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


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简称抗大七分校)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培训干部和指挥员,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总校下设12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

1941年7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0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址初设山西省兴县李家湾,1943年4月26日,原晋绥陆军中学奉中央指示由绥德迁入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城关一带,重建抗大七分校。1943年5月迁驻华池县东华池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是由抗大附属陆军中学、二分校附属中学和三分校组建而成的。原七分校于1941年7月在晋西兴县李家湾成立,1943年2月奉命迁到合水县,改称陆军中学;5月,中央决定恢复抗大七分校,陆军中学编为该校第一大队,校长彭绍辉、副校长俞楚杰,校部驻合水老城镇。

1944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抗大三分校1100余人,来到合水县,编为该校第三大队,驻扎在平定川。3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在校长彭绍辉率领下,从合水城关一带先后进入东华池、豹子川、平定川。4月,校部、第一大队和女生队迁到东华池一带。5月,晋察冀边区抗大二分校附中师生1500多人在校长江隆基带领下,辗转来到合水,并入七分校,其中男学员编为该校第二大队,女学员编为两个女生队,驻华池豹子川张岔。张启龙奉中央军委之命,担任抗大七分校政委,方富生任教育长。至此,全校教职工800多人,学员达5200多人。

抗大七分校师生们,坚决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带着党中央交给的镢头、枪杆子、笔杆子“三件宝”,在陇东深山老林开荒种地,练兵习武,学习文化,经受锻炼,争做抗日救国有用人才。抗大七分校成立之初,没粮食,学员们到合水太白、华池山庄背;没运输工具,学员们把被单和裤脚扎起来当口袋,沿葫芦河爬山涉水,来回180多里山路,两天背一趟;没地方住,就索性依山架棚,露宿荒野,或住进废弃窑洞。由于抗大七分校地处子午岭一带,山岳连绵,森林葱郁,土地肥沃,非常利于垦荒。为不违农时,七分校的学员们一到达便开始垦荒种粮、挖窑洞。在开荒中,“独臂将军”彭绍辉为自己特制了一把镢头,和大家一起劳动。当年秋天,新开荒地所种粮食和蔬菜喜获丰收。

1944年又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校部给各大队下达的任务是每人开荒23亩,种菜一亩。而女生队的主要任务则是纺线、织布、打毛衣、织手套和袜子等,解决学员们穿戴问题。椐统计,到1944年年底,全校共打出窑洞690孔,修建平房40多间;共开荒种地6万多亩,生产粮食8600石,蔬菜280多万斤,做到了粮食蔬菜自给有余。此外,他们还大力发展养畜,开展各种工副业生产,每个队都养牛十几头,猪几十口,羊五六十只,鸡100多只,并开办木器厂、砖瓦厂、酿酒厂、粉坊、豆腐坊、磨坊、商店、邮局、照相馆等,还在东华池街上为校部砌起了30孔石窑洞,修建了一座能容纳2000余人的大礼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七分校完成了历史使命,一大队、二大队分别奉命开赴晋冀鲁豫、晋绥前线,投入解放战争,二大队大部分学员回延安,被选送到机要、通讯、炮兵、医务等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或深造。抗大七分校在陇东合水、华池的三年间,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和抗大总校的教育方针,组织学员一支钢枪练军事,一支钢笔学文化,一把镢头搞生产,摸爬滚打,刻苦努力,使他们个个成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学员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我军和地方的高级领导或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1947年春天,国民党调集23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边区军民主动撤离延安和所有县城。陇东分区、三边分区、关中分区与华池、庆城、环县、曲子、合水、镇原、志丹、黄陵、正宁、宁县、定边、靖边等地的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延安大学和边区政府的一些机关单位转移来到南梁乡,避开锋芒,继续坚持斗争。胡乔木、江隆基领导的中央土改工作团,仍然在这里开展深入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5月下旬,安塞真武洞祝捷大会之后,彭德怀、习仲勋率领西北野战军,三路进军,挺进陇东,发起了陇东战役。5月30日,在悦乐、将台全歼国民党骑兵第二旅第三团和驻将台之马鸿宾部八十一师六十旅一七九团,生俘骑兵第二旅少将副旅长陈应泉、上校团长汪韬和马鸿宾的上校团长马奠邦以下1500余人,缴获战马394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获得了出师陇东的首战大捷。至此,抗大七分校学员均离开了陇东。

抗大七分校在庆阳市合水县东华池办学三年,留存米、谷粮食7000多石,(折合150多万斤),培养了5000多名军事、政工干部和初中级通讯、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尚存,有石窑洞三排,东西两侧有土窑洞数排,1963年2月1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