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普遍的世界观方法论,由李崇富、郭杰忠、李士坤编写,出版于2008年



版权信息


书 名: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 者:李崇富 郭杰忠 李士坤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500472889

开本: 16

定价: 58.00 元

内容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普遍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普遍性,但是其科学性更为体现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过程中,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会从多方面的角度阐述这一哲学和历史命题,全书共分成五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井冈山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全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中有独到的见解。

目录


第一编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论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

探索规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陈墀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方法论读解

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建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改行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内在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的主题”指明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之路

群众路线是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DWASDWASW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编井冈山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秋收起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井冈山斗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井冈山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井冈山革命的真谛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现代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编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研究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特色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浅议“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权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马克D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

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主题

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创新的若干思考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

第四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

“四个坚定不移”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指导思想上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

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刍议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试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矛盾性思维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思想理论探源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和谐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

文化整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源泉

从电影文化产业变化看和谐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第五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平观

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

马克思总体实践观的提出及其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史观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飞跃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者

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发展观的不同侧重点

“两个没有变”: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机制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在于解决实际重大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

生产力运动哲学研究概述

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初探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

文摘


一 旗帜就是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高举这面伟大旗帜,首先就是要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大家知道,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历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将来必定还是这样。这既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性质所决定了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实践奋斗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实现中国化,才能与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融为一体,并成为其核心内容,成为我们党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才能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以来,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使用方法。”他又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上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重大挫折,但崩溃的不是社会主义,破产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中,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思潮开始泛滥。马克思主义被歪曲、攻击甚者被肢解。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不仅要失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而且会改变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进而使国家和民族丧失光明的前途。 因此,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发展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涉及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样,深刻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中国所有马克思主义者肩负的头等重要任务!

一、过去的一切旧哲学遵循的是逻辑主义的研究方法。以预设的概念或哲学观念为逻辑前提,探讨哲学概念或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黑格尔式的理性理解现实,虽然更接近经典的马克思,但这恰恰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的时代规定和问题。整个近代西方以来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问题就是把概念的问题、理想性的东西当作现实来操作。这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或理性主义时代的错误。这样就把哲学研究变成了“概念的演绎”,从而切断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把概念的研究转化为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走进中国的现实;

二、马克思在分析哲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扬弃了独立的哲学,而建立一种以分析现实社会矛盾为任务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在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并把它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广泛地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变世界,所以,我们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改善”……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基本含义;

四、我们只有克服传统体系和模式(即前苏联教科书所宣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才能重新焕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勃勃生机,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之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在叙述方式和表述问题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问题上,也都亟待发展和创新:

a、比如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马克思就有过十分明确的规定,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然界,.....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源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但是就是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胡搅蛮缠,因此列宁认为,在其他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

b、传统教材只是在近代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传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因而是一种实体性、单一性思维方式。所谓单一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求各国的革命运动遵循同一模式;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变革这种单一性,而强调多样性。所谓多样性就是强调各国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各国文化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即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由于这一特定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以教条化与反教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反教条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改造和重建了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本体论”的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法,并和一切旧的本体论划清了界限。长期以来受原苏联理论的影响,在我国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解读为同“唯心”相对立的“物质本体论”。这样就错误地把所谓的“本体论”作为划分“唯物”或“唯心”的依据,并割断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辩证关系,由此造成了对经典著作的误读和理论上的混乱。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不是在旧唯物主义和旧唯心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对立关系之争基础上建立的“物质本体论”,而是在超越了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绝对精神本体论”思想形成的“生活本体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生活本体论”的3个构成要素:(1)生活主体,即“现实的人”。(2)生活客体,即“物质生活条件”。(3)实践活动,即“他们的活动”。实践活动构成主体、客体互动及其历史过程的“共同实体”……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思想就十分明确了: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即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

