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老城区


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地处东经11217′10″至11233′10″;北纬3446′10″至3436′20″,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现辖1个建制镇、7个街道办事处,含23个行政村、2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7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人,城区人口9万。物产资源丰富,牡丹、苹果、枣、梨、大棚蔬菜等声名远播周边地区。

中文名称:老城区

行政区类别:区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西关街道等7个街道、1个镇



自然地理


老城区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并由北向南倾斜,自然形成邙山黄土丘陵区和城区内盆地两部分。

区政府所在地:老城区环城西路58号

行政区划


2000年,将原郊区的邙山镇和洛北乡的新生村、工农村、烧沟村、岳村划归老城区管辖。区划调整后,老城区辖7个街道、1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41571人,各街道、镇人口:西关街道:29047人,西南隅街道:8026人,西北隅街道:15674人,东南隅街道:7418人,东北隅街道:15896人,南关街道:10264人,洛浦街道:14251人,邙山镇:40995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老城区辖7个街道、1个镇:西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北隅街道、东北隅街道、西南隅街道、东南隅街道、洛浦街道;邙山镇。

交通运输


区内交通发达,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等多条公路穿城而过;王城大道、定鼎路、中州路、九都路、唐宫路等市级道路横贯辖区;位于邙山镇的洛阳机场已开辟了近10条国内航线。

历史文化


老城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现在的老城是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金以宋“河南府”为主体建城,至1948年洛阳解放前城池基本不变,故称“老城”,是洛阳最后一座城池。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历代名流、文人雅士。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北邙翠云峰上隐居炼丹,并著成《道德经》;东汉张陵在此修道,创立天师道;帛家道祖的帛和在这里创立了帛家道;北邙翠云峰上清宫遂成为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蔡伦造纸、张衡制仪、司马氏治典、许慎作《说文解字》,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曹植、左思等都在洛阳流下了千古诗篇。

文物古迹


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隋朝的周公庙,唐朝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的鼓楼、山峡会馆等。

朱文公祠

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文公祠位于南关风化街口,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对修缮和扩建。该祠座北朝南,依南北中轴线依次为牌坊、东西厢房、前厅、大堂、后堂。整体布局严谨,风格独特,为典型的古代纪念性祠堂建筑,现存前厅、大堂、后堂。

妥灵宫

妥灵宫(又名关帝庙),位于今文明街东端。该宫坐东向西,有门楼三间,通道一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供关羽像。据现存碑记记载:“妥灵宫为曹氏(操)所建”。因关羽死后,其头颅曾妥放于此故名。自汉以来,妥灵宫成而毁,毁而复成,经历了1000年风雨。明末,妥灵宫再次被焚,宫殿沉埋于瓦砾之中。乾隆年间,由河南府学博士张宾贤(儒学教授)、郜大鼎(儒学训导)创议,因旧基而重建,贵官士大夫及商贾细民不约而集百余人,四方慕义而捐者不计其数,越三月而就。现原建筑几乎全毁,仅存石碑二通和门房通道三间,遗址为文明街小学家属院。

五圣堂

五圣堂位于西和巷西头,其建筑基本完好。据其门楼下北墙镶嵌碑文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始建何年不详。该堂座西向东,面对西和巷。堂址长13米,宽4米,木板楼房建筑,后殿一间,卷棚一间,门楼半间,楼上供奉财神、火神、关帝、瘟神。楼下供白衣大士。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香火会。

董公祠

董公祠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原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该祠经改建现为旅社。

四眼井

四眼井位于东南隅东南角,因该街存此井而得名“四眼井街”,所谓“四眼”是在此井四周置四眼站位,可供四人同时取水。元代“金元城池图”中已有此标注,据此推测年代应在宋元之前。相传此井早先位于东汉末曹操军马草料场附近,为曹军训练军马取水用井。当地百姓称井水有“苦、辣、酸、甜”四味。现该井干枯填埋,仅留井口,2000年修建该街道路时,井口埋于路下。

天津桥

天津桥系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二月,营东都洛阳时所建,桥的位置在隋朝东都的端门正南三百步外。据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宽二十步,上有桥三道,过渠二百步,到洛水有天津浮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 《方镣记要》中记载:隋天津桥系用大船连以铁索,南北起夹楼。后被李窑的农民起义军烧毁。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在天津桥的故址,垒方石为墩造石桥,又名洛阳桥。天津桥有七次被修复,解放后,市政府在天津桥之侧筑起了一道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又于1983年与原桥并齐再筑一道新桥,作为快车道,先建的桥为慢车道,现天津桥仅剩一孔桥眼,桥上建有四角翘起的小亭,此即是天津桥遗迹。

