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族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考证族




概述


就业压力让许多学生成为考证族。目前,大学毕业生拥有证书的数量,少则三四个,多则十几个,从普通话证到驾照,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一应俱全,很多大学生认为多考一张证,毕业时就多一张就业通行证。人们把热衷于考各种证书的人称为“考证族”。

现状


近年来,可供大学生考试的证书已经超过了百种,主要分为三类: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

能力型证书,如托福、全国计算机成绩证书等;职业资格类证书,包括物流师证、会计证等等。

这些证书中,职业资格证书门类最多,但也最不规范,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关键时刻发现自己所考证书不管用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把职业划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分别由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管理。人事部设定和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有30多种职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定和管理的有80多种。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的管理权又进一步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

由于各行业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技术、设备种类繁多,具体劳动形式多样,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写教材,制定考核标准、规程,组织考核和核发资格证书等具体管理活动中参与更为深入具体,事实上掌握着职业资格的管理权。此外,一些机构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自行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参与到职业资格管理之中。

类型


大学生考证有两大类:一是与专业对口的考证,这类考证绝大部分是在学校中进行,与学习相结合;另一类是面广量大的通用型考证,包括驾驶、秘书、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导游、营销师、房产经纪人等。

目前,大学生拥有证书的数量,少则三四个,多则十几个。

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规范,证出多门。

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二是报考资格门槛随意降低。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三是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四是认证考试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出现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其实质是花钱买证。

由于管理权力分散,职业分类方法不合理,没有形成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重复设定职业资格,重复考核认定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许多矛盾。首先是多头重复管理。职业资格制度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是一个庞大的制度体系,需要科学规划。在我国,各部门重复设定职业资格制度的问题十分普遍,给从业人员造成额外的负担。

二是限制类职业范围界定不明确。

限制类职业是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重点,也正是政府通过国家考试、行政许可管理的对象。这类职业,从业人员首先要取得职业资格,用人单位才能录用。但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规划,有些部门混淆就业限制类职业和普通职业的界限,把一些不必要实行就业限制的职业作为就业限制类职业进行管理,一概要求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对有些需要进行就业限制的职业,又没有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就业限制。由于对就业限制类职业和普通职业未作区分,就简单化的一概要求各个职业都要持证上岗,削弱了职业资格管理的严肃性。

三是考核方法不科学。

授予职业资格,应当以考核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主,重在业内认可。但我国有些职业资格考核,存在重公共科目考核、轻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的倾向,这种做法使职业资格在业内认可度不高。

专家建议


专家指出,大学生考证虽然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他们同时指出,考证不能盲目,应该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并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爱好和市场与企业的需求来选择考试方向。证书不在多,重点在于含金量。为了盲目“求证”而花费巨大精力、财力的做法并不可取。

相关分词: 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