六、“以人为本”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一百多年来,现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已经产生了许多革命性的新进展,如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第二次革命”;以混沌、分形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第三次革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重组、克隆技术等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信息技术革命和电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实践与生活。从当代科学技术的肩头望过去,所见到的整体“世界图景”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有些“面目全非”的感觉。例如,反物质,以及“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信息的出现,使得物质观正在不可避免地深化;人机互动、人工智能等的进展,使得哲学的意识观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由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概率理论等的发现,使得决定论、规律论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社会实践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也必须研究新的课题,应当也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式,应当也必须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内容。但是,课题的更新,形式的改变,内容的丰富,应当也必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方向进行,另谋“出路”是没有出路的;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实践活动放在认识论的首位。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宏观地看,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类的生活实践获得了新的活动空间。一种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正在出现。现实社会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因此,如何看待“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地位与性质,如何处理它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如社会形态理论、时间和空间的理论等)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它的认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时代精神,以及具体理论探索和把握的相关点。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迈入一个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包括资本、金融、生产、贸易、服务的全球化。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目前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全球化对于社会影响的实质,仍然是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富于意义的新课题;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的创造性结合与转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最终标准是看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效果,而不是仅停留在“思维领域”,玩弄概念游戏。人本身的发展就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

九、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的大哲学观,强调哲学改革,一方面要哲学基础理论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重大课题。要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发展部门哲学。要坚持哲学专业化和大众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向,使哲学走出玄思,面向现实,回归生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加以发展;

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应该恰当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要合理地研究问题,让问题进入哲学的视野,并且以哲学的方式予以关照和解答。可以说,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的高度,就取决于它提出、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性问题的程度和水平。而对这些问题的合理解答,即是现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十一、发展唯物史观、使唯物史观做到与时俱进上,要真正下踏踏实实的功夫。切切实实地为发展唯物史观做些有益的事情。切忌空洞的指责和说教。唯物史观的创新的具体内容虽然有很多,但涉及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只有两条: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实事求是地说明我们今天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今天的“多样化的世界”从何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多样化的文明”、“多样化的世界”、“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历史发展来的。作为哲学研究,就应该以哲学的方法阐明这些问题,为理论的创新提供哲学的基础;

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最早反对黑格尔的封闭体系、一开始就强调要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最富有开放性的学说。若是为了“学术的严格性”、为了概念“明确”而不断向原点“退回”,那么,这种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不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是“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根本上在于它的基本原理的有效性,但这也不意味着放弃对马克思主义宝贵理论遗产的发掘和正确解读。问题是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十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内涵,主要集中在价值批判、文化批判。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提出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十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与此同时,关于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问题凸显出来。全球化与民族化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同时存在,再次促成了人们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回顾和反思,再次把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直接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面前面。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地认为,这种结合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中挖掘积极的思想资源,对其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精华,就难以中国化;而固守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以之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使中国哲学现代化。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作为古代农业文明产物的中国传统哲学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是救亡图存,寻求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传入中国后发挥了巨大的时代作用,也正是由于它隶属于现代文明。只要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而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那种认为可以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那种认为中国古代就存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点,这些说法名义上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大工业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古代一切先进文化以及古希腊、德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 普列汉诺夫指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且给予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产生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或远古时代,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哲学常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绝对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迎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这种迎合的结果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空心化”,成为所谓的“儒学马克思主义”、“道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绝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把矛盾变为阴阳、规律变为理、物质变为气、把质和量换成质和性……这只能是语言游戏。更有甚者,就“直接拿来主义”,把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说成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中的问题上升为哲学中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吸取其精粹,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我们应当明白,不是儒家学说、道家理论挽救了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及传统文化免于同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的衰败一道走向没落;不是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和传统文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中国推向世界,而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及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并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重振雄风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求我们立足时代、实践和人民大众的需要去评价、清洗、吸收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而不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是尊孔读道简单的复古;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可能正确地评判我们的传统哲学,就没有一个名扬四海的孔子和老子,更不可能发展今天和未来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思想启蒙的历程,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程;

十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简单的复述或者介绍已经作出的理论成果,例如我们所说的三大理论成果。而是要阐明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成为开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道路的理论武器,成为如何排除阻力、武装思想、取得共识的思想认识路线等等。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重点放在它的创造性、创新性,它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