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科尔


1 德国前总理

科尔,又译高尔(Cole,或Kohl、Kool),是一外国姓氏。通常在英语会串为"Cole",在德语的串法是"Kohl",在荷兰语的串法是"Kool",在美国的德国、荷兰移民后裔亦有使用"Kohl"和"Kool"。

中文名:赫尔穆特科尔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

出生日期:1930年4月3日

主要成就:政治 总理两德统一



^基本资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总理

总理任期:1982年10月1日 - 1998年10月27日

前任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继任总理:格哈特施罗德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

主席任期 1973年 - 1998年

前任主席:赖纳巴泽尔

继任主席:Wolfgang Schäuble

^人物简介


1930年4月3日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 少年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後阶段的战斗。

1947年加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後来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69年-1976年任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总理。后任当时为反对党的基民盟领袖(当时执政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并进入德国联邦议会。

1982年10月11日,科尔通过不信任投票的手段战胜对手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成为总理。这也是战后唯一一个通过这种方式上台的德国总理。1998年德国社民党在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0月27日,科尔的总理职位由格哈德施罗德接任。科尔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早年经历


赫尔穆特科尔生于汉堡 ,父母亲是一对教师。1937年毕业于汉堡Lichtwark中学。中学毕业后拒绝参军,但与1939年被迫入伍,在布莱梅空军基地驻扎。从1941年到1942年上东线前线。后来直到1944年供职于帝国航天部轻高射炮培训部。作为帝国航天部的职员(中尉军衔 ),施密特须记录在人民法庭审判7月20日密谋案成员的公审。施密特因对审判深恶痛绝,他向将军请辞记录任务,被批准。

从1944年十二月到1945年二战结束,施密特上尉在西线作战。1945年四月在Lüneburger Heide被俘,于1945年八月31日从战俘营被释放。

大学教育与工作

战俘营出来后,施密特入汉堡大学学习国民经济学,并于1949年获得硕士学位(Diplom-Volkswirt)。到1953年供职于卡尔席勒(Karl Schiller)领导的汉堡经济交通局,并于1952年到1953年任交通局长。1958年获得新成立的联邦军(Bundeswehr)上尉预备役军衔。

自1983年作为周报Die Zeit的联合发行人。大西洋桥梁联合会(Atlantik-Brücke e.V.成员,德英联合会( Deutsch-Britischen Gesellschaft)名誉主席。由他本人参与发起的德国国家基金会(Deutschen Nationalstiftung)名誉主席。前国家领导人俱乐部(InterAction Council)名誉主席。他的私人档案被保存在社会民主档案馆中。他是Allgemeinen Erklärung der Menschenpflichten的第一签名人。

^家庭背景


施密特的父亲是一名信仰犹太教的德国商人之私生子。据说施密特和他父亲曾经隐瞒真相,伪造了出生证明,以使他得到了雅利安血统证明。1935年的法律规定,不允许有任何犹太血统的士兵晋升军官。而施密特当时是中尉军衔。

后来有记者由施密特的朋友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 Estaing)口中得知此事,施密特迫于压力于1984年将事实公开。在他的童年回忆录中,此事对他后来对纳粹的厌恶有一定的影响。施密特于1942年6月27日与Hannelore Glaser( Loki )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儿子Helmut Walter (* 26. Juni 1944) 不到一岁患脑膜炎去世。女儿Susanne生于1947年,现供职于伦敦的Bloomberg TV 经济台。

施密特很长时间一直住在汉堡Langenhorn。他和妻子在Brahmsee湖还有一处房子。他信仰基督教路德教派。

^政治党派


施密特于1946年三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据他自己在德国电视一台的访谈节目Beckmann(2006年9月25日)讲述,他在1949年从战俘营出来后就已经加入。但文件记载他是1946年入党。当时他在德国社会青年联合会做事,并于1947-48年间出任西区主席。

从1968到1984年,施密特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副主席。在党内他是多数制的倡导者。与另外两个社民党总理维利勃兰特和格哈特施罗德不同,施密特从来不曾担任党的正主席。与现政府的理念相左,施密特是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重要反对者,并经常在时代周报上撰文为这一主张辩护。对于德国拆除所有核电站的主张,施密特持反对态度。尽管这一决议已经在上一届红绿政府得到通过。