洛严关

洛严关位于南关菜市西街南口(雷家口),始建于清代。为防城郊“刀客”入城所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1×0.5m石碑一方,书“洛严关”、“口保”。该关旧时所处南关码头,傍晚码头收船后即闭关门。现关门无存,仅存碗口大门闩臼。

察罕贴木儿墓

察罕贴木儿墓位于苗南村三组,墓冢封土上圆下方,高约15米。察罕贴木儿,字延瑞,颖川沈丘人,元末名将,同时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曾多次与农民军作战,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六月在山东东平被王士城所杀,葬于此,后进村梁王。据民国33年李健人所编著《洛阳古今谈》载;“元赠颖川王察罕贴木儿墓,在县西万福寺西,今寺已废,墓在城西北八里许石碑凹金谷园村北邙山下,方形墓,东西各二十八弓,南北各三十弓,高八丈,占地九亩六分;帖木儿为一元代名将,驻镇河洛,威名远扬,今墓已作驻军练习射击靶场,墓前翁仲石兽犹存焉。”1983年7月发掘此墓,在墓前50米处出土石翁仲一件。

王家节孝牌坊

王家节孝牌坊是老城区至今保存下来唯一的石牌坊。位于广平街东头洛阳市钢木家具厂址。牌坊高4.4米,宽3.8米,两边底座有石狮一对,高0.5米,坊额刻“思纶宠锡”四个大字,下额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岁次甲申三月上元初吉建立”。

明福王府

明福王府及石狮明神宗朱翊钧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2000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此大规模兴建青年宫文化广场。石狮位于今青年宫广场南,一雄、一雌,原为明福王府门前左右之石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体由蹲座狮和狮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各长1.03米、宽0.8米,高2.12米,狮背上各有2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1狮仔,口微张,左前小腿部现已损五分之二。狮座离地高0.9米,整座为反“工”字形,上平面:长1.60米,宽1.26米,上层四周阳雕莲花托瓣,下层四周皆阳雕2狮戏球,凹部四周阳雕花卉。

洛阳县衙

洛阳县衙明、清期间曾几易驻地。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前,在今青年宫处。之后,该处扩修府王府,县衙东迁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今民生制药厂、铁路家属院和消防中队址。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县衙回迁明朝福王府处。民国3年(1914年),再次东迁民主街之北至洛阳解放初。之后至1955年此处为洛阳市人民政府驻地。县衙占地54万平方米,东西宽600米,南北长900米,坐北向南,据说大门两侧的石狮为唐代所雕(现已失)。进大门迎面影背墙高9米,长12米。县衙内建筑为明清式风格殿堂、庭院。

祖师庙

祖师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北大街北段路东。占地1688.23平方米。现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积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左右暖阁各一间,歇山顶,四周皆斗拱,飞檐起翅,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陶塑龙吻,脊背上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数根巨柱、梁枋均饰以彩绘。1996年洛阳市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

三官庙

三官庙(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称延福宫)位于今康乐巷南段东侧,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俗称铜三官庙,原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玉皇阁,庙前有戏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会。现仅存后殿,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半部顶坍塌,其他建筑遗址现为居民楼房。

文峰塔

文峰塔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南关东和巷东头。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历经修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塔以清石垫基,通体以大清砖砌成。塔身平面呈四方形,基层7米,依次递减,顶层3米见方。塔分9层,高近30米,1至8层均向北开一弧形拱门,第9层四面开门。拱门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塔内原设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高3米许,锥形,锥端竖一铁,串有三个园形陶制彩色“宝珠”,每个直径70厘米,黄、白、绿三色相间,现仅存一个。

钟鼓楼

钟鼓楼正名樵楼,亦称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锺,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鼓楼建筑: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楼台通体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砖砌成,台面15米见方,高7.6米,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长1米、宽0.5米石匾各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为斗大楷书阴文。台南边有一登台之道,宽1米,青石板台阶。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筑,砖木结构,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楼14围红色园形檐柱支撑,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翘角飞展,戗脊饰动物选型;二楼14围金柱由一楼贯通拖起,歇山顶,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屋脊饰望兽吻,四角飞檐起翘,舒展伸张,戗脊饰动物造型,下悬风铃;与一楼匀称重叠,比例和谐。一楼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锺一口,高1.6米,口径1.5米,上铸八卦图、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另铸有小字,因锈蚀已无法辨认。该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故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之说。

河南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俗称府文庙,文庙是祭奠孔子的地方)位于今老城区文明街,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文明街小学。文庙初创时间失考。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长方形)。月台高约1米,台南正中有两列台阶,两台阶之间嵌一块宽1.5米、长2.22米的浮雕二龙戏珠青石板。

