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




基本信息


作者:刘海峰

ISBN:10位[7562234655]13位[9787562234654]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6-01

定价:¥68.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由刘海峰教授主编,张亚群教授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全书共87万字,汇集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科举制与科举学诸多问题的多学科、多方位的探讨、研究与分析,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为现实考试制度提供历史借鉴,对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颇有价值。

作者简介


刘海峰,1959年生,福建人,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等著作6部,发表《科举学发展》、《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新探》、《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等论文100多篇。

目录


百年之际论科举(前言)

科举盖棺未论定(开幕式发言)

中国科举考试及其近代解释五论

科举制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革命

科举制度对公平的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累人”的科举

制度之良与运作之失:科举制演变过程检讨

科举制百年祭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

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再论科举制度的定义和形成时间

从举子的立场来看唐代的科举:关于礼部试特点的一篇试论

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

宋代的科举与士风

战乱时期的科举考试:以南宋初期为例

宋代书判拔萃科考

朱熹在中国科举史上的地位

科举停废的历史:立足于元代的考察

论明代科举中试《四书义》之出题

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

历代状元遭际考索

宋元时期科举中的高丽进士

越南科举的历史与研究状况

越南儒学教育与科举

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以试书算科为例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宋代科举与舆论的关系

南宋乡饮酒礼考

论宋代的“教刑”:士人应举以及犯法问题

借鉴科举法完善考试法

从现代心理测量学看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科举制对私人藏书的影响:兼论私人藏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洋八股文:废科举兴西学影响下的产物(摘要)

科举制度与高考改革:当代大学生“科举与高考印象”问卷调查

我国考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兼谈我国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问题

科举试赋及对唐赋创作影响的几个问题

论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

宋代中国科举社会的形成:以明州庆元府为例

从小说史料看宋代科举社会的人际结合

从明清小说看科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略论科举制度的社会作用:以清朝为例

清末废科举的社会效应

科举考试的人本视角

从一个家庭管窥我国科举与文化的演变

武举与武学:唐宋兵学复兴的文化环境

南宋道学型人物的科举论述

清代科举制与“馆阁体”

漫说“宾兴”

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

唐代进士科状元分布研究

从科举的衰亡中看东南人才

河北科举浅探

科举评价:标准、视野与影响

从专学到学科:“科举学”的应然求索

科举学:考试选才理论的系统化

日本的科举研究:“科举学”的外部视角

民国科举学述评

美国的科举学

俄罗斯的科举学:从历史和教育的角度看科举

“科举学”:“书院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科举学的文化地理视角

宫崎市定的科举研究

《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及其价值

我为什么学习科举学(闭幕讲话)

对科举学的看法与期待(闭幕讲话)

时来风送滕王阁(闭幕式发言)

书摘


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美国]艾尔曼。

综述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期在古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地方精英与朝廷不断地向主管部门反馈,以促进其检视和调整传统经学课程,并乐于为改进科举系统提出新的方法以考选文官。因此,作为一种才学能力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已经通过基于经学的官僚选拔渗透在国家体制之中①。

我们不应把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障碍归结为帝制时期的科举制度。以“非技术性”的道德和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经学教育正适用于选拔精英为帝国高层服务,就像人道主义和经典教育适用于近代初期的欧洲各民族国家的需要一样。不仅如此,经典考试还是一种将文化、社会、政治与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它既适应官僚政治的需要,又维持了中华帝国制后期的社会结构。士绅与商人群体因科名而被严格地区分开来⑦。

其实,科举本身并非一种能促进相当大的社会流动的途径。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手工业者而言,他们是没有机会参加考试以进入到精英圈子中的。资料显示,在地方每两年举行一次的院试中,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并非占二三百万的落榜生中的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参加考试的不是他们)。除此之外,一个副产品现象则是政府中来自士绅、军人和商人阶层的低级精英形成有限的循环流动。后来,落第者形成一个庞大的识字人群,于是很容易地成为了其他辅助角色,如小说家、戏曲家、讼师、祭祀主持与宗族代理人等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