^担任职位


从1953到1962,1965到1987年,施密特任联邦议会议员,代表Hamburg-Bergedorf选区。在他1965年再次担任议员后,他被选为议会社民党代表副主席。

从1966到1969,在联邦德国第一次联合组阁政府期间,施密特 担任议会社民党代表正主席。他在任的这几年,据他自己讲,施密特度过了他政治生涯最愉快的时光。1967年到1969年,他同时领导社民党代表外交工作组。

1958年到1961年他同时还是欧洲议会的成员。

^生平经历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1930-),1930年4月3日生于路维希港一个军官家庭。1982年10月1日至1998年10月27日任德国总理。1973年至1998年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主席。科尔早在青年时代就投身于政治生涯。1947年科尔上中学时加入基民盟,曾任弗里森海姆青年联盟主席。1950年起先后在法兰克福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历史、法律和政治学,195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当选为莱法州议员,1964年当选为基民盟联邦执委会委员,1965年任莱法州基民盟主席,1969年出任莱法州州长并当选为联邦基民盟副主席,1973年当选为基民盟主席。1982年10月11日,科尔通过不信任投票的手段战胜对手赫尔穆特施密特出任联邦总理,这是战后唯一的一个通过这种方式上台的德国总理。翌年3月以及1987年1月和1990年2月的大选中获胜连任。

科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一贯坚持东西德是“一个民族”,“互不为外国”,主张在欧洲统一的前提下通过自决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989年末,东欧形势剧变,尤其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以后,每天数十万东德人涌向西德和西柏林,这一新的局势首先把西德国内关于统一问题的谈论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在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环境问题上,科尔于1990年2月9日访问苏联,劝说苏联改变对德国统一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取得苏联在德国统一的方式、时间、速度和条件等问题应由德国人自己决定的承诺,最终说服戈尔巴乔夫“最终打开了通向德国统一的道路”。

在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选的过程中,科尔首先于3月1日宣布成立由其担任主席的“德国统一内阁委员会”,随后又成立了由各党议会党团领袖组成的“议会统一委员会”,以利听取各方意见,实际是要对民德全面开展统一攻势。更为突出的是,从1990年2月初到3月中旬民德大选,科尔曾六次进入民德发表讲话,支持民德的“德国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最终科尔如愿以偿。从此,民德新政府按照科尔政府的意图把统一作为它存在的唯一目标,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1990年7月15日至16日,科尔访问苏联,双方就德国统一后的军事、政治地位、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限额以及不把北约的军事结构扩展到民德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很大程度的相互谅解等八点协议。至此实现德国统中的最大外部障碍—统一后的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已基本消除。

这样经过第一个国家条约和第二个国家条约,以及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统一条约,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统一。在1990年12月2日,德国举行10月3日完成统一后的首次全德大选。科尔所属的基民盟大获全胜,并于1991年1月17日组成全德大选后的第一届内阁,科尔出任总理,成为统一的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并获得“统一总理”的美名。

1992年9月30日,科尔在其1982年10月1日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发表的声明中表示,这一期间的艰巨任务是统一。他说道:“我坚持为德国统一作出贡献的义务,即我们将在德国和欧洲问题上取得进展。完成德国内部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1998年,德国社民党在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0月27日,科尔在选举中败北,总理职位由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党魁格哈德施罗德接任。科尔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政治生涯


汉堡市内政参议员

自1961年到1965年施密特任于汉堡市内政参议员。在这期间,因在1962年二月北海爆发洪水,施密特果断而务实地派遣军队进行抢险救灾(在当时,军队干预内政是违反宪法的),从而赢得了很高的口碑和声誉。1969年10月出任维利勃兰特政府国防部长。在他在任期间,服兵役时间从18个月缩短到15个月,并在汉堡和慕尼黑建立国防大学。

