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柱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梁天柱


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却从事了一辈子的医生职业,绘画早期得力于石涛、黄宾虹等的笔墨,尤受黄的影响巨大。他秉承了黄宾虹的绘画思想,发扬光大完善了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体系,学黄而不泥于黄,自出新意,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学黄而能脱出黄的窠臼,自成一格的大家。

中文名:梁天柱

别名:善玺

出生地:青岛平度

出生日期:1916年

逝世日期:2001年

职业:大成医院长



梁天柱先生的个人简介


梁天柱先生,原名善玺,青岛平度人[1916--2001],祖居天柱山麓,因号天柱山民。他幼年即入私塾读书习字,学习国学。十七岁时赴旅大学习西医学,1940年学成回青,与其弟梁玉栋合作组建了大成医院,并自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一位倍受大家尊重的西医大夫。

梁天柱先生的绘画艺术


范 洪[作家、画家、美术评论家]

绘画要达到有法而无法之境,夫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大家以思想学问作画,画风平淡天真,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具深邃的文化内涵。画匠则以技巧作画,画面堆砌制作,满塞平大,甜熟庸俗,徒计较于形式的繁简新旧。而技术、技巧靠勤奋习练达成,气韵、品格则需要先天的聪慧,加后天的学问来涵养。

梁天柱先生,原名善玺,青岛平度人[1916--2001],祖居天柱山麓,因号天柱山民。他幼年即入私塾读书习字,学习国学。十七岁时赴旅大学习西医学,1940年学成回青,与其弟梁玉栋合作组建了大成医院,并自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一位倍受大家尊重的西医大夫。

梁天柱先生是一个朴实善良、宽厚至诚的老人,性情温和开朗,待人友善,多年的杏林生涯,使他养成了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他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却从事了一辈子的医生职业,为患者排忧解难,治病救人。在行医之暇,他经常“不务正业”,在处方笺、病历纸上练习绘画技法,历练笔墨,也时常受到单位领导的批评。他曾遭遇过“抄家、批斗、遣返”等厄运,却始终不辍画笔,不肯放弃对绘画艺术的执著追求。他曾随学者王苍学诗,绘画则师从孙国枫并得益于张伏山、张朋等好友的相互影响。他“取法乎上”,从王蒙、石涛、黄宾虹等入手,取敦煌石窟淳朴敦厚之风,并结合了西方现代文化意识形态。他曾不惜以重金搜求黄宾虹真迹,反复研读领悟黄宾虹的笔墨色彩,临摹了大量黄宾虹的画稿。黄宾虹“乱而不乱”的美学思想,超逸脱俗,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始终影响着他的绘画之路。

梁先生曾在青岛潍县路一处十四平方米的小阁楼里居住,爬上狭窄的木楼梯,房顶随瓦檐倾斜下来,最矮处人无法直起身子。就是这样一间黑暗狭小的地方,他既作卧室、客厅、厨房,还兼作画室,十几年间创作完成了大量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

1977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天柱先生从医院退休,这时他不管是思想还是人身都如解脱牢笼的小鸟,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魂牵梦萦的艺术怀抱里去了。刚刚脱下白大褂,他便轻装南下,陆陆续续用了大约五年的时间,“行万里路”,上庐山、黄山、雁荡,过三峡,泛舟长江,尽情饱览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感受体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到大自然中抉取天地间之真气颐养笔墨,陶冶情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980年他经西安、兰州,过祁连山,穿戈壁滩,来到向往已久的敦煌石窟,朝拜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殿堂。在这里,敦煌石窟质朴率真热烈的画风,典雅大方瑰丽绚烂多姿的色彩,不拘一格,恣肆放纵大无畏的创造精神,给他的思想带来巨大震动,并对他的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深深意识到,艺术的本源在于创造,仅仅埋头于故纸堆里,重复古人的东西是没有艺术前途的。

“他人之笔墨,不能抒我之怀抱,发我之胸襟。”梁天柱先生的绘画早期得力于石涛、黄宾虹等的笔墨,尤受黄的影响巨大。他秉承了黄宾虹的绘画思想,发扬光大完善了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体系,学黄而不泥于黄,自出新意,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学黄而能脱出黄的窠臼,自成一格的大家。我国的佛教界素有“渐悟”“顿悟”之说,梁天柱先生则属红炉点雪,直达如来境地的“顿悟”派。敦煌归来,他的画风大变,逐渐从临摹前人的笔墨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开宗立派,自写胸中丘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梁家山水”。