河南府城隍庙

河南府城隍庙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占地120亩(约8万平方米)座北面南,正南辕门三间。依次之北山门(山门内侧东西两边塑有马童牵引的泥马两匹。现已无存)、南戏楼、六角石柱亭、北戏楼,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庙内主体建筑是威灵殿,为歇山九脊单檐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安国寺

安国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敦志街40号,据李通志记载: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原寺院占地近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覆盖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门,位于顺城东街,寺内有前殿、中殿、后殿,气势壮观,常年香火不断。明洪武初(公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时,该寺称钟楼寺,后又恢复原名。现该寺仅存大殿、中殿、后殿及周边空地,占地600平方米,为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办灯具工厂地址。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西会馆,位于今老城南关,九都东路南侧,正对路北风化街口,是清代陕西、山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场所。该馆全部建筑,均为清代木结构,座北朝南。山陕会馆原位于南关马市街与校场街一带,1995年修建九都路时,从其穿过,会馆保存基本完整。

洛严关

洛严关位于南关菜市西街南口(雷家口),始建于清代。为防城郊“刀客”入城所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1×0.5m石碑一方,书“洛严关”、“口保”。该关旧时所处南关码头,傍晚码头收船后即闭关门。现关门无存,仅存碗口大门闩臼。

金谷园:

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2.7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完成3.5亿元,增长1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9.7%。限额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完成9.6亿元,净增1492万元,增长21.6%。财政收入完成6567万元,净增1492万元,增长29%。新增限额以上企业9个,产值(营业额)超亿元工商企业12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4亿元,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6亿元,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605元和3193元,分别增长14.1%和8.2%。招商引资新上工商企业100个;牡丹和生态林种植面积达733.33公顷;旧城改造新开工面积26.6万平方米。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投资7995万元,完成了27项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其中,龙马特大型轴承厂研制的“非标转承”、石化配件厂研制的“大口径无缝冷压三通”等新产品已批量生产。广寒冷冻食品有限公司、金纺公司等企市县概况洛阳市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三瑞实业有限公司的“不溶性硫磺”、环球模具公司的“活络模具”等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开始批量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3.33公顷,比上年缩减7.2%;经济作物515.67公顷,增长10%;苹果、桃、葡萄为主的果树面积达266.67公顷;扩大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蔬菜大棚55个,新增无公害蔬菜面积4.8公顷;发展食用菌种植户169个,创经济效益50.7万元。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每年有4000余人到外省市,有5000余人在市内,人均收入4000元~8000元。投资1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上清宫森林公园植树造林任务,园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牡丹等花卉绿化苗木面积466.67公顷,种植农户1580个,品种500多个。积极通过互联网络对外推介精品牡丹,成功销往芬兰、美国,土桥花木公司在法国巴黎筹建的洛阳牡丹一期工程已建成开园。4个高效农业基地总面积1033.33公顷,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杂果、牡丹已逐步成为该区农业的四大主导产业。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积极参与花会招商活动的同时,先后组团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招商。全年共签约项目92个,总金额18.1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72个、合同金额7.22亿元;建成开业项目33个,在建项目33个,拟建和正在报批的项目6个。完成市外境内到位资金1.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出口创汇创历史最好成绩,直接和委托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九都东路、北大街、王城大道、唐宫东路4条商贸经济带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已建成市场24个,其中大型市场3个;超市12个,其中大型超市9个。从事经营的商户达6200个,其中商业3800个,其他服务业2400个。以丹尼斯百货、银基服装和华卫医药为龙头的连锁店、量贩、专卖店等新型业态陆续落户老城区;上清宫保护开发和老城明清古城整体保护开发项目的规划及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被市政府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全年新建社区网点130个,社区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大力实施“16832”工程,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上规模的骨干企业。金顺来针织有限公司是列入市骨干带动工程的民营企业,黄石贤达轴承钢、正阳彩板、三山铁合金厂等企业逐步跨入市定骨干企业。全区非公有制企业1275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9个、1000万元以上企业17个,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9亿元、税收6752万元。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完成了环城西路后期整治工作,王城大道老城段和定鼎北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青年宫文化娱乐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自筹资金打通了华山路(大路口至310国道),完成了19条社区道路改造任务,辖区148条社区道路改造完毕。全年累计完成旧改投资1.9亿元,共完成4个旧改项目,竣工面积24万平方米;亚威金城、凤华苑小区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辖区主次干道亮化率达95%以上,义务植树5万余株,种草坪1.7万余平方米,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老城传统商贸发达,自古就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近几年,老城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精心打造了九都东路、中州东路、北大街等6条商贸经济带,建成了中原农贸城、金泰城灯饰广场等28个专业市场和10条特色商业街,丹尼斯百货、银基商贸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已在该区落户,老城正逐步成为洛阳市区东部商业中心。