部长

1972年7月7日,他接任由卡尔席勒辞去的财政经济部长。1972年议会选举后领导财政部。

总理

柏林市长Richard von Weizsäcker, 美国 总统 里根 和 德国 总理施密特在1982年6月11日,Checkpoint Charlie在 维利勃兰特 辞去总理职务后,施密特于1974年5月6日以议会267票当选政府总理。他当政期间最大的挑战有:70年代的原油危机。德国在他的领导下,比其他多数工业国家更平稳地度过了这一危机。另外对于当时德国之秋的红军恐怖浪潮,他给以十分严厉的打击。

1977年他首先指出 苏联 SS-20中程导弹而导致相互保证毁灭的危险性,他的立场也成为促成北约Doppelbeschluss决议的导火索。这个决定在民间和党内引起很大争议。1982年晚夏,由于经济和社会政治观点的分歧,他领导的sozialliberale联合执政计划流产。1982年9月17日所有的FDP部长集体辞职。 施密特因此临时担任外交部长一职。 1982年10月1日,由CDU,CSU及FDP大多数代表发起建设性 不信任动议罢免施密特,并选举科尔接替总理一职。

政治生涯亮点

施密特在当政期间因其出色的口才被政敌称为“大嘴施密特”。他的经济学才华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他和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美国前外长亨利基辛格是好友。他与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于1975年共同发起经济峰会(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前身)。第一届峰会在Ramboillet城堡举行,聚集了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政府首脑。 施密特支持核能建设,并直到现在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艺术爱好


Moores 雕像„Large Two Forms“ 当时波恩的总理办公大楼前作为政府总理,在施密特的努力下,人们在当时波恩的总理办公大楼前立起Henry Moore创作的名为„Large Two Forms“的雕像,这座雕像在当时被看作东德和西德骨肉相连的象征。

施密特对艺术的爱好还表现在总理办公楼里面到处可见装点的艺术品。更有甚者他让人把他办公室门上“总理”的牌子换成“Nolde的房间”。

在1986年他曾经指定莱比西画家Bernhard Heisig作为御用摄影师。这个大胆的决定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但这更显示出施密特独树一帜的艺术品位。 施密特至今还作画。他在汉堡的两处房子里摆满了各种画家的作品。

另外施密特同音乐也有很深的渊源: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组建了Big Band。他自己会弹管风琴和钢琴,是巴赫的忠实拥趸。现在随着听力的下降,他已经不能象以前那样享受音乐。施密特自己灌制过多张唱片,从中人们可以听到他对 古典音乐 的诠释。比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Konzert für drei Klaviere)和Orchester KV 242,以及巴赫的 钢琴 协奏曲和Streicher A-Moll BWV 1065。由施密特和钢琴家Christoph Eschenbach, Justus Frantz以及( 巴赫 ) Gerhard Oppitz。

^个人荣誉


从1983年起是家乡汉堡市的荣誉市民,1989柏林荣誉市民,1995不来梅哈分荣誉市民,1998Schleswig-Holstein州的荣誉市民。1978年因有效应对前西德红军恐怖组织RAF的恐怖事件,被授予Theodor-Heuss奖。在担任总理期间及卸任后,先后被授予23个荣誉博士。1980年因其在和平与人权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Goldman奖章。由于他的家乡汉堡的历史背景,施密特多次拒领联邦十字勋章。

1983年在鲁汶被授予天主教鲁汶大学荣誉博士。同时施密特又成为Katholiek Vlaams Hoogstudenten Verbond 的荣誉成员。他的著作Menschen und Mächte于1990年被授予Friedrich-Schiedel-Literaturpreis奖。

“施密特新闻奖”是ING-DiBa银行自1996年设立的旨在奖励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施密特是此奖的赞助人。

2003年12月汉堡国防大学被重新命名施密特大学,施密特同时被授予荣誉博士,以此表彰他在70年代初对军官的科学再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005年10月1日施密特荣获Initiative VIVA 50plus的Prix des Générations“ 奖。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努力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和平共处,以及相互理解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6年1月24日由于对德法关系的杰出贡献与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被共同授予阿登那。戴高乐奖(Adenauer-de Gaulle-Preis)

2006年7月19日马堡大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系决定授予施密特荣誉博士头衔。“哲学学科的责任为启示人类,而施密特就是政治家里的哲学家”。这个决定在学校内引起很大争议。Frank Deppe担心这个决定会“明显地把哲学系同它的历史拉开距离”, “他们想向外界显示,马堡没有马克思主义”。

^个人作品


Verteidigung oder Vergeltung, Stuttgart 1961

Militärische Befehlsgewalt und parlamentarische Kontrolle, in: Horst Ehmke, Carlo Schmid, Hans Scharoun, Festschrift für Adolf Arndt zum 65. Geburtstag, Frankfurt am Main 1969, Seiten 437–449.