梁天柱先生的山水画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勾勒、皴擦、点染的程式化步骤,反其道而行之,不拘泥于绘画的技法程式,一切以适我为宗,我即是佛,佛即是我。他有时先傅色,再勾勒线条及物体轮廓。有时色墨交融,淡墨、渍墨、宿墨、湮墨并用,笔兮、墨兮、色兮浑然一体,笔法、墨法、染发、皴法多样并举,技法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线条纵横老辣,形式多变,随心所欲,任意濡毫,自由挥洒。他画水流时而用赭石平涂水面,时而用花青、赭红勾勒水纹,时而用浓墨夹出水口,物为我用,法无定法。他用篆书笔法中锋入纸,线条浑厚质朴,苍茫奔放,如铁画银钩,劲健老辣;若虫蚀木、屋漏痕,自然流畅,圆润凝重。评论家王鲁湘赞叹道:“天柱先生舍弃了宋以来过于细腻琐碎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过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中国画的钢筋铁骨。”他擅用拖泥带水皴、泥里拔钉皴法,取其半干不干时,以干笔破墨破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笔法苍劲,水墨淋漓。

在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难以掌握的,历代很多文人画家竭力标榜水墨画为上,而贬低色彩画。究其原因,水墨画傅色淡雅,较易掌握。设色画艳丽明快,虽广为大众百姓所喜爱,但因传统笔墨技法、构图程式的局限及审美取向等问题,傅色容易堕入浮薄、火气、庸俗。梁天柱先生突破了传统文人画中对色彩的偏见,注重色彩的运用。他吸收了敦煌艺术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又兼收了西方艺术的色彩、色感、色调及笔触感,傅色古雅厚重,蕴藉润泽,热烈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用渴笔、渴色入纸,枯中带润,染中见笔,朴茂含蓄,耐人寻味。他善于石绿、石青的大面积运用,喜欢如铁一样凝重的石红、土红等色彩。他常常自己从山上采来矿物质颜料,加以研磨使用,浑厚凝重,有力度。很多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石黄、石红、洋红、铁红等,墨色浑然一体,笔笔见痕迹,具粗犷的笔触感,彰显了大自然的原始味象。他的傅色艳丽而不庸俗,厚重而不凝滞,朴茂而不单薄,热烈而不火气。他对色彩的领悟透彻见性,直指心源,突破了几千年来文人画讳谈不敢涉足的禁区,将民间艺术、西方艺术的色彩观念有机的融会在一起。他的画远看似一幅油画,近看却是纯正中国画的骨子,色彩绚烂大方,笔墨苍劲有力,恣肆雄健奔放,格调高雅,气韵生动。

他的画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没有丝毫传统绘画中陈陈相因程式化的影响。构图图式中西结合,多采用高远法、深远法结构,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表现出山海奇观,海天一色的青岛地域风貌。他非常喜欢画逆光中的山川风光,表现出一种曲径通幽处,深邃幽静的隐逸境界。常常于极黑极密处,忽然透出人家,匠心独运,妙造自然。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山水长卷,构思巧妙,意境深邃,表现了与宇宙共游的诡秘奇异的景致。画面随山峦跌宕起伏,云、烟、水、山、石绵延不绝,色彩绚烂,气势恢宏。线条苍劲有力,具动感,润泽含蓄。傅色温馨典雅,朴茂厚重,热烈大方。他用石黄、绯红为主色,间或添加一抹石绿、石青,整体色调古穆典雅,协调统一。犹如梵高笔下的油画,感情真挚,热烈粗犷明快,震撼人心。画面具有油画的色调、笔触感及敦煌石窟壁画斑驳陆离的沧桑感。偶然以石青、朱磦点厾山石,亦如镶嵌在皇冠上的红、蓝宝石,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绘画贵“精神重于物质”,齐白石先生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并不是特指物质的似与不似,而是指精神的超越。因之,绘画要抒写心声,表现出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真实感情,不要锱铢必较物象的物质形态,为物象所困囿。正如张朋老师所说:“笔墨有心为好,不如随意传神。”梁天柱先生的绘画艺术,既尊重自然,又超越自然,表现出大自然的内在精神气质。他注重从大处着眼,从不“徒斤斤于形象位置色彩[一]”,过分计较纠缠细节的描摹,为一种程式,一种框框画画。他不苟成法,恣肆不羁,舍形求韵,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彰显出画家的真性情。他的绘画是作者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陈腐雕琢之气,感情真挚,淳朴自然,天真无邪,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股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二]”于不经意处见精神,充盈着高雅的艺术气质和朴素无华的美学思想。

中国画的至高境界并不是仅用苦功便可修炼出来的,很多人虽用功勤奋,技艺精湛,却难达其境。绘画是画家胸臆、才情学识、人品修养、处世哲学的客观反映,胸中要有高逸之气,手上要存无法之法,品格气质皆付诸笔端,传之缣素,画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往往看似最简单的东西,却是最含功力学问,最难表述的。