老城工业基础较好,产业扩张优势凸现。拥有金纺、金顺来、龙马轴承、环球实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轻纺、化工、钼钨精加工等为主的工业支柱体系。新规划建设的邙山工业园区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邙山镇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于1998年被国家首批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现有洛阳国花园、洛阳牡丹园、土桥花木种苗公司等牡丹龙头企业11家,种植户1600户,拥有牡丹品种500多个,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等10多个国家,已成为洛阳牡丹的重要培植基地。现在,老城区正以牡丹为依托,计划引进珍稀花卉品种,建设花卉大观园,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打造洛阳生态旅游胜地。

作为洛阳老区,老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居民私房密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洛阳城市框架的拉大和新区开发步伐的加快,老城实施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十五”期间,拆除旧城6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1平方增加到 20多平方。目前,尚有100多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和都市村庄改造项目亟待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老城区按照“工业强区、商贸富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区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6.5%。站在新起点,绘制新蓝图。老城区正在谋划新的发展篇章:“十一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5000元,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

老城区第26届牡丹花会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53亿元

2008年,老城区围绕“工业强区、商贸富区、旅游兴区”的战略,按照“提升传统,扶优做强,发展高新”的思路,拓宽招商渠道,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扶持措施,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提升招商引资的实效。

老城区充分利用牡丹花会这一平台,宣传老城,广交朋友,推介项目。围绕高新工业、文化旅游、古城保护等策划编制一批高质量特色项目,印制2000本招商项目册,并通过网上发布推介项目。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形成小分队专业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专业招商体系,派出由区主要领导带队的15批次招商小分队分别赴北京、深圳、上海、温州、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和邀商活动,共邀请60余名外地客商来洛参加花会经贸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第26届牡丹花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老城区共签约项目8个,投资总额53亿元,合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5.6亿元人民币,合同外资9800万美元,为历年来签约市外合同项目最多、合同金额最多的一年。

城市建设


道北二路、华山北路建设工程

道北二路和华山北路建设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也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20件实事之一。道北二路西起衡山路,东至王城大道陇海立交桥下,道路全长4590米,规划红线宽40米。其中老城段全长2400余米,规划红线范围内共涉及老城区邙山镇史家屯村、大路口村101家单位和个人,其中单位13家(含1所小学)、村民88户,拆迁房屋面积约39100平方米,占用土地140余亩。该工程拆迁工作于11月27日全面展开,至年底,共拆迁50余户2万平方米,圆满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华山北路拆迁涉及老城区大路口村、中沟村两个村,需拆迁企业24家,征地191.56亩,拆迁面积9185.74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积6652.93平方米,拆除水井2眼、泉井8眼,拆除补偿资金已拨付到位。该项工程于2008年8月开始拆迁,10月底全部拆迁到位,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为确保道路改造建设工程顺利开展,老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主管领导为指挥长的工程指挥部,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工程建设,其拆迁工作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拆迁经验在全市推广。

旧城、城中村改造

2008年,老城区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辖区实际,强力推进老城区城中村及旧城改造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城中村改造项目。老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8个,共投资35.84亿元,竣工2个、在建1个、项目前期5个。其中完成拆迁面积3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1.4亿元,占全年目标107.69%。新生村耶赐城项目,占地16.8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已竣工,完成投资6300万元;假日酒店项目占地7.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7000万元,项目已竣工,完成投资400万元;夏风金水园项目占地165.8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6.4亿元,完成投资50万元,控制性详规已通过评审,待规划局下达技术要点。同时,曼哈顿广场项目,占地73.68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完成投资6200万元,该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另外博勋酒店、香榭里定鼎广场项目、金业路西侧新生村地块改造项目、黄梅路新生村地块改造项目4个项目正在前期的准备工作。

旧城改造项目。老城区旧城改造项目26个,在建项目12个,项目前期14个。完成拆迁面积9.8万平方米,在建面积72.9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7个,总建设面积24.6万平方米(银鑫锦绣湾5万平方米、智杰雅秀丽都二期3万平方米、民兴苑3.3万平方米、王城之珠5.2万平方米、绿都春园5.2万平方米、孤残儿童救助中心1.2万平方米、安基新春天1.7万平方米)。已竣工项目7个,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假日酒店2万平方米、正安园5万平方米、智杰雅秀丽都6万平方米、耶赐城6万平方米、宝城福临园3.3万平方米、民兴苑1.5万平方米)。2008年,共完成投资6.885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54.37%。

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定鼎北路城乡一体化建设前期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2.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市规评审委员会评审,其中,一期1300余亩土地评估已经完成,正等待挂牌出让。

