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平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李升平


李升平,1931年8月生,我国当代著名记者、杂文家。湖南省衡阳市人,现任湖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衡阳市杂文学会会长、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衡阳尔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化顾问。他以首倡的乡土杂文理论和出色的实践成果在全国杂文界独树一帜,被载入《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一书,主编《杂文与生活》在全国杂文、新闻界广受赞誉。

中文名:李升平

国籍:中国

出生地:衡阳

出生日期:1931年8月

职业:湖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代表作品:《衡阳杂文选》



湖南文学家


个人简介

湖南衡阳市被人称为“反腐败记者”、“业馀纪委”、“当代包公”的李升平,他的正式身份却是《衡阳日报》的一名老记者。在衡阳,他喜欢‘自找麻烦’是出了名的,1957年,他因此被扣上一顶“右派”帽子,一戴就是二十多年;平反后,他坚持不懈地运用手中的笔,针砭时弊,与社会黑暗现象作斗争。

如今,他已经离休在家,除了义务办一份杂文报纸之外,他更不忘其作为记者所具有的正义感和使命感,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拿起手中的笔承担起了“业余纪委”的工作。

个人经历

1949年1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地下团支书,解放后调入《衡阳日报》至今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长期致力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16篇获奖;发表批评报道48起、批评性杂文时评500余篇,采写内参110件,无一起失实,无一起告状。

1994年3月28日《新闻出版报》一版头条以《党风记者》为题配短评发表记者长篇通讯,介绍他敢于和善于运用批评武器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先进事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转播。该文被评为“中国新闻奖”。2000年11月27日的《香港商报》以整个彩版介绍《衡阳“业余纪委”李升平》;2004年作家祖丁远在全国获特等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社会脊梁——湖南有个“党风记者”李升平》一书产生强烈社会影响,当地党政各界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首发式和签名售书活动,全国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撰文、致函大加推崇。

1994年从《衡阳日报》副总编岗位上离休的李升平,2000年时他已经69岁了,他仍在为一个特大冤案四处奔波。在他家的客厅挂着《宁负朝野擅权者不负天下众苍生》和《浩然正气》两幅书法作品,还有名为《斩鬼英雄》的锺馗图。

他说:‘我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只要觉得老百姓需要我,国家需要我,我就一天不离休。只要有群众反映,我就要写杂文,为老百姓鸣冤叫屈,直到问题解决。’

秉笔直书揭露丑恶

1993年3月,衡南县柞市镇阳兴村周和平、周道权两位残疾人因欠交摊派款,被抄家,遭殴打。在上访投诉一个月毫无结果、几近绝望的情况下,两人经县农经委一位干部的指点,慕名找到了李升平。李升平在与该县纪委书记取得联系后,赶到百余公里外的阳兴村进行实地调查。回来后写了内参,接着又写了批评报道《柞市镇不顾中央禁令乱摊派》,在《农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中国残联、湖南省有关部门分别发表谈话和指示,事情很快得到解决。这篇文章对全国减轻农民负担和助残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事后,两位残疾人拄着拐杖,来到衡阳日报社鸣放鞭炮,并给李升平送来了‘为民排忧解难’的横匾。

多年来,李升平通过新闻批评,使数十起冤假错案得到纠正,其中最典型的要算衡东县氮肥厂厂长、高级工程师陈永廉被无端定罪判刑的冤案。一九九零年七月六日,该厂与该县某局发生纠纷,县一位领导是该局副局长的亲戚,出来干预,并宣布对厂长陈永廉作停职隔离审查处理。而事发那天陈永廉根本不在现场,为了罗织罪名,他们把一起早已由县政府作过处理的工农纠纷案翻出来,以此为据判了陈的刑。陈永廉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结果仍然维持原判。该厂职工和陈永廉不断上访投诉无效。李升平了解情况后,挺身而出。在两年多的调查采访中,他十次坐公共汽车到衡东,谢绝吃请,终于弄清了情况,秉笔直书。此事引起了中央及湖南省领导的重视,经湖南省高级法院审查,认定此案纯属错案,给予纠正,陈永廉被任命为该县工业局副局长。

