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




摘要


1941年鄂豫边区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在鄂豫皖,太行分校在河南涉县,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

基本内容


1942年3月在湖北省随县创办,1945年8月结束,历时3年半。先后举办5期,培养学员5000人。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学校。由于地处中原地区,濒临长江和武汉,经常遭到日、伪军的袭击和进攻,因此一直处在游击战争的环境之中,流动性十分明显,被称为“背包大学”。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有李先念、肖运久、郑绍文、杨焕民等。

基本经验


简要

正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十分校(后简称抗大第十分校)的性质和作用,李先念在《我们的大学》一文中已充分肯定:“它是鄂豫边区英雄儿女的‘萃英堂’!新中国的的‘育才院’!”它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培养造就了大量抗战建国人才,成为坚持与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巩固与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强支柱。回顾和总结其历史经验,对发扬革命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分类号

K265

正文快照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十分校(后简称抗大第十分校)的性质和作用,李先念在《我们的大学》一文中已充分肯定:“它是鄂豫边区英雄儿女的‘萃英堂’l新中国的的‘育才院’l”它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培养造就了大量抗战建国人才,成为坚持与发展敌后游击战争,

相关


大青山突围
地点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原马头崖乡一带)相关: 抗大一分校,陈明,汉斯希伯,周纯全,沂蒙抗日根据地经过简介: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调集其第十军团主力和第二十二师团3个混成旅团以及伪军53000余人, 由日军侵华总司令(火田)俊六坐镇。..

抗大一分校
抗大一分校办学简介: 追忆抗大一分校敌后办学经历 注:这份初稿是原抗大一分校政委李培南同志于1986年4月口述,戴朋同志整理的 它从1938年成立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而结束,长达七年之久。经历了两次“东迁”,参加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战役,先。..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由于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抗大于1939年7月向敌后挺进,同年12月到达晋察冀,翌年2月到达晋冀豫,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直至抗战胜利。
抗大在敌后先后创办了十二所分校,一分校在晋东南、后迁山东,二分校在晋察冀的灵寿,后返陕北并入总校,三分校在延安,曾改为军事学院扩后亦并入总校,四分校在淮北,五分校在苏北,后迁淮南,六分校在山西武乡,后并入总校,七分校在山西兴县,八分校在淮南天长县,后改新四军二师教导团,九分校在南通,后改苏中公学,十分校在鄂豫皖,太行分校在河南涉县,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1945年10月迁至黑龙江省北安。不久迁往齐齐哈尔,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学员以部队调干为主,还招收投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都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抗战八年,抗大培养了二十万优秀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夺取坑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