旅游景点


豫西窑洞

豫西窑洞是20世纪90年代末老城区为适应洛阳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在位于该区邙山镇挖掘的颇具古朴民风的旅游景点。豫西窑洞以散落在邙山镇前里、中沟和冢头村的窑院为代表,多是在平地下挖方坑,以斜坡与地面相连的天井窑洞院。个别距今200余年。窑院深10米左右,面积在100-300平方米不等,四周挖窑孔,按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布局排列亦分为“上房”、“厦房”、“临街房”,其中有卧室、厨房、储藏室、牲畜饲养间、厕所、书房、过道等设施。院中挖有渗井用以排渗日常生活废水和雨水,地窖用以时蔬、瓜果、粮栗等保鲜。院内大多植以泡桐、冬青、月季、万年青等树木花草。窑洞一般是土窑洞,家境富裕的也有将井壁或窑孔房间用砖石或沙石加固拱券。窑洞温差较小,冬暖夏凉。

吕祖庙

吕祖庙又称吕祖庵,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筑的古宫观。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北三公里、井沟村,现洛孟公路东侧。庙宇二十六间,三进两院,布局严谨、小巧玲珑,红砖青瓦、槐柏葱蔚,西临邙崖、东临廛河,清幽别致,堪称洞天福地。相传吕洞宾入道后东游洛阳时,曾在此楼庵修道,并作诗传世;后值沧桑遗迹荡然无存。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洛阳名士任仲芙,首先捐款建此庙,后不断增修逐成现在规模。

道教称仙人住所为洞,吕洞宾号纯阳子,故庙名“纯阳洞”。原庙内各殿塑像、经卷、法器和签板均毁于“文革”中。

1981年,洛阳市文物部门曾予修缮,1993年又进行了扩建,1996年洛阳市政府拨款重修吕祖庙,除恢复主殿纯阳殿——吕祖像、副殿崇圣殿——吕祖父母像外,又于山门两侧配房增塑了八仙像,称八仙殿,前院两垣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孔子间道、老子出寒山”,“吕祖斩赤龙、黄鹤一去不复还”和“琉璃二龙戏珠”。

洛阳牡丹园

洛阳牡丹园位于老城区邙山镇苗北村,园内占地面积150亩,周边另有300多亩牡丹生产基地。由当地农民筹资,各级政府扶持于1992年始建。目前,该园有全国九大牡丹系列红、绿、白、黄、兰、粉、黑、复色等品种500多个,450多万株,引进种植日本、美国、法国以及国内西北、江南等牡丹珍品。由于该园海拔高、受温差的影响,花期较市区长,早、中、晚从每年的4月10日初开,延至到“五一”以后。

国家牡丹园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中沟村,其前身始建于1978年的郊区国有苗圃。1992年7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苗圃的基础上成立牡丹基因库和国色牡丹园,1992年8月-2000年该园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形成现在规模。

1995年5月该园开始重点转入牡丹非自然花期的生长状态及成花特点的研究,2000年,牡丹全年开花研究获初步成功。现占地10余公顷,种植牡丹80余万株,其中拥有7种野生牡丹和四大种群牡丹,九大色系,500余个园艺品种,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牡丹116种,新培育品种70余个。

古墓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坐落于老城区邙山镇冢头(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村,距市区6公里,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中,调查发掘了一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古城(夏代二里头郭城、商代西毫城、周代王城、汉代洛阳城、随唐东都城)遗址,以及万余件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1985年为发掘景陵,经专家多方鳞选,颇具有代表性的墓葬26座,集中复原于此陵东侧,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展示中国古代葬俗制度演变轨迹的特色型博物馆。

1987年新馆落成,至2000年搬迁复原上自两汉、下迄宋金的历史典型古墓葬25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傩戏图壁画墓、卜千秋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东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八年墓、西晋关内候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常山之台已墓、南平王元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和五座仿宋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古墓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江阳王元叉墓墓室顶所绘的一幅大型天象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份弥足珍贵的事物资料。

洛阳市古墓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堪称一座山顶公园式的博物馆。地下部分分为两大展区,一是历代古墓葬区: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四厅相联的复原葬墓组成;另一是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帝王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景陵冢丘巍峨,气势壮观、玄官幽邃、风格朴实,显示着帝陵的宏大气派。

整个博物馆集几十座历代典型墓葬为一体系列化的展出,对研究我国古代史、美术史、建筑史、墓葬形制、丧葬制度、风尚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都城博物馆

洛阳都城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定鼎南路北段东老城区内。是在洛阳周公庙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融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以弘扬周公文化和遗址文化为内涵的专题博物馆。1989年开始筹建,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初显规模。