体恤民情关爱百姓

李升平说,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事物向正确的、积极的方面转化。

198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他的来信,反映衡阳农村严重缺油,原因是少数当地官员以油谋私。由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见报后,省、市、县都采取了一系列纠正和预防措施,及时遏住了克扣倒卖农村用油的歪风,缓解了农民用油的紧张状态。

几年前,他了解到乡村教师遭侮辱、殴打事件屡有发生,但大多得不到严肃查处,他大胆地对轰动祁东县城的毒打教师案予以公开披露。此事引起社会公愤,当地法院依法分别判处两名凶手有期徒刑和拘役。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他将处理结果在省市报纸上发表后,又结合乡村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有关情况,再次向有关部门呼吁,引起了国家教委重视,以《坚决制止殴打教师的违法行为》为题,转发了李升平的长篇调查报告,通报全国,湖南省教委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刹住了这一歪风。

衡阳县剪刀厂保管员贺高峰抵制厂长以权谋私却遭打击报复,李升平顶住压力刊发了对此事的批评报道,同时展开一系列社会活动,呼吁社会支持和帮助被害者,使问题得到公正解决。该县纪委一位官员事后称,他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记者这样主持正义,坚持到底。

人生经历充满坎坷 李升平经历曲折。一九四九年一月入地下团组织任支书。解放初期任区人民政府秘书。一九五一年调入《衡阳日报》任编辑记者、副组长。一九五七年,因一篇杂文《为牢骚说几句话》等原因被错划为‘右派’。二十年的‘右派’生活,先后做过三十多个工种,不仅没把他压垮,反而使他更加坚定服务人民的决心。

平反后,亲友们劝他‘再莫吃笔杆子饭’,李升平义无反顾地回到报社,重新握笔,为人民说话。一九八五年,李升平被借调到衡阳市委整党办工作,本来没有报道任务的他始终以‘双重身份工作’,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二百零三篇文章。他写的揭露衡阳市突击提干问题的报道,在《衡阳日报》一版头条刊出,引起全市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还专门向全国介绍衡阳纠正突击提干错误做法的经验。

敢于扶正祛邪,自然招来了少数人的怨恨,甚至有人扬言要报复他,但广大群众支持他。一位与李升平素不相识的乡村教师书赠他一副对联:‘未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李升平真是一条‘好汉’。

他敢于写批评报道但也坚持原则。把‘三一’、‘三跟’作为座右铭。‘三一’,就是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支利笔;‘三跟’,就是跟中央精神更紧些,跟群众实际利益更近些,跟读者更亲近些。除在本报进行公开报道外,1984年以来,他先后写了百余篇内参和内部汇报,有时,他还以读者身份,向中央报刊写稿写信,让下情上达,促进中央政策在本地区得到贯彻。比如,他写的《当桔子熟了的时候———农民为何要毁树》,在《农民日报》一版头条配发评论发表後,全国好几家文摘报都在显要位置上转载,《人民日报》也在《观察与思考》栏目转发。

李升平离休后的六年中,接待信访有二千多人次,发表批评报道帮助办案的有十二起,另写点名点姓批评的杂文和新闻评论35篇,撰写内参八件,干预冤假错案七起,其中有四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

古稀之年的李升平,多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的全部批评报道和大量指名道姓的杂文及内参,竟无一失实。在衡阳市记者节庆祝会上,他表示:“虽年老力薄,仍痴心不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提出:“要认真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切莫要以‘打抱不平’形式谋私利,坑群众。”

主要作品

主编《衡阳杂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正在编著《“党风记者”实录》 。

天水市政协副主席


个人简介

李升平 ,男,回族,1951年8月出生,甘肃张家川人,1968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个人经历

1968年8月至1970年10月在张家川县马鹿公社寺湾大队插队;

1970年10月至1979年6月在张家川县钢厂工作;

1979年6月至1986年2月任张家川县广播站编辑、副站长(其间:1983年8月至1985年6月在西北师范学院政治专业脱产学习);

1986年2月至1987年5月任张家川县五四三办公室副主任;

1987年5月至1992年5月任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1992年5月至1994年5月任天水市张家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4年5月至1994年12月任张家川县委组织部部长;

1994年12月至1996年2月任张家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96年2月至2002年3月任张家川县委副书记(其间:1997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2年3月至2011年1月任张家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1年1月至今,任天水市政协副主席。

相关分词: 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