梁天柱先生胸襟宽广,抱负远大,文化修养深邃,有着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故他的绘画中流露着浓浓的书卷气,这和他少年时期的私塾苦学,诵读经史典籍的生活不无关系。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需要认真回过头来思考我们文化的根的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放弃传统,便是放弃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义深远,要理智地、清醒地认识传统国学的价值,摒弃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偏颇,彰显出它的本质所在。

根基于传统,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浑厚苍茫,沉雄博大,色彩明快,热烈大方,质朴率真,洋溢着健康向上郁郁蓬勃之气,是梁天柱绘画的特点,也是他所追求的绘画理念的精神所在。严格地说梁天柱先生是在六十岁后开始正式画画,他所取得的艺术成绩带给我们今天的学子许多启发:

一, 中国画是文化的艺术,而不是技术、技巧的艺术。有学问的人注重绘画的内涵,追求精神的超越,而忽略绘画的形式;无识之士则只计较于形式的新旧,笔法的短长,墨色的轻重,而忽视了文化的修养,井蛙窥天,终其一生羁跲在绘画的程式里。我们很多的美术机构院校培养学生只注重技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的教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匪夷所思的事情。学习绘画艺术必须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之上,具有高深的学养,旷达超脱的胸襟,丰富的人生阅历,所谓“学识广,眼界高”,要有高瞻远瞩,提纲挈领的理论指导,才会找到一条正确的艺术之路。

针对当今浮泛躁动的画坛,要从事务的本质来看待。究其渊源,文化的缺失正是中国画肤浅飘忽庸俗的症结所在,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画艺术向更高更深境界的发展。文化是任何产业的立足之本,中国画艺术更不例外,功夫在画外,要刻苦历练笔墨,提高文化修养,潜心学问。要以民族文化的兴衰为己任,才会有前途。要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而不能锱铢必较金钱名利与地位。

二,艺术需要真诚,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唯有思想境界高,绘画的格调水平才能上去,这是毋庸置疑的。梁天柱先生属衰年学画,真正投身艺术是在他退休后的短暂时光里。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艺术成绩,与他对艺术的真诚态度,深厚的学养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梁天柱先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对大自然充满了朴素真挚的感情。他追求身心的自由与高尚人格的独立,不假华藻,返璞归真。他的绘画绝没有无病呻吟的陈腐程式,更没有时下缺乏功力怪异荒诞的所谓“创新”和笼罩喧嚣在画坛的浮躁之气。梁天柱先生的艺术实践证明,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是没有艺术前途的,而荒诞不经,光怪陆离,哗众取宠,欺蒙拐骗,更不是艺术发展的宗旨。

三,我们要善于学习民间文化、西方文化之长,继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毕竟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任何敝帚自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都将阻碍国画艺术的发展。而不管是西方艺术、非洲艺术、还是民间艺术,皆是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财富,内中所含的优良因素我们都是需要吸收借鉴的。学习其他艺术品类的优长,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民为我用”的思想,批判的借鉴汲取,绝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不分青红皂白的“拿来主义”。我们的画家要象梁天柱先生一样,善于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不畏艰难,融会贯通,锐意创新,弘扬壮大中国画艺术。

梁天柱先生自学成家 大器晚成,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画坛在野派的大画家,他继承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融会古今,自出机杼。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但从他的艺术成绩来看,它是用纯朴率真的心灵来作画,用对生活的真诚热爱书写画卷。他的绘画里面所蕴含的哲学内涵、思想深度、创新意识以及笔墨色彩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了《梁天柱画集》。

1993年11月3日,“梁天柱山水画展”暨“梁天柱艺术研讨会”在中国画艺术研究院成功举行,画展的艺术作品震撼了在场的专家学者。梁天柱先生用朴实无华,稚拙率真,粗犷雄浑、热烈奔放的笔法,重新诠释了中国画艺术。尤其是他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赢得了在场专家的啧啧称道。

张仃先生称赞他的山水画艺术是:“继陈子庄、黄秋园之后,中国画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看到他的画后激动地说:“把这些作品挂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或者挂在法国罗浮尔宫,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作品。”

北京画展不断传来喜讯,梁天柱先生的绘画艺术得到了画界的认可,而这时他静静的卧在病榻上,却不能前去画展现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荣誉对他来说也许已是太晚太晚了。

晚年,先生病魔缠身,他谢绝应酬,深居简出,病情稍有好转便拿起画笔作画。有时,一边吸着氧气,一边进行创作。这时节,他的心中已经了无杂念,艺术创作的愉悦成为了病榻上的他的最高精神享受。