馆内分四部分组成:周公庙、应天门遗址、访都碑亭、园林风景区。周公庙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诞生于陕西岐山(另一说是文王曾把陕西岐山南边叫“周”的地方封给他作采邑,)故称他为周公。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唐初(618年),为隋将王世充草创。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予以重修,据庙内碑文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总体保持旧貌。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曾集资重修。1955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周公庙再次进行修萁。1957年,洛阳市总工会对周公庙进行全面绿化,辟为洛阳市工人文化宫。1963年,周公庙被辟为洛阳市青少年俱乐部。1972年,洛阳市人民广播电台,洛阳市电视台,洛阳广播事业局相继在此办公。1989年洛阳市委、市政府以周公庙为主体将此辟为“洛阳都城博物馆”。

下清宫

下清宫是老城区保护性开发文物古迹,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道教文化系列游而挖掘恢复景点之一。下清宫,未名三官庙,系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道士张清林创立。亦称古青牛观,位于老城区邙山镇史家沟村。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谥聘、老聘),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人,道家学说创始人。曾任东周(今洛阳)守藏之史,因周王室为争王侯,历年内讧,守藏室典籍亦遭毁抢,故辞官在邙山翠云峰(今上清宫)修身养性,讲经传道,感悟人世自然,天道万物,后无应函谷关伊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其终不详。而老子休息就寝的地方在今下清宫,其坐骑青牛就此饲养,故称青牛观。

八路军办事处

八路军办事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宽30名方米左右。原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关贴廓巷56号(今门牌35号)。是建于道光年间的三座四合大院,坐南朝北,房厦百余间。前门临大街,后门外有一篮球场,可直通院外菜地.1995年修建九都东路,后院被部分扩充成路面,后门现辟为南大门。1985年辟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今已修复,是洛阳市现存的一处重要革命纪念地。

特色小吃


洛阳名吃以老城风味小吃为代表,其特点为:咸淡适中、酸辣适度、鲜美爽口、软硬兼顾、制作精细、香料齐全、肥而不腻、淡而不寡、众口皆宜、喷香适口。老城风味小吃解放前多集中在西华街一带,20世纪80—90年代大多集中于现青年宫与兴华夜市。其90%以上为个体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城的小吃业发展繁盛,经营者之间相互竞争、互为补充,一些小吃在保留传统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创制,以及引进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适合现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并逐渐演变为本地名吃。目前,小吃网点遍布大街小巷,可谓名吃荟萃。其代表有:早上,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臭杂肝汤;中午,浆面条、糊涂面、水席菜;晚上,不翻汤、丸子汤。咸食为日常点心。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桌席由24道菜组成,即8个冷盘(凉菜)、16道热菜。关于水席的来历:一是16道热菜全都离不开汤水,二是上菜按程序一道一道缓缓而上,即撤一道,上一道,似行云流水。整个一桌席由菜的内容与用法形式的臻美统一,故取名曰:水席。

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洛阳,在参观了洛阳的名胜古迹后,来到下榻的洛阳友谊宾馆就餐,当燕菜上来时,只见上面漂浮着一朵由洛阳宾馆厨师们用食品精心雕刻的牡丹花。周恩来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生牡丹花。这道菜就叫牡丹燕菜吧”,众人为周总理的机智风趣而鼓掌欢笑,从此又称“牡丹燕菜”。

不翻及不翻汤

不翻用玉米面烙成的杯口大小的薄饼。得名于清康熙年间洛阳栾川县大洪沟(即今大清沟)。相传,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径洛阳栾川县大洪沟,饥饿难当,见一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未翻,不熟稍后”,康熙帝饥不择食,口中道:“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便狼吞虎咽,感觉甚是好吃,赛过宫廷御膳。便赐字“大救架”落款“玄烨”。玉米烙饼因受过皇帝册封,“不翻”而再也不用翻了,从此便流传开了。“不翻”其实是薄而小,放在烧热的鏊子上不用翻动即熟的饼。现如今,老城一带的“不翻”大多用鸡蛋摊出的薄饼代替,也有用绿豆面饼替代,色泽金黄,质地虚腾,与玉米饼相似,比玉米饼更营养、爽口。

不翻汤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创始人刘振生,因其长期在“九府门”经营,人们称为“九府门不翻汤”。其材料为胡椒、味精、醋、木耳、粉条、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黄花菜、盐等。制作上:将锦珍、木耳、海带、胡椒、虾皮和九种香料装入特制的大铁锅里(在锅当中有一全身是孔的园柱型箍,高出锅面,菜及调料围在锅的四周),然后加满用鸡和鸡骨熬制成的高汤并浸透配料,锅底下置温火不断加温,并用勺不停地盛圆箍内的汤煨于配料上,使菜和佐料味逐渐渗出,而汤味丰满。食用时在碗内放粉条、虾皮、韭菜、胡椒粉、味精、醋等,用锅中圆箍内的滚汤冲沏,再放一个不翻汤饼即成。特点是:味道纯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腻,别具特色。