Reform des Parlaments, in: Claus Grossner, Das 198. Jahrzehnt. Marion Gräfin Dönhoff zu Ehren, Hamburg 1969, Seiten 323–336.

Die Opposition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 in Rudolf Schnabel, Die Opposition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 Stuttgart, 1972, Seiten 51–60

Menschen und Mächte, Berlin 1987.

Politik als Beruf heute, in: Hildegard Hamm-Brücher, Norbert Schreiber, Die aufgeklärte Republik. eine kritische Bilanz, München 1989, Seiten 77–84.

Die Deutschen und ihre Nachbarn. Menschen und Mächte, Teil 2, Berlin 1990.

Politischer Rückblick auf eine unpolitische Jugend, 1991.

Handeln für Deutschland, Berlin 1993.

Zur Lage der Nation, 1994.

Weggefährten – Erinnerungen und Reflexionen, Berlin 1996.

Die Allgemeine Erklärung der Menschenpflichten, 1997 (Mitarbeit).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öffentlichen Moral, 1998.

Globalisierung. Politische, ökonomische und kulturelle Herausforderungen, 1998.

Kindheit und Jugend unter Hitler, Sammelband, Berlin 1998.

Die Selbstbehauptung Europas, Perspektiven für das 21. Jahrhunde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Stuttgart München 2000.

Hand aufs Herz. Helmut Schmidt im Gespräch mit Sandra Maischberger. (Broschiert), Ullstein, Oktober 2003, ISBN 3548364608

Die Mächte der Zukunft: Gewinner und Verlierer in der Welt von morgen, Siedler Verlag, München 2004, ISBN 3442153786

Auf dem Weg zur deutschen Einheit, Rowohlt Verlag, Reinbek 2005

Nachbar China. Helmut Schmidt im Gespräch mit Frank Sieren. Econ, September 2006, ISBN 3430300045