[一]:见黄宾虹《论中国艺术之将来》

[二]:清王绂《书画传习录》

2010、02、08

天柱先生


范 洪

天柱先生住在潍县路的一个小阁楼上,阁楼的面积大约不足十平方米,内置一榻一案,中间围着一个岛城人最熟悉不过的蜂窝炉,其余的便是挂满四壁的画框了。噢,对了,先生还喂养了一对美丽的相思鸟,卿卿我我地偎在一起,不停地鸣叫着,为沉寂的阁楼平添了几分生气。楼梯很狭窄,也很陡峭,从一楼直至阁楼。假若不小心失足可是很危险的事情,又何况是年逾八旬的老翁呢。这如何能使人相信?如此简陋的斗室便是天柱先生的住所。

有客人来访,先生很是高兴,梁师母更是问长问短,寒暄不停。得知我曾随伏山先生学画,先生高声的喊道:“我们是好朋友,可惜天不假年啊。”我们忆起了往事,谈起伏山先生的去世,先生倍感惋惜,亦联想到了自己的病躯缠身与无奈,人生的百味涌上心头,或许是在你大病缠身的当头,你才能领悟生命的宝贵。正值《天柱画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我翻阅着先期排出的小样,早被内中的画面吸引住了。先生的绘画既有中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色彩观念,中西合璧,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与先生谈起了艺术,谈起国画的现状、流派、继承与创新。他不厌其烦的为我讲解、释惑,他对艺术的领悟,新颖的思想,睿智的语言,令我悟味画理,开启本心。“西方艺术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它的长处呢?”

窗外人语嘈杂,门前车水马龙,过客匆匆。俗说大隐隐于市,人生的要义原不在于欲的满足与炫弄,贵耐得住寂寞,守住定根,永葆一棵童心。小小的阁楼,天柱先生大部分作品构思于彼,完成于彼。山水长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浓烈的色彩,质朴浑厚的笔墨,表现出诡秘神奇的画面,展示了先生独具的匠心。

围炉而坐,与先生谈禅,浑然不觉窗外的喧哗。凝视壁上丹青,惟觉微风拂面,万籁俱寂,如入如来佛地,早已将隆冬的严寒忘却了。壁墙上也挂有梁师母的画,竟与先生的画难分伯仲,毕竟是朝夕相处的夫妻。先生生活俭朴,茶食随意,他很偏爱乡下人的粗茶淡饭,用芥菜的叶子晒个半干,加以新泡的黄豆磨出的豆渣,放到火炉上煨成小豆腐,便是一餐美味。我曾约他到即墨来小住,可惜他的心脏病不允远途颠簸,顾念着他的身体,只是需要休养,也即作罢。

你可知晓生而不能相见的滋味吗?我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在贵州路其女儿的寓所,那时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不时地要跑到氧气瓶前吸上几口,但精神尚好。你可知道他是一个慈善和蔼宽厚至极的老人,他对我讲着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艺术,谈到情浓处手臂不停的挥舞着,激动不已。

春雨霏霏,雨打芭蕉的时节,推窗远视,遥望那苍黛一色茫茫的夜空,我默默地祈祷他的病体能早日康复,可是这期盼却一天一天的渺茫了。

我再次去看他的时候,被子女告知身体不适,不能见客。这时,他的病情已不容他多见客人,不料这竟成了永诀,几年间我居然不得谋见先生一面。后来,从市内传来的消息云先生如何、如何,亦未置可否。昨日,惊悉先生已去的消息,不由得令我黯然神伤,呜呼,一代大师——天柱先生!

2001、06、20

国画名家梁天柱

“把这些作品挂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或者挂在法国罗浮尔宫,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精作。” —————邵大箴

中国画研究院特约画家梁天柱,2001年6月17日凌晨因病不幸在青岛病逝,享年86岁。他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亲人:“ 我的事不要去麻烦别人。”梁先生带着他对未了事业的眷恋,走的是那么匆忙,又是那么安详。然而,他那“钢筋铁骨”铸造的奔腾“山水”,却永远留芳在中国画坛。

