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




概述


为规划庆祝对日抗战胜利50周年,郝柏村在“行政院长”任内向李登辉提议。当时李登辉未置可否,郝柏村因李没反对于是推动,计划在中山堂前盖一个纪念碑,把中山堂改为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规划存放、展示所有的抗战史迹及史料,“行政院”还编了新台币3亿5千万元的预算。

这笔预算案后来在“立法院”因为蓝绿对抗遭到反对,预算删了3亿元,兴建纪念馆的设计图也遭到否决,最后只好草草了事,立了一个碑文。在审查预算的期间,又发生许多曲折复杂的事,“立法院”以历史有争议,要求不能立碑文,当时的“行政院长”连战为减少冲突,决定暂时不立碑文,所以1999年10月纪念碑落成时没有碑文。

2011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66周年纪念日,马英九上午为竖立在台北市中山堂前的“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揭开碑文,碑文描述日本攫取台湾、中华民族坚苦卓绝,对日抗战胜利的过程,完整扼要的描述这段抗日史。

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于1999年10月25日落成,当时强调历史留言板、静默沉思的概念,所以没有碑文。马英九上任后,邀请“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等历史学家成立碑文撰写小组,经深入研议后正式立下碑文。

碑文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并吞中国,进而称霸世界。自清末开始,日本不断侵略中国,并在甲午战争打败清廷,攫取台湾。民国二十年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此后,在华北、华中等地发动事变,国民政府为避免冲突扩大,采取妥协政策。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台方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领导下发表宣言:“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一宣言确定了对日抗战之立场,并凝聚全民共识。

八年抗战期间,台方坚决抵抗日军侵略,在美、英、苏等同盟国协同下,终于获得胜利。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中国战区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典礼。翌年八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十月二十五日为“台湾光复节”。

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共有二十多次大型会战、一千余次重要战役。台方牺牲的陆军有三百二十多万人;海军舰艇损失殆尽;空军损失飞机二千四百余架,有数千位飞行员殉国。抗战期间,台湾人民不但积极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亦曾赴大陆参与抗战,组织台湾义勇队,打山“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整体估计,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投降,中国有二千万人以上死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战后,中华民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之一,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抗战表现出中华民族坚苦卓绝、抵御外侮的伟大精神。谨以此碑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胞,永志怀念。

“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碑文委员会谨立

“中华民国”一百年十月二十五日

背景


“无字碑”建立后,“立委”员会研拟撰写碑文,是郝龙斌任台北市长时决定的,因为马英九台北市长时期,蓝绿依旧在对抗,没办法做这件事。决定撰写碑文的原因,一方面有许多退役老将看了纪念碑都感到奇怪,说为什么抗战的过程都没有记载,只有一个石灰墙?认为这没有意义。

台湾方面也有一些当年跑到大陆组织义勇队抗日、参与抗日的人,及其家属、后代,他们觉得中山堂是受降的地点,这个事情应该记载下来。再加上近年来两岸开放,不少大陆旅客来参观,也觉得奇怪,于是由台北市政府邀集组成委员会,负责撰写碑文;由于字数有限,不能写很多字,所以引据历史要非常经典,面面俱到,所以撰写碑文非常不容易。

绿营将抗战胜利解读为“终战”,中日战争期间,台湾是在日本这一边,如果从抗战这个角度来看,台湾当时属于日本就有原罪,所以老一辈的本省人是不愿大张旗鼓讲这件事,他们宁愿站在日本这一方面来看,而不愿站在中国这一方面来看。但不管如何,“中华民国”还是领导抗战的,而且在台湾建立政权,当然要纪念这段历史,所以两方面的历史记忆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