^历届内阁


施密特第一届内阁

1974年5月16日-1976年12月5日

赫尔莫特施密特(SPD) - 总理

Hans-Dietrich Genscher 根舍(FDP) - 副总理,外交部长

Georg Leber (SPD) - 国防部长

Werner Maihofer (FDP) - 内政部长

Hans Apel (SPD) - 财政部长

Hans-Jochen Vogel (SPD) - 司法部长

Hans Friedrichs (FDP) - 经济部长

Walter Arendt (SPD) - 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

Josef Ertl (FDP) - 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

Kurt Gscheidle (SPD) - 运输邮政和通讯部长

Karl Ravens (SPD) - 建设部长

Katharina Focke (SPD) - 青年家庭和健康部长

Hans Matthöfer (SPD) - 研究和技术部长

Helmut Rohde (SPD) - 教育科学部长

Erhard Eppler (SPD) - 经济合作部长

Egon Franke (SPD) - 内部关系部长

任免

1974年7月4日 - Egon Bahr (SPD)继Eppler任经济合作部长。

施密特第二届内阁

1976年12月5日 - 1980年11月5日

赫尔莫特施密特(SPD) - 总理

Hans-Dietrich Genscher (FDP) - 副总理外交部长

Georg Leber (SPD) - 国防部长

Werner Maihofer (FDP) - 内务部长

Hans Apel (SPD) - 财政部长

Hans-Jochen Vogel (SPD) - 司法部长

Hans Friedrichs (FDP) - 经济部长

Herbert Ehrenberg (SPD) - 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

Josef Ertl (FDP) - 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

Kurt Gscheidle (SPD) - 运输邮政和通讯部长

Karl Ravens (SPD) - 建设部长

Antje Huber (SPD) - Minister of Youth, Family, and Health

Hans Matthöfer (SPD) - 研究和技术部长

Helmut Rohde (SPD) - 教育科学部长

Marie Schlei (SPD) - 经济合作部长

Egon Franke (SPD) - Minister of Intra-German Relations

任免

1977年年10月7日 - Otto Graf Lambsdorff (FDP) 继 Friedrichs任经济部长。

1978年年2月16日 - Hans Apel (SPD) 继Leber任国防部长。Hans Matthöfer (SPD)继Apel任财政部长。Volker Hauff继Matthöfer任研究和技术部长。Dieter Haack (SPD)继Ravens任建设部长。Jürgen Schmude (SPD)继Rohde任教育科学部长。Rainer Offergeld (SPD)继Schlei任经济合作部长。

1978年6月8日 - Gerhart Baum (FDP) 继Maihofer任内务部长。

施密特第三届政府内阁

1980年 11月5日 - 1982年 10月1日

赫尔莫特施密特(SPD) - 总理

Hans-Dietrich Genscher (FDP) - 副总理,外交部长

Hans Apel (SPD) - 国防部长

Gerhart Baum (FDP) - 内务部长

Hans Matthöfer (SPD) - 财政部长

Hans-Jochen Vogel (SPD) - 司法部长

Otto Graf Lambsdorff (FDP) - 经济部长

Herbert Ehrenberg (SPD) - 劳动和社会事务部

Josef Ertl (FDP) - 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

Volker Hauff (SPD) - 运输部长

Dieter Haack (SPD) - 建设部长

Antje Huber (SPD) - 青年家庭和健康部长

Andreas von Bülow (SPD) - 研究和技术部长

Jürgen Schmude (SPD) - 教育科学部长

Rainer Offergeld (SPD) - 经济合作部长

Kurt Gscheidle (SPD) - 邮政通讯部长

Egon Franke (SPD) - 国内关系部长

任免

1981年1月28日 - Jürgen Schmude (SPD)继Vogel任司法部长 。 Björn Engholm继Schmude任教育科学部长。

1982年4月28日 - Hans Matthöfer (SPD)继Gscheidle任邮政通讯部长。 Manfred Lahnstein (SPD)继Matthöfer任财政部长。Heinz Westphal (SPD)继Ehrenberg任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Anke Fuchs (SPD)继Huber任青年家庭和健康部长。

1982年9月17日 - 所有自由民主党部长退出政府。Helmut Schmidt (SPD)继Genscher任外交部长。 Jürgen Schmude(SPD)继Baum任内务部长兼任司法部长。Manfred Lahnstein (SPD)继Lambsdorff任经济部长兼任财政部长。Björn Engholm(SPD)继Ertl任 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兼任教育科学部长。

施密特第四届政府内阁

赫尔穆特科尔

1991年 1月18日- 1994年 11月15日

赫尔穆特科尔 (CDU) - 联邦总理

汉斯迪特里希根舍 (FDP) - 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Gerhard Stoltenberg (CDU) - 国防部长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CDU) - 内务部长

Theo Waigel (CSU) - 财政部长

Klaus Kinkel (FDP) - 司法部长

Jürgen Möllemann (FDP) - 经济部长

Norbert Blüm (CDU) - 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

Ignaz Kiechle (CSU) - 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

Günter Krause (CDU) - 交通部长

Irmgard Adam-Schwaetzer (CSU) - 建设部长

Hannelore Rönsch (CDU) - Minister of Family and Senior Citizens

安格拉默克尔 (CDU) - 妇女青年部长

Gerda Hasselfeldt (CDU) - 卫生部长

Heinz Riesenhuber (CDU) - 研究和技术部长

Rainer Ortleb (FDP) - 教育科学部长

Carl-Dieter Spranger (CSU) - 经济合作部长

Klaus Töpfer (CDU) -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长

Rudolf Seiters (CDU) - 特别事务部长

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 (CDU) -邮政和通讯部长

第四届政府内阁人事变动

1991年 11月26日 - Rudolf Seiters (CDU) 继Schäuble任内务部长。Friedrich Bohl (CDU)继Seiters任特别事务部长

1992年 4月1日 - Volker Rühe (CDU)继Stoltenberg任国防部长

1992年 5月6日 - Horst Seehofer (CSU) 继Hasselfeldt 任卫生部长.