惊悉梁天柱病逝,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代表全院同仁发来唁电深表哀悼,并对特约画家梁天柱先生凭着刻苦自学,创造出自己面貌,为当代中国画坛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的是医 爱的是画 梁天柱先生原名梁善玺,1916年农历正月初六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乡梁家庄子,附近有座远近闻名的天柱山,山富佳石,历代刻石甚多,最赋盛名的莫过于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在山之阳书镌郑文公碑,此碑结字宽博,笔力雄强,为海内外学书者所推崇。住在天柱山下且从小酷爱画画的梁善玺,对这座名山独有情钟,他自号天柱山民,后以号行,梁天柱是也。 他少年上私塾时就迷上画画,农村的落后与闭塞挡不住他对画画的渴求,每逢过年过节乡下随处可见卖年画的,眼见那红脸的关公,竖眉的张飞,持杖的寿星,白胖的娃娃,真让梁天柱大饱眼福,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他往往跟着卖画人走街串巷,偶得一张年画,就参照着画个不停。久而久之,画啥像啥,他的作品还上了一些街坊邻居过年过节的小红灯笼。青岛熟悉梁天柱的人都称他“梁大夫”,这是因为他出身医师世家,而且从医40年之久。梁天柱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年轻时下关东,赴大连,干过医院的学徒工、外科见习生。1940梁天柱从大连返回青岛,并考取医师,与双胞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岛市平度路创办“大安医院”并任院长。在1957年他42岁时,调入青岛市市北区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直到1977年退休为止。 天柱先生一生行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然而,情之所钟,心之所驰,生之所好,身之所乐,尽在笔墨丹青之中。抗日战争时期,一批画家避乱青岛,梁天柱在行医的同时,考入画家宫本汀创办的青岛市第一所美术学校--- -青岛市业余美术学校,学习中国画3年,打开了他业余美术创作的路子。后在友人介绍下结识了青岛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孙国枫先生,并拜孙先生为师,在其指导下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学习。 后来有人发现梁天柱的山水画有些像黄宾虹,他又从朋友处借来黄宾虹画集反复研读,被黄宾虹先生惊天动魄的山水画所激励,把他带入了新的境界。同时,还对王蒙、髡残、石涛、龚贤等古代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开始注重笔墨技巧。这就使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爱纯粹无滓,每操笔必深情赴之。他有两件传奇事,足以明证。 第一件传奇是,梁先生在小小处方笺上练绝活。他当医生40年来,凡上夜班时没人看病,就在处方笺或化验单上反复构图,画个不停,几十年持之以恒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天最少要画几十张,后来生病住院,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是笔耕不辍,居然画了数十本速写。有人问他一生画掉大约多少处方笺,他认真地回答道,怕有几万张吧。他生前作画,大至数十米的巨幛,小至半尺的册页,从不打稿,也不愿画重复的画,提笔就上,直接以焦墨画墨稿,不修不补,一笔贯底,一气呵成,这与他在数万张小小的处方笺上练出的绝活不无关系。 第二件传奇是,梁先生在一处阁楼陋室创作数千幅水墨画。他曾在青岛潍县路大杂院一处14平方米的小阁楼居住作画一二十年,爬上去要经过摇摇晃晃的、狭窄的木楼梯,房顶是斜坡式的,最矮处人无法直起身子。在这小小天地里,梁先生既作卧室,又作会客室,还作画室,即使这里夏天常常停水,每隔个把月要请人换煤气,他也无怨无侮,精神上很富有,很充实,心无二念地全身心扑在艺术上。他黎明即起,把自已睡觉的地方支起一块大面板,痴情挥毫作画,任凭山水纵横。那数以千计的水墨画,记载了梁老的喜怒哀乐。 自学成家 大器晚成 天柱先生完全是自学成家。不知是受名家启迪,还是秉性即高,他所热爱的画家,近有黄宾虹,远有石涛、石溪、王蒙,都是造诣极高、曲高和寡的大师。尤其对黄宾虹,他推崇有加,曾节衣缩食不惜以重金搜求黄宾虹真迹,为的是仔细研读体味黄宾虹用笔用墨和敷色的技法,尤其是黄宾虹千锤百炼绕指柔的笔墨功力,对于一个操了几十年手术刀的外科大夫,自然特别心领神会。 天柱先生认为大匠予人以规矩,但欲成方圆,还须自己到生活中去,以造化为宗师。因此每遇节假,他就深入崂山。有人说崂山道上每块石头都认得他。他画上大量使用的赭石和土黄,就是用崂山背回来的石块研磨成的。同买的颜料相比,格外沉着浑厚,仍秉赋着大地原初的气质。早期,他的山水画颇得黄宾虹艺术之精妙,可是他不满足于继承一家一派之长,也不愿在传统文人画中讨生活。他立志走改革之路,从而形成了似黄宾虹,非黄宾虹,独具一格的山水风采。 1977年7月,梁先生在办理退休手续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简装下了江南。他七下江南,遍访黄宾虹的弟子,并饱游名山大川。1980年春天,65岁的梁先生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敦煌之行。面对壮丽万千的石窟壁画,梁先生热泪盈眶。他的赤诚感动了一位姓常的所长,特意为这位“大夫画家”批了个条子:“满足他的一切要求,配一个好讲解员。”于是,梁天柱大喜过望,一窟一画观瞻,整整看了两天。 那五代的大开大阖,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弥天舞蹈厖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发生着裂帛似的变化。他在宝窟发一宏愿:“一定要把敦煌壁画辉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动的线条纳入中国山水画,把宗教绘画的神秘、圣洁、热情引入山水画。” 敦煌之行归来,使梁先生找到了艺术的内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画风大变,出黄入唐,将敦煌艺术的节奏、韵律、色彩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中,融水墨重彩于一炉,线如钢筋铁骨,形成了大气磅礴、浑厚拙朴的个人风格。 