咸食

咸食是洛阳城乡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小食品,过去每家一般在过年时做一些以丰富节日餐桌上的食物或供家里的老人、孩子们享用。现如今成为居家平日的一种点心,街头巷尾、酒店、饭店均能见到,它普通、简单、经济,富有地方特色。材料为:萝卜、面粉、五香粉、味精、盐、食用油。做法:将萝卜切成细丝,漓水后,放入由佐料调成的面糊里,下入温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成。特色:里嫩外焦、香美可口,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健胃增食。

云腾

云腾也称云头儿,是旧时洛阳流传下来,尤其是老城几乎家家会做的一种点心,通常在过年时做一些以期盼云献吉祥、来年日子升腾。其形状似祥云在若明若暗之间在飘动、升腾。其做法将柿饼(本地的一种特产)煮后做柿泥,厚抹在拌了糖和擀好的面饼上,卷成卷儿,切断,用竹筷横竖夹成云朵状,下温油锅炸透,凉干即成,特点:软、酥、筋、香、甜,色泽黄白黑相间,好看诱人。浆面条

浆面条

浆面条:洛阳浆面条深受人们所喜爱。其历史长久至今无定论。做为洛阳百姓生活中最经济、最普通、且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百吃不厌,流传至今。许多外地游客在洛阳吃了浆面条后,效仿者众。主料为豆浆、杂豆面条。辅料:芹菜、白菜、大绿豆、红萝卜、肉沫;配料:香油、辣椒油、韭菜花、盐、花椒、大小荤香、桂皮等。做法:将炒锅内放适量油(动、植物油均可)加热,放入花椒、大小茴香、桂皮等,炸出香味,捞出料渣,留少许料油放入切好的白菜、红萝卜丝、芹菜炒至半熟待用。将由绿豆磨成经发制后的豆浆烧至半开,放入料油打去浮沫,再将手工擀成的面条放入锅内,将熟时放入炒菜,熟后放盐、淋上香油。出锅盛碗配以煮熟的大绿豆、韭菜花、肉沫、辣椒油、芹菜。特点:色彩协和、味道酸美、易于消化。

浆米清儿

浆米清儿是浆面条的一种改良和延伸。即在浆面条制作基础上,又增加一道工序,提高了技术难度,除保持原有风味外,比浆面条更富特色。由于工艺较为复杂,制作技术不易掌握,过去只有技术娴熟的巧厨或钟情于浆面条的食者人家可作出地道的江米清儿。该小吃虽通常、普遍,一些人家为饱口福,往往求助深谙妙法厨者。现如今,几乎见不到,一些知道浆米清儿的“老洛阳”,每谈及此,津津乐道,回味悠长,赞不绝口。用料:与浆面条同。做法:用浆水将小米煮熟,熬制成小米稀饭状,下面条,放菜、佐料等,其它工序做法于浆面条同。特点:酸淡糊口,米香清逸。

调浆饭

调浆饭是浆饭(洛阳人把以浆做主料的饭食称浆饭)的一种做法。与浆面条、浆米清儿做法几乎相同,但去掉一种主料——面条,改作为辅料的大白菜为主料。即整碗饭不见面条,只有蔬菜。花样翻新,别出心裁的做法,过去在洛阳尤其是老城一带流传很广,其历史长久无法考究,但与浆面条、浆米清儿齐名。

糊涂面

糊涂面是洛阳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是过去洛阳居家大众生活当中的一道主食,为大众所衷爱。材料为:面条、玉米面粉、白萝卜、红萝卜、芝麻叶、油炸豆腐、肉丝(猪、牛肉均可)、五香粉、葱花、香油、煮黄豆、盐、味精。做法:将用猪骨(或牛骨)熬制成的高汤烧开,下面煮熟、放入所备的菜、料,然后将玉米糊(将面置干锅炒熟更佳)拌入烧开即成。出锅盛碗时放入酱肉丝、淋上香油、煮黄豆,可据个人口味和喜好佐以辣椒油、炒青尖椒、韭菜花、糖蒜、腌萝卜条。特点:麻香面软、糊口热乎。