1992年 5月18日 - Jürgen Möllemann (FDP) 继Genscher任副总理兼经济部长 Klaus Kinkel (FDP)继Genscher任外交部长。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 (FDP)继 Kinkel任司法部长。

1992年 12月17日 - Wolfgang Bötsch (CSU)继Schwarz-Schilling任邮政和通讯部长

1993年 1月21日 - Klaus Kinkel (FDP)继Möllemann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Günter Rexrodt (FDP)继Möllemann任经济部长。Jochen Borchert (CDU) 继Kiechle 任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Matthias Wissmann (CDU)继Riesenhuber任教育科学部长 。Carl-Dieter Spranger (CSU)任经济合作和开发部长(原经济合作部长)。

1993年 5月13日 - Matthias Wissmann (CDU) 继Krause任交通部长。Paul Krüger (CDU)继Wissmann任研究和技术部长。

1993年 7月7日 - Manfred Kanther (CDU)继Seiters任内务部长。

1994年 2月4日 - Karl-Hans Laermann (FDP)继Ortleb任教育科学部长。

第五届政府内阁

1994年11月15日 - 1998年10月27日

赫尔穆特科尔(CDU) - 总理

Klaus Kinkel (FDP) - 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Volker Rühe (CDU) - 国防部长

Manfred Kanther (CDU) - 内务部长

Theo Waigel (CSU) - 财政部长

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 (FDP) - 司法部长

Günter Rexrodt (FDP) - 经济部长

Norbert Blüm (CDU) -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

Jochen Borchert (CDU) - 食品、农业和森林部长

Matthias Wissmann (CDU) - 交通部长

Klaus Töpfer (CDU) - 建设部长

Claudia Nolte (CDU) - Minister of Family, Senior Citizens, Women, and Youth

Horst Seehofer (CSU) - 卫生部长.

Jürgen Rüttgers (CDU) - 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部长

Carl-Dieter Spranger (CSU) - 经济合作和开发部长

安格拉默克尔 (CDU) - 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长

Friedrich Bohl (CDU) - 特别事务部长

Wolfgang Bötsch (CSU) - 邮政和通讯部长

人事变动

1996年 1月17日- Edzard Schmidt-Jortzig (FDP)继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任司法部长

1997年 12月31日- 邮政和通讯部撤销

1998年 1月14日- Eduard Oswald 继 Töpfer 任建设部长

2 光晕游戏人物

[光晕游戏人物] 普雷斯顿科尔( Preston Cole) UNSC海军中将(丰饶星战役后晋升为上将)

2525年11月1日

继丰饶星被攻击和先期派出的金羊毛号侦察舰(Argo)及后期派出的大力神号(Heracles),以及阿拉伯号(Arabia)和东方号(Vostok)被摧毁后地球军队立即全面提升警报级别,开始积极准备收复丰饶星的作战计划。当年12月,普雷斯顿科尔中将(Vice Admiral Preston Cole)调动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军队,为的是夺回丰饶星,对抗新的威胁。

2525-2531:丰饶星战役(HALO WARS 发生年代)

经过长达六年的战争科尔最终夺回了丰饶星。以损失三分之二战舰的代价夺回了丰饶星。(此战中UNSC与圣约人的军力比是三比一)

回到地球后,科尔晋升为海军上将。此时他获悉许多远地殖民地已经沦陷,无人生还。

科尔再次率领他的舰队出击,与星盟交战,无论是地面战还是舰船战,战况都都相当惨烈,战火已经蔓延到全部远地殖民地。在一次地面战中,人类部队俘虏了一个外星人,在他伤重死亡之前,人类得知这些外星人自称为星盟。

