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内战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利比里亚内战




简介


利比里亚于1847年建立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济每况愈下,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反抗频繁。这时流亡国外的“

全国爱国阵线


”(简称“爱阵”)领导人泰勒率部打回国内,内战爆发。就在取得全面胜利前夕,“爱阵”内部分裂,形成与政府军三方混战的局面。此后,尽管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干预,利比里亚交战各方几次签订停火协议,其间也举行过大选,建立过全国政权,但是内战几乎从未停止过。直至1995年,在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和西共体的多次斡旋下,各派最终签署了和平协议。1997年,泰勒被选为总统上台执政。

发展


泰勒上台后,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内战至今已夺去上万人的生命,造成数十万平民流离失所。1998年以来,由前参谋长朱鲁领导的“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合”(简称“利民联”)武装一直试图推翻泰勒政府。2002年2月,“利民联”一度逼近距首都蒙罗维亚仅35公里的克莱镇,迫使泰勒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2003年2月,反政府武装再次发动猛烈攻势,6月攻占首都郊区。

利比里亚局势的恶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003年6月17日,在西共体和联合国利比里亚国际联络小组的斡旋下,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在加纳签署了一项同意在30天内成立临时政府以及泰勒在未来30天内下台的停火协议。协议签署后,泰勒又要求在新的联合政府中拥有位置,遭到“利民联”的反对。6月23日,“利民联”武装向首都发动新的进攻,并25日攻占了市中心。7月4日,泰勒宣布同意下台,条件是必须先在利比里亚部署国际维和部队。18日,“利民联”向蒙罗维亚发动新一轮攻势,遭到政府军顽强抵抗。持续两周的冲突造成1000多人死亡,20多万人流离失所。

25日,美国总统布什下令在利比里亚海岸部署美国部队。美国防部宣布派遣4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水手前往地中海,准备在利比里亚执行救援、维和行动。31日,西共体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紧急首脑会议,宣布将于8月4日派遣维和部队前往利比里亚。8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97号决议,授权在利比里亚部署多国部队。

结束


2日,泰勒宣布他将于8月11日正式交出权力并将遵守承诺,离开利比里亚。

2009年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903号决议,决定延长针对利比里亚的部分制裁措施。

根据决议,安理会将继续对涉嫌破坏利比里亚和平与稳定的个人以及前总统泰勒政府时期的部分政府官员实行旅行限制,要求所有国家采取必要措施,拒绝上述人员入境或过境。安理会还决定调整对利比里亚的武器禁运措施,要求各国不得向利非政府实体和个人提供军火和军事援助,但强调武器禁运措施的对象不包括利比里亚政府。 安理会还敦促利比里亚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履行冻结泰勒及其他前政府官员资产的相关义务。 安理会2000年通过决议,对利比里亚实施武器禁运等一系列制裁措施,以迫使泰勒领导的利前政府和反政府武装尽早结束内战。2003年12月,安理会通过第1521号决议,决定对泰勒等涉嫌破坏利和平与稳定的个人实行旅行限制。2004年3月,安理会通过第1532号决议,决定冻结泰勒及其前政府官员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