挺立,苍翠欲滴招人喜爱。城内历史文物很多,各个山顶上至今仍保留着建筑宏伟的宫殿、寺院和教堂。圣保罗大教堂、 卢巴加大教堂、基布列清真寺、卡苏比王陵等最有特色。这些古老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显得典雅庄重。乌干达被称为“非洲的明 珠”,而坎帕拉则又被称作为“明珠中的明珠”。

资源

维多利亚湖是著名的旅游区,湖中河马、鳄鱼在水中嬉闹,岸边大象、犀牛蹒跚而行,坐汽艇泛游维多利亚湖,可见识到动物世界里的稀客,令人大饱眼福。

马凯雷雷大学是东非著名的高等学府,乌干达国家博物馆藏品丰富,国家剧院建筑宏伟,国立图书馆藏品颇丰,坎帕拉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坎帕拉的工业生产占全国第二位,主要有农产品加工、纺织、水泥、制糖、机修、日用化工等。全国大公司的总部大多设在这里。

位置


坎帕拉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布干达区首府。该市在1890年建立的一座城堡周围发展起来,位于国境中南部高地上,坐落在维多利亚湖北岸,城区距离湖岸仅11公里。全城建在7个山头上,海拔119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虽然临近赤道,因地势较高,气候并不炎热。维多利亚湖碧波荡漾,岸边棕榈树摇曳。城区建筑雄伟,街道宽阔,树木葱郁,鲜花盛开,景色秀丽,是非洲的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来到这里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的人很多。市区主要分布在七座小丘上,街道依地势起伏上下。坎帕拉被称为乌干达的缩影,乌干达因是“东非高原水乡”而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则又被人们称为“明珠中的明珠”。

在当地民族语言里,“坎帕拉”有“羚羊山”的意思。据说,最初这里是一片荒山,山上长满了茂盛的牧草,许多动物在这里自由生存,尤以羚羊的数目为最多,这些羚羊时常成群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故称为“羚羊山”,或“羚羊之地”。坎帕拉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干达王国(也称布干达王国)的王宫所在地,传说乌干达王国国王经常在闲暇时在这里放牧羊群寻乐。历史名城,曾为布干达王国都城,1890年为英国东非公司总部所在地。现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纺织、水泥、制糖、机修、化工等小型工业。棉花、咖啡贸易颇盛。全国公路枢纽。铁路东通肯尼亚蒙巴萨港,是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城东10公里有外港贝尔港。有国际航空站。有1922年创建的马克累累大学、工学院等高等学校。博物馆内富藏古物。宫殿庙宇建筑宏丽。为游览胜地。

历史


乌干达王国时期

坎帕拉是非洲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从公元10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乌干达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的乌干达王国(京称布干达王国)时期,坎帕拉一直是乌干达王国的都城。坎帕拉城内历史文物遗迹很多。在各个山头上,迄今仍然保留着建筑雄伟的古代宫殿、寺庙、教堂、陵墓等。建于1913年的圣保罗大教堂,为基督教新教的教堂,是一座红色穹顶的建筑物,坐落在纳米伦贝山头,宏伟壮观。建于1925年的卢巴加教堂,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祈祷场所,整体为白色建筑,坐落在基本利山头上,巍峨典雅。此外还有卡苏比山上的卡苏比陵墓、麦克勒里山上的麦克勒里学院、恩萨姆比亚教堂以及一些印度的寺庙等。这些古代历史文化跃起,已经成为坎帕拉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使坎帕拉在充满现代化色彩中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

1960年独立后

坎帕拉曾经在1890年到1905年沦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据点。自乌干达于1960年独立以来,坎帕拉的城市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是乌干达全国政治、经济、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虽然乌干达是非洲东部横跨赤道的内陆热带国家,但因坎帕拉地势较高,因而气候凉爽,终年如春,花木争艳,绿草似茵,宛如一座山岳花园。一幢幢设计新颖、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建筑物依山势而立,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丰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的顶端,眺望四周,城市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宏伟壮观的议会大厦、国际会议中心和政府各机关办公大楼,整齐地散落在纳卡塞罗山上,近处山脚下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独立广场、独立纪念碑等历历在目。东南郊的维多利亚湖,水域宽阔、波平似镜,帆影点点;湖滨山坡上森林茂密,栋栋非洲式别墅坐落其间,环境幽雅;山脚下有草坪、高尔夫球场等,是散步、健身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那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的一处旅游胜地。

特产


在非洲,坎帕拉还有“芭蕉城”的称号,这是因为坎帕拉大街上到处都是绿色的芭蕉树,而且种类繁多,姿态各异,茎粗叶阔。当地人十分喜爱这种用作广泛的芭蕉树。芭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在炎热的非洲地区,新苗出土后,生长得很快,只须稍稍加以管理,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获。芭蕉一般不能生吃,可以烤熟或者炖熟后吃,也可以晒干后磨成粉,制成甜糕、蜂糕、蒸糕或点心等,是当地居民的一种主要食糖之一。坎帕拉居民不用芭蕉酿成啤酒或者烧酒,用于招待宾客,用芭蕉叶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盐、蛋品封冻地还可以用来编织盘子、帽子、凉鞋以及母亲下地劳动时安置小孩子的帐篷等。大雨滂沱之时,许多人手撑着巨大的芭蕉叶安然行路。青翠整洁的芭蕉树,还可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芭蕉树同高大的棕榈树、浓密的芒果树、芳香的花森林、大片的草坪交织在一起,将坎帕拉装扮成了一座空气清新、苍翠似海、绚丽多姿、风景秀丽的热带城市。在坎帕拉,大街小巷,芭蕉树竞相生长,棵棵茎高叶密,浓荫如盖,而且姿态婀娜,亭亭玉立,招人喜爱。