蒸肉

蒸肉亦称粉蒸肉:为老城名小吃。过去,一些大户人家改善生活做一些,通常百姓人家只有过年时,偶尔上一些用以招待客人。如今,百姓生活虽与过去有天壤之别,但传统名吃的魅力实难估量,在老城,走在大街小巷,不时有蒸肉溢香从哪家厨房飘出,激活了感官,勾起了食欲,使对一天的食物还无法选择时,顿时有了锁定。主料:五花肉、粉条;辅料:连豆角、白面粉;佐料:大葱、生姜沫、五香大料面、盐、味精等。做法:将五花肉切片硬币大小,和以煮熟切段后的粉条,放入适量连豆角段,洒炒面粉,拌入佐料,来回搅拌至不沾手,放笼箅上铺生面皮的笼中蒸熟即可盛碗。特点:色泽剔透,絮酥软绵、流香余绕。面皮经佐料蒸浸,肉味筋润缠绵,荤而不腻为蒸肉之精品。若再佐以鸡蛋汤,更是美不胜收,堪称小家碧玉型佳肴。

揪片

揪片:(讹称厥片儿)洛阳为九衢通商之要地,历来商家云集,据传“洛阳揪片”在明清以前就有,承山陕商人所传。经数百年演变、改良流传至今,为外埠移植,洛阳生根的传统小吃,颇受百姓喜爱,以清时南关宋满禄揪片为宗。该小吃食法灵活、多变,可据个人口味喜好,随意变换汤汁、配菜、调料。

豆沙糕

豆沙糕:(讹称瞪叉糕)是老城一带流传较广的一种小食品,通常只有小贩沿街叫卖,起始何时无从考证,但演传至今,且深受老人、孩子的喜爱,可见生命力之旺盛。洛阳做为历史文化名城,到老城观光,旅游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一些游客品尝了该小吃后与有小贩合影留念者,有讨教者,更有外国游客翘起大拇指,露出惬意笑容,不可思意,如此小贩竟能做出如此美味。

豌豆糕

豌豆糕:亦为老城由过去流传至今的一种小食品,工序比澄叉糕简便,即将豌豆泡胀,去皮煮熟放白糖搅拌匀,用木制工具压实上笼蒸。至豆粒不易散结的垛状即成。食时,以小切菱形片状入口。特点:色泽橙黄、沙甜质软、豆香清盈。

特色汤

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豆腐汤、臭杂肝汤:老城人有喝汤的习惯,早上为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臭杂肝汤,傍晚和晚上为丸子汤。尤其是早上有的用锅、盆、小桶买汤作为一家早餐。各种汤有不同的特点,豆腐汤为素汤,汤汁麻辣清淡,以不放味精为宜,豆腐软滑利口;丸子汤亦为素汤,用绿豆面和以黑豆芽放佐料入油锅炸出鸡蛋大小丸子,配以虾皮、韭菜、味精、盐、醋、五香大料面、胡椒面、油,用沸滚的猪骨高汤冲沏而成;牛肉汤分甜牛肉汤、咸牛肉汤两种,甜牛肉汤即不放盐、辣椒和配菜,汤鲜肉嫩,可迅速补充体内早晨所需营养和水份;咸牛肉汤除各种佐料齐全外,再浇上辣椒油格外出味,冬天喝浑身冒汗,夏天喝痛快淋漓;羊肉汤辅料讲究,佐料齐全,汤肥肉鲜,不膻不腻,喝后浑身备感轻松、有劲。驴肉汤辅料特别,味浓汤厚,肉香质纯,再配以白血(血清蛋白经特殊工艺加工而凝固的豆腐状)春、夏两季食用,温而不燥,秋、冬两季食用滋补壮体。臭杂肝汤辅料和佐料与牛肉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制作工艺独特,配料用是牛下水(杂肝)在汤中加工煮制后加以特殊处理,其气味既(含)有牛肉的香味,又有散发着下水的异香,因香味特别,无法形容,故戏称为“臭”,实着闻香诱人,而非闻“臭”生厌,臭杂肝汤之所以历经年代久远,吸引众多食客,其目的就是人们要享受这种汤肥肉纯,异香独味的醇厚。老城人爱喝汤也影响了在洛阳外埠人口地饮食惯性,故汤的品种多,汤馆遍布城乡。

潘金和烧鸡

潘金和烧鸡:洛阳四大名吃之一创立于清代同治年间,在洛阳久享盛名,它与拌生园酱肉、阎记羊肉汤、马蹄街馄饨被誉为洛阳四大名吃。潘金和烧鸡制作精细,味道纯正,皮色黄中透红,肉质外焦里嫩。因其风味独特,经营灵活,因而生意兴隆,曾远销山西,陕西等省,深受顾客欢迎,如今经营潘金和烧鸡的是潘金和的独生子潘栓柱,许多50年代的老顾客品尝后说:风味不减当年。

相关分词: 老城区 老城 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