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达加斯加人


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这里的人不像非洲人,而更像东南亚人,又称“马尔加什人”。属蒙古人种,混有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成分。他们除多数在马达加斯加,有少数分布在印度洋岛国。



英语名称


马达加斯加人(Madagascars)

外貌特征


马达加斯加人与人们心中的非洲人形象相去甚远。从外貌上看,大多数当地人并没有多少非洲特征。马达加斯加人大都肤色浅棕,身材娇小,长着小巧的鼻子和较薄的嘴唇,头发卷曲,颇似东南亚人。

语言文字


全国通行马达加斯加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和非洲大陆的语言没有亲属关系。过去曾有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苏拉贝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部分人通用法语。

宗教信仰


马达加斯加 1/2的人保持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2/5的人信天主教或基督新教,其余信伊斯兰教。

起源


关于马达加斯加人的来源,尚有争议。一般认为,马达加斯加岛的最早居民为科伊桑人 。约在公元前10~前6世纪,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一批马来人迁入。公元 1~10 世纪,又有苏门答腊、爪哇及其他岛屿的几批马来人相继到达。这些沿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海岸路线迁移来的马来人,有的在东非停留期间不同程度地混入了班图黑人、阿拉伯人和库希特人的血统。9世纪左右,阿拉伯人陆续迁入,并从非洲大陆运来大批班图黑人为他们种植粮食和商品作物。欧洲殖民扩张开始后,除继续有许多班图人作为奴隶被运入外,又有不少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到来。所有这些不同来源的人们经过长期接触和混合,逐步形成今马达加斯加人。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定居的地区各不相同,所以在种族成分和文化传统上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支系,主要有梅里纳人、贝齐米萨拉卡人、贝齐寮人、齐米赫蒂人、萨卡拉瓦人、塔纳拉人、安泰萨卡人、巴拉人等。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互相交往日