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德育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快乐德育




快乐德育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德育强调从心开始,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活动模式,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提升道德修养。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研究背景


快乐的德育,既是德育的本质特点,也是发挥学生德育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必要形式,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措施。反思学校现状,我们开展了不少的德育活动,那些说教式的、命令式的活动,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已经不太能感化他们了,学生虽然参与了其中,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是被动的,压抑的,最终的效果是甚微的;而那些游戏活动式的、融入竞争机制的、需要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激活孩子的意识与思维,伴随着新时代成长的学生们更喜欢,其道德实效性也更大,类似的活动的生命力也更强。

德育新思想


德育新思想是建立新的德育模式的灵魂。德育要遵从、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同时德育自身又具有主动选择、构建的功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1、道德行为本质观

道德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其表现为自觉自愿选择履行道德规范。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获得他人赞扬,更是为了满足自我道德需求;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的道德形象,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他人的道德热情。

2、道德主体形成过程观

道德主体的形成是个人道德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互作用和共同构建的过程,也是个体在道德方面的知情意行互相作用的统一过程,更是学生在自身能动活动与交往中自主实现的过程。

3、卢格的生命全程发展观

人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包括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人的发展又是多方向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的方向运动,发展是在增长、获得、成长与减退、丧失、衰退的差异、对立与转化中实现的。人的发展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极大的教育功能。作为学生的发展,诸多因素不可或缺,更需要关注学生自身价值观的提升。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快乐德育


首先,我们应把每个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与人关系的融洽是快乐的重要条件,尤其是作为教师,要通过与学生朋友式的关系,引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心态。当今社会居住条件的封闭性和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的独处性,使得为学生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氛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往,特别是多与胆小懦弱的学生交往,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善于与人交往;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相互交往。并注意教育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通过交流双方或多方的感情移入(即“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同情别人的不幸。同时,体验群体、集体的温暖和真挚友情,培养其集体主义情感、个人行为的道德感和社会交往的积极态度。

另外,不要吝啬对学生们的赞美,因为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希望有人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当然,赞美必须有的放矢,赏识教育也不是盲目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针对他们长处进行夸奖。如:他的某件事做得好,让他感受到你的确对他的小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取大家的赞扬。

研究内容


在目标内容上,力求让学生愿意参加各种主题式活动,并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到快乐,自觉地加以内化逐渐,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与德育情感。

在方式方法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设计活动,体验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有文化体验的校园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逐渐发展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情感。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利用情感性的机制,如有效地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等功能,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在途径上,倡导开放式的大环境中育人,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

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知行统一、道德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德育的实效性,真正让学生快乐成长,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接班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快乐德育活动实施原则


“快乐德育”活动模式它应该具有主动性、活动性、趣味性、体验性、塑造性这几个原则。

1、主动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各项主题活动的设计、体验、评价之中,从而感受到快乐。

2活动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主张学生在活动的设计、参与、体验中加深对道德教育的认同感。

3趣味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充满趣味的,是学生喜欢的,通过充满快乐与乐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交流,乐于思考。

4、体验性: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活动中加深感受与体验,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健康的道德观。

5、塑造性:当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之后,对其中蕴涵的道德观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加以内化,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更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学会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的完善。

相关分词: 快乐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