这里引用一节著名艺术理论家王鲁湘的话:“天柱先生舍弃宋以来过于琐细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百石大写意花鸟画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山水画的钢筋铁骨。有了这么一副‘野蛮’的身板,什么狂野的颜色也能镇得住。然后开始把石青石绿朱砂乃至铁锈红大板块地铺将上去,但又不是死涂,而是在骨线之间沽泼地跳宕着,根据感觉和画面关系,不时地有意无意地抛下一些空档,这就使石色容易发僵的毛病大为改观,明丽动人厖我认为,天柱先生此一创造性的探索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不可估量。”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了《梁天柱画集》,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梁天柱的《江山不倦登临眼》、《日蚀》、《玄之又玄》等不假华藻、大气磅礴的画作问世,使中国画界为之一震。1991年5月27日,中国画研究院破格聘请梁天柱先生为该院第一个特约画家,并举行受聘仪式,刘勃舒院长将聘书郑重地送到梁天柱手中,梁天柱的《泰山之高抔土不弃》一画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梁天柱山水画的影响力得到了承认。 盛名之下,他牢记受聘仪式后刘勃舒院长一句语重心长的赠言:“你有这个证书就够了,要集中精力画画。” 在潜心创作两年半之后的1993年11月3日上午,首都近百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云集在中国画研究院,参加由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举办的青岛市著名画家“梁天柱山水画展”及“梁天柱山水画理论研讨会”。 我国著名理论家、全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先生激动地说:“把这些作品挂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或者挂在法国罗浮尔宫,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精作。” 艺术大师张仃先生看过梁天柱画展,感慨地说:“江西黄秋园、四川陈子庄都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画了一辈子画,最后终于被社会承认为中国山水画大师。梁天柱先生也是这样,他的职业是医生,动手术的,但他最热爱的是绘画,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我看了很激动,梁先生画画很投入,在山水画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甘于寂寞。梁天柱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继黄秋园、陈之庄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称赞道:“梁先生的画有大家气质,画的构图千变万化,即使是小画,也有大空间,大容量,耐看。可染先生说一幅画挂在墙上可以看三天,这幅画就算成功了。梁先生的画是挂得住三天的。” 次日,在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他的画展轰动京华的消息后,默坐了好久,他想借助沉默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泪水还是缓慢地流过脸庞。晚年画作 老辣豪放 梁天柱先生在名利上保持淡泊心态,在生活上坚信亲情与知足者常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是童心思维,而在艺术追求上却永不满足,永不止步。 纵观梁先生一生的画作,更加豪放、更加老辣的还是从1991年到2001年上半年这晚年十年间的作品。 这期间梁天柱身体多病,经常犯心绞痛和胃病,他深居简出,谢绝应酬,只要身体稍好一点,他总是笔不离手的作画。在幸勤劳作的同时,他也静思了自己以前绘画上的不足,大多数作品更加豪放、老辣,而且比以前更加严谨。 他从两方面着手求变求新:加强线的表现能力和注意色彩的运用,不断探索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画得那样随意自由而又合乎法度,画得那样有传统精神而又有生活气息,笔墨又是那样苍劲雄健而又浑厚华滋,他的画风不仅自成一体而且有很高的美学品格,耐人寻味,是真情实感的奔放。从而使自己的创造达到更新的境界,更有力度和更有艺术感染力,受到海内外水墨画界的更加关注。 看梁先生的画作是一种艺术与情感的享受,是一种充满活力与追求的感召。那泼彩泼墨画作空档处不 时裸露有钢筋铁骨,既保持了笔墨的韵味,又显出一种结构美和力度感,同时其单纯的黑白,又对色彩形 成一种分隔和连接的双重作用,就象乐曲中的休止符的功能一样。最后,趁色彩未干,再以不同墨色的淡 墨在需要深厚晦重一些的地方象急雨击滩似地点厾一气,墨色互破,浑厚华滋,线条和色彩都因此而去掉了许多燥气和火气,添加了几分蕴藉和朦胧。这样,一幅又有笔又有墨又有色的水墨大写意的泼彩泼墨山水画就完成了。 2000年上半年,梁天柱85岁时画了一幅三尺半的泼彩泼墨、青山绿水《峰回路转》,气势夺人,笔走龙蛇,墨气四射,山随笔转,水向墨流,含浑不尽,达到了炉火饨青的境界。 今年5月梁天柱住进医院,在他病逝的前三天,女儿推着轮椅带梁先生到医院前的小花园逛逛。他热爱生活,讨厌假东西,最不喜欢假花,他自己摘了一朵石竹花和苦菜花,一只手牢牢地拿着一朵小野花,像儿童一样高兴。 他对女儿女婿说:“我就这样完了吗?我就再也不能画画了吗?让我再能多活两年,我还能画出好多画”,他还说:“98年住院抢救后老天爷不让我走,我出院后还要画画”。 平时让梁先生开心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和女儿、外甥掰手腕。6月16日晚上七八点钟,也就是梁先生病逝的前五六个小时,他还与小女儿掰手腕,女儿让着他,他赢了,梁先生高兴得像个孩子,不住地说:“我还能掰过你” 。 在他去逝的前3个多小时,他还让女儿将他扶起,用签字笔颤抖地在一本信纸上,给女儿画了一只大公鸡,这是他最后的一幅作品,心里想着画大公鸡,但脑子里还是装着山水,结果画了一幅山水式的大公鸡,看上去似鸡非鸡、似山非山,更富有韵味,更让人过目不忘。 新华社2001年9月12日