旅游


虽然乌干达是非洲东部横跨赤道的内陆热带国家,但因坎帕拉地势较高,因而气候凉爽,终年如春,花木争艳,绿草似茵,宛如一座山岳花园。一幢幢设计新颖、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建筑物依山势而立,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丰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的顶端,眺望四周,城市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宏伟壮观的议会大厦、国际会议中心和政府各机关办公大楼,整齐地散落在纳卡塞罗山上,近处山脚下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独立广场、独立纪念碑等历历在目。东南郊的维多利亚湖,水域宽阔、波平似镜,帆影点点;湖滨山坡上森林茂密,栋栋非洲式别墅坐落其间,环境幽雅;山脚下有草坪、高尔夫球场等,是散步、健身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那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的一处旅游胜地。每年来到这里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的人很多。市区主要分布在七座小丘上,街道依地势起伏上下。坎帕拉被称为乌干达的缩影,乌干达因是“东非高原水乡”而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则又被人们称为“明珠中的明珠”。在当地民族语言里,“坎帕拉”有“羚羊山”的意思。据说,最初这里是一片荒山,山上长满了茂盛的牧草,许多动物在这里自由生存,尤以羚羊的数目为最多,这些羚羊时常成群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故称为“羚羊山”,或“羚羊之地”。坎帕拉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干达王国(也称布干达王国)的王宫所在地,传说乌干达王国国王经常在闲暇时在这里放牧羊群寻乐。历史名城,曾为布干达王国都城,1890年为英国东非公司总部所在地。现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纺织、水泥、制糖、机修、化工等小型工业。棉花、咖啡贸易颇盛。全国公路枢纽。铁路东通肯尼亚蒙巴萨港,是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城东10公里有外港贝尔港。有国际航空站。有1922年创建的马克累累大学、工学院等高等学校。博物馆内富藏古物。宫殿庙宇建筑宏丽。为游览胜地。

教育


有小学308所,中学36所,教师培训学校3所,城市西部坐落着东非地区最早建立的麦克雷雷大学(MakerereUniversity),现在校生约30,000人,乌许多政要和社会名人均毕业于此。此外还有1所私立大学,即坎帕拉大学(KampalaUniversity)。

城市名校

麦莎电影学校: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一所电影学校。不仅帮助许多东非人圆了电影梦,还为非洲电影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平台。位于坎帕拉的一所电影学校名叫“麦莎”。在斯瓦希里语中“麦莎”就是“生活”的意思。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东非国家,老师则来自世界各地。“麦莎”的创建者是曾经指导过《季风婚礼》的印度著名导演米拉奈尔。自从2004年创建以来,“麦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来自非洲本土的电影工作者。

印度导演米拉奈尔:我们会用三周的时间教24个学生,我们有导师,他们都是著名的剧作家和导演,他们来自好莱坞宝莱坞和伦敦,每年7月他们都会挤出时间来坎帕拉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授课。每期课程结束时都有约六部电影短片制作完成。

麦莎电影学校培训主管卡什米里:非洲电影因为技术原因落后于时代,但是现在通过高清晰摄像机,我们可以更快地与世界接轨。

交通


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一种叫做波达波达的摩托出租车成为这个城市的交通标志。坎帕拉的摩托车很多,且主要用于摩的用途。但是需要纠正的是波达波达(bodaboda)不是指的某一摩托车的品牌,而是对整个摩托车的泛称。其来由是对起初的(80年代)穿梭于肯尼亚与乌干达边境(border)的自行车的称谓,由于当时的交通落后,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徒步行走,当时这些自行车主要用来作为的士服务,当骑自行车的人要载客拉客时,就吆喝border,border,慢慢的就简化成bodaboda。后来摩托车的市场引入慢慢的代替了自行车,就有了bodaboda的称谓。

饮食


赤道从非洲中部笔直穿过,形成别具一格的气候特征和风土人情。在非洲,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要算是距离赤道最近的首都了,从首都出发沿柏油马路朝西南进发,大约在120公里处就会穿越赤道。为引起过往车辆行人的注意,有关部门特意在马路两侧修建了“赤道圈”,在路面上划了一道粗黄色的赤道线,把赤道打扮成一个小小的旅游热点,过往车辆每行到此,大都知情会意地停下车来,在赤道圈照相留影,在赤道的路边商店买工艺品纪念。

赤道附近的物产特征与风土人情直接与赤道气候有关。赤道附近地区终年气温高,湿度大,阳光充足,闷热多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5至30度,且气温变化很小。当中国北方进入严冬之时,赤道仍旧是艳阳高照,强烈的阳光直刺得眼睛都难以睁开,当戴上墨镜观看时,眼前竟是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再朝附近一看,由于得天独厚的阳光雨露,周围的草木也比别处的明显繁盛。

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①注重讲究肴丰富多彩,注重菜肴味美适口。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辣味道。③主食惯以饭蕉为主食,也乐于品尝面类食品。④副食爱吃鱼、牛肉、羊肉、鸡、蛋类等;蔬菜喜欢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豆类等;调料爱用椰子油、棕榈油、花生酱、辣椒汁、丁香、玉果、咖喱等。⑤制法对烧、煎、炒、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⑥中餐喜爱中国的粤菜、京菜、川菜。⑦菜谱很欣赏大拼盘、红烧鸡块、咖喱牛肉、锅里脊、干烧鲜鱼、扒牛肉条、冬瓜盅、拔丝香蕉、宫保鸡丁、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⑧水酒喜欢喝啤酒,饮料爱喝咖啡、可可、椰子汁、汽水等,也喜欢饮绿茶。⑨果品爱吃木瓜、芒果、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腰果等。

相关分词: 坎帕拉 坎帕 帕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