2531-2535:远地殖民星球的沦陷 The Outer Colony Massacres丰饶星战役后的短短四年,尽管科尔上将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战略才华,他的舰队一再受到重创,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凭借科技上的优势,星盟在舰船战中的胜率为三比一。2535 年,几乎所有远地殖民地都已经被星盟攻陷。为了保护人类的母星地球,科尔上将基于军事原则建立了著名的科尔协议 Cole’s Protocol:所有的人类舰船都必须确保星盟军队不会发现地球。人类舰船在被迫执行空间跳跃或者撤退时,必须远离地球,即使不做计算就进行盲跳也在所不惜。在不可能执行盲跳时,如果存在被俘的危险,舰长必须下令自毁舰船。此外,协议也命令要确保舰船上的人工智能的核心数据不可落入星盟之手,紧急情况下必须移除或者毁灭。

(科尔协议)

科尔司令的最后一役

巨蛇座会战是一场发生于2543年,即人类与星盟30年战争中后期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总决战。由于人类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太空舰队战略指挥家科尔上将在本次战役之中被官方认定为阵亡,所以本次战役又被人们称为“科尔将军的最后一役”。

在会战开始之前,科尔上将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战前准备,并对舰队进行了充足的补给与阵容调整。首先,科尔在自己的旗舰“珠穆朗玛”号上加装了数层厚重的A级钛合金防护甲板,于此同时,科尔上将还向司令部申请,获得了在先前战斗之中受到损伤的UNSC“爱莪”号巡洋舰。在进行着大量实体作战准备的同时,科尔还对恒星内核密度以及断层跃迁跳跃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性研究,正是在战前所作如此之多的物资准备和理论研究,帮助科尔赢得了这一场足以使其流芳千古的宏大舰队会战,这场会战的伟大胜利也使科尔成为了UNSC舰队之中最为伟大的指挥英雄---是的,在舰队战略指挥方面,确实无人能出其右。

UNSC“印巴”主力舰队作战群在大战前率先跃迁进入了星盟舰队聚集待命的巨蛇座Ψ星系,跃迁所产生的能量辐射波在整个星系之中传播开来,并迅速引起了在此整备多时的星盟舰队的注意与警觉。发现敌情的星盟第一舰队迅速开始了对“印巴”主力舰队作战群的围剿与突袭,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科尔上将的指挥下,以星系中央的巨大气体行星“蝰蝮”为跳跃目标,UNSC舰队进行了一次前所未闻的星系内跃迁,虽然有十数艘UNSC战舰没有能够随同主力舰队一起成功跃迁至指定区域,并被随后赶来的星盟追击舰队全部歼灭,但是这次大胆的星系内跃迁还是为UNSC舰队赢得了宝贵的反击时间,在科尔上将的指挥下,舰队主力迅速整合火力资源,并依靠“蝰蝮”为掩护对随后赶来的星盟第一舰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星盟第一舰队之中有将近一百艘战舰被UNSC舰队彻底击沉。但是好景不长,拥有两百余艘战舰的星盟第二舰队随后也出现在了战场之中。

星盟第二舰队依靠其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轻松击溃了UNSC“印巴”主力舰队作战群,正当星盟舰队企图一鼓作气彻底歼灭残余的UNSC舰队之时,一股叛军舰队的出现让战场之上的形式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虽然对UNSC抱着极强的敌意,但是叛军舰队仍然毫不犹豫对星盟第二舰队发动了猛烈的穿插攻击。虽然叛军舰队的火力难以对星盟战舰造成可观的伤害,但是突如其来的迅猛攻击仍然彻底打乱了星盟舰队的作战阵型。趁着星盟舰队重新整合队形的空当,科尔上将将残余舰队划分为两组,开始沿着相反方向环绕气体星球“蝰蝮”进行环绕飞行,并伺机穿插攻击同样处于行星高轨道之中的星盟舰队。叛军舰队虽然果敢勇猛,但是仍然在短时间内就被星盟舰队歼灭了四分之一的有生力量,万般无奈,叛军舰队开始上升轨道并朝着星系之外撤退而去。眼看星盟舰队阵型已经重组完毕,科尔上将命令残存的UNSC舰队开始有序撤出战场,而自己连同旗舰则朝着“蝰蝮”行星大气层深处航行而去。他向眼前两百余艘的星盟舰队发送了一条全频率的广播讯息,高歌人类战士的勇猛无畏并嘲笑星盟武士的胆怯懦弱。由于着实难以忍受科尔的冷嘲热讽,崇尚武士荣誉的第二舰队司令官命令星盟全军掉头追击UNSC舰队旗舰“珠穆朗玛”号,但是出乎星盟司令意料的是,所有发射的等离子武器都因为气体行星之中的高强度磁场干扰而彻底失效。