著名画家梁天柱


梁天柱(1919正月初六~2001/6/17)山东青岛平度市大泽山梁家庄子出生,因喜天柱山摩崖石刻,故自号“天柱山民”,更以“梁天柱”为其画名。

梁先生本为西医,出身医生世家,少年上私塾时就迷上画画,1940年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岛平度路创办“大安医院”并任院长。1957年他42岁时调入青岛市北区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梁大夫一生行医,医德高尚。然,情之所钟,心之所弛,生之所好,身之所乐,尽在笔墨丹青之中。 早年纸张匮乏,他爱在处方笺上作画,方寸之间见天地,虽屡受批评,仍不改嗜好,后竟成大器。在处方笺上练出绝活,几十年笔耕不辍,梁大夫曾笑言用掉了几万张处方,因此后来提笔就上,从不打稿,从不重复,直接以焦墨画墨稿,不修不补,一笔贯底,一气呵成,梁天柱的画风大气磅礴,钢筋铁骨,浑厚拙朴,尤喜用褚石土黄石绿石青朱砂铁锈红深蓝褐色层层晕染,山水氤氲,高山流水知深蕴。

60岁始正式作画,80岁扬名天下,开创“梁家山水”独特一派。师承石涛、石溪、王蒙、黄宾虹等名家,他的山水画颇得黄宾虹艺术之精妙,却立志改革,形成了似黄宾虹,非黄宾虹的独特个人风格。 学诗于岛城名家王苍门下,画艺常请教于孙国枫、张朋等学者。 退休后的第2天,即离青外出,在两年的时间里,两度北上、七次南游,更以古稀之年西访敦煌,嗣后画风大变。

1980年春天,65岁的梁先生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开始向往以久的敦煌之行,飞天石窟壁画令梁先生激动地泪如雨下,他深受启发,认真学习,专心研磨,竟逗留半年有余,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那五代的大开大阖,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弥天舞蹈庞,使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发生了裂帛似的变化,他在宝窟发下宏愿:“一定要把敦煌辉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动的线条纳入中国山水画,把宗教绘画的神秘,圣洁,热情引入中国山水画。”敦煌之行归来,从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的画风大变,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出黄入唐,融水墨重彩于一炉,将敦煌艺术节奏,韵律,色彩都融入了山水创作中。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梁天柱画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990年《江南》等1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建馆以来一次性收藏作品最多的画家。

1991年5月27日被破格聘请为中国画研究院第一位特约画家。

1993年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在北京联合举办的“梁天柱山水画展”轰动美术界。被当代艺术大师张仃推为“继中国山水画家黄秋园、陈子庄之后,中国画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鲁湘认为“天柱先生舍弃宋以来过于琐碎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过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中国画的钢筋铁骨。”

