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四大书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陇西四大书院




崇文书院


崇文书院 创建时间无考,据《洮岷边备道题名碑记》载: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设置洮岷整饬边备道(道治巩昌)时,将崇文书院改设道署。由此推断,崇文书院最晚建于明朝初期。书院故址在今人所称的道署巷。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洮岷兵备道移治岷州后改为分守陇右道署。清初道撤官裁,又恢复为书院。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叛乱时被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陇西知县杨本植在雄镇楼(即威远楼)南新县署重建崇文书院(明成化六年所建的贡院旧址),规模较旧书院更为宏阔。崇文书院后来废毁何时难以考证。

崇羲书院


崇羲书院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陕西巡按御史王书坤巡按陇右,对巩昌欲办书院之事大加赞赏,给当地官员讲:“巩昌经纬之地,宏敞雄壮,风气平而人多秀,人才间出。”办书院是为官者的责任。巡按登高博望,选定环以南山,可引清流的东园(即东关)建新书院。新书院参照白鹿(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岳麓(湖南岳麓书院)的规制,由郡守袁士伟督工兴建,于次年六月竣工。巡按亲书“崇羲书院”四个大字(取伏羲孕美毓秀之所之意)。崇羲书院在当时建筑勘称一流:前门3楹,门内两侧为钜坊,正中为崇羲堂5楹,后为讲学堂3楹,两旁各建有廊房5楹,讲学堂后砖砌一拱桥,桥下流水潺潺。跨过桥,入尊经阁,穿堂夹两室各3楹,左右为号房三连,共8楹。逾5月,挑选临(临洮卫)巩(巩昌卫)和甘肃河西之才秀者数十人群聚其中,礼聘名儒讲学研习。该书院历经一百多年,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毁于王辅臣叛乱。叛乱平息后,副将马山改建伏羲庙。

南安书院


南安书院 创建时间无考,但史有清道光五年(1825年)动工重建的记载。据光绪《陇西县志稿流寓》记:江西湖口周诚之父周某因事流寓陇西,主讲南安书院,生诚之,道光二年旋第进士。由此推断,南安书院当建于嘉庆以前。道光四年,提督兼理陕甘学政张岳松“持节视学”,当了解到巩昌崇羲、崇文书院毁废,南安书院年久失修,不成样子时,感慨地说:学校书院为人才之本,是培养良好风俗,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法令之所在,得尽快兴建新学宫新书院。学政带头捐俸,大家也纷纷解囊,顿聚银4000两,选定风光秀丽的仁寿山麓,由知府珠满负责重建南安书院。道光五年动工,次年落成。名师生徒又聚其中,“矧字工习,求声律,诗词答对,圆通学术”。这座使巩昌诸生功业蔚然茂盛的书院40年后,又惨遭不幸,于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年),知府支昭展筹划再修南安书院,呈请陕甘总督左宗棠,将府城东门处原姓宅(今陇西师范一部分)作为院址新建,但此宅院一直被巩昌营游击署占用,再加之兵火后百废待举,资金筹措困难,故延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才建成。

襄武书院


襄武书院 同治九年(1870年),郡伯观察(道员)汤聘珍“以兴学为己任”,竭力倡导并自捐俸禄建设书院,但未能如愿。同治十一年(1871年),知县吴本烈继其前志,创立襄武书院,但仅仅筹集了办学费用,而院址尚无着落。正在一筹莫展时,有陇西世家祁姓掘得族内藏金数千,捐出其中1250金,官员们也捐俸银百两,预支俸银300两,继任知县李寿芝将报国寺(今城关一小)改建襄武书院,次年春建成。

相关分词: 陇西 四大 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