在科尔上将的指挥之下,“珠穆朗玛”号快速越过了摆脱“蝰蝮”行星的引力均衡点,无可挽回的被“蝰蝮”行星强大的引力拖拽向下而去,科尔上将命令“珠穆朗玛”号掉转船头,朝着追击而来的一艘领头星盟巡洋舰发射了一轮核弹袭击,虽然核弹的毁灭之光将领头的星盟战舰彻底吞噬,但是却无法对剩余的星盟舰队造成丝毫伤害。但是星盟舰队有所不知的是,科尔上将在刚才掉转船头的同时朝着“蝰蝮”行星极不稳定的星体内核之中发射了100枚“西瓦”级核弹,核弹原子分裂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整颗气体行星崩塌收缩为一颗褐矮星,并引发了威力无穷的超新星大爆炸,爆炸的巨大能量瞬间就吞没了整个星盟舰队,当然,还有伟大英雄科尔上将所搭乘的旗舰“珠穆朗玛”号巡洋舰。

虽然星盟第二舰队的三百艘战舰在星爆中全军覆没,但是军中盛传科尔将军在最后时刻还是及时撤入了跃迁断层空间之中。科尔上将之前所放出的数十枚搭载核弹头的射手型导弹不仅仅摧毁了领头追击的星盟巡洋舰,还似乎在“珠穆朗玛”号前方打开了一个断层空间裂洞,由于科尔一直以在跃迁跳跃领域的非凡研究而闻名于世,所以相当数量的军中高层都私下认为射手型导弹发射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意在摧毁星盟战舰,而是仅仅是为了打开一个能够在大气层中跳跃的断层空间裂洞而已。

撤退之中的UNSC战斗群所拍摄的影像资料也在某些方面证实了军中高层有关科尔将军并未阵亡的假想,起初,撤退之中的战舰在星球大气层中拍摄到了两个模糊的船影,一艘为旗舰“珠穆朗玛”号,另一艘为经过加固的“爱莪”空间站,但是片刻的闪光之后,撤退之中的战舰仅仅只能在大气层中捕捉的一艘船影了。正是因为如此,相当之多的UNSC将士都坚信科尔上将最终成功带领战舰撤入了跃迁断层空间之中。

无论科尔上将最终究竟是功德圆满,全身而退,还是舍身取义,壮烈牺牲,巨蛇座Ψ星系战役的伟大胜利都将会同士官长等斯巴达摧毁星盟空间站“不屈之祭祀”一起,作为人类-星盟战役中人类所获得的最伟大的两场战役,而被永远载入空间作战的胜利史册之中。

3 词语释义


^Cole


^政治家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德国总理。

^模特儿

紫儿高尔(Jade Cole):美国时装模特儿。

^足球运动员

安迪科尔(Andy Cole):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是英格兰历史入球最多的球员之一。

阿什利科尔(Ashley Cole):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效力英格兰球队切尔西。

卡尔顿科尔(Carlton Cole):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效力英格兰球队西汉姆联。

乔科尔(Joe Cole):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场,效力英格兰球队利物浦。

^奖项

柯尔奖(Cole Prize,全名:Frank Nelson Cole Prize),由美国数学学会授奖。分别有数论奖(1931年开始)和代数奖(1928年开始),奖励数论和代数领域的成果。它是为纪念为学会服务了25年的弗兰克纳尔逊柯尔教授而设立。

^其他译为科尔的人物


马克-维维安科尔(Marc-Vivien Foé):已故喀麦隆足球运动员。

^热血英豪NPC


科尔

来自南非的雇佣兵小队长,枪法和弹跳出众,不过由于依赖枪械作战,被缴械后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相关分词: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