他的作品良多,世人争先收藏把玩,视若珍宝。 天柱老人一生耿直,豁达开朗,性情温和,淡泊名利。晚年以作画为最高快乐,辛勤耕耘一辈子,甘于寂寞,虽清茶淡饭不以为意,好音律,散淡人生,不为烦情俗事所累,童心处世,洒脱无忧。追忆往昔,音容尤在,他高贵的品格,传世的佳作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遗产。

父亲的画属于大家 已故画家梁天柱子女昨向市博物馆捐画

“今天是父亲节,也是我父亲去世两周年的祭日。我们遵从他老人家的遗愿,将他生前的作品捐献出来,以达成他老人家的心愿。”昨天上午,已故画家梁天柱的女儿梁菱娟、女婿梁平代表梁老的5个子女,将《饱将两耳听秋风》、《雪村》等10幅山水画交到了市博物馆馆长黄耀华的手中。

梁女士说,其父生前曾多次表达向国家捐画的意愿。他们此次捐献的10幅作品,是从父亲最后八年间创作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来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二来希望能带动岛城其他一些艺术家的子女,也将先辈们留下的珍贵作品捐献出来,让这些精神、文化财富永留人间,发扬光大。“艺术不是私有财产,它应该属于整个国家。”梁女士深情地说。

黄耀华馆长表示,梁女士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捐画,独具寓意。博物馆承诺将认真收藏、保护这些艺术珍品,并会在适当的机会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博物馆同时特聘梁菱娟女士、梁平先生为“博物馆之友”。

热河省北票县公安局长梁天柱


梁天柱,河北省滦县柏树庄人,农民出身。1937年1月入党,历任冀热辽十二团连长,冀热辽警备团政委、康平县办事处主任兼公安局长、热河省北票县公安局长、抚顺市监狱副监狱长等职。1968年因肺部旧伤复发病逝,终年59岁。

由于家庭生活贫困,梁天柱十一岁开始放猪。十五岁就开始独自一人在外谋生。在锦州机务段和沈阳黄姑屯车库做过小工,也做过小买卖。

“九一八”事变,梁天柱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暴行,产生了强烈的抗日复仇心理。

一九三七年,梁天柱经我地下党员张风春介绍入党。梁天柱入党后先在滦州书铺为我党做地下联络员,后又在滦县县城“惠中饭馆”以“跑堂”身份为我党做地下情报工作。

1938年6月,滦县50余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冀东暴动”,只留下秦芝、梁天柱两人做地下情报工作。1938年7月15日,滦县伪保安队得知暴动队在北京路南的杨家院休整,即派出三百多人前去围剿。梁天柱机智地把这个情报送到了暴动队伍。使伪保安队遭到了我暴动队的伏击,保住了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队伍。

1938年11月,梁天柱跟随李运昌的抗联5纵队在丰、滦、迁腰带山地区打游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梁天柱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下来。在困难面前没有退却。直到1939年秋,梁天柱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挺进军随营学校学习。随营学校是按照毛泽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校风校训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建立起来的干部学校。梁天柱在学校学习了半年,政治和军事素都都有了很大提高。

1940年5月,梁天柱在随营学校学习期满,党组织派他回丰、滦、迁联合县做党的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了。梁天柱任冀热边十三军分区警备团政委接收了沈阳。以后就到康平任公安局局长。

此时的康平,刚刚从日伪手中接收过来。敌我斗争异常激烈,第一任民主县长邱含光、保安团参谋长、公安局长都在对敌斗争中牺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天柱组建了县大队,在康平县建立了第一支我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保卫了康平县的“反奸清算”“诉苦复仇”斗争的顺利开展。

1946年8月,国民党71军207师进攻康平。8月24日我县委、县政府撤出县城。8月28日,由县长张雪涛、公安局长梁天柱带领的部分县区干部和县大队一个连驻进了五区官保窝堡。第二天刚亮就遭到了国民党207师三营敌人的袭击。梁天柱奋力指挥县大队掩护县区干部的突围,阻击敌人,经过一场激战,我县区干部突围成功。梁天柱身负重伤,后转到我后方医院治疗。

1947年,梁天柱到热河任后站处处长,后又任政委。

建国后,梁天柱任哈尔滨铁路公安处处长,抚顺市监狱副监狱长,抚顺市建材局红砖一厂厂长。

“文大”期间梁天柱的肺部旧伤复发化脓,经抚顺市矿务局医院和沈阳陆军总院透视,照像发现肺部有一块弹片,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于1968年病逝,终年59岁。

梁天柱一生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后,梁天柱不以功自居,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辛勤的工作,可以说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事业。

副主任医师梁天柱


梁天柱副主任医师,1989年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本科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骨科专业,1997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修一年。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对于四肢及脊柱创伤和骨病的诊疗有较高水平,国内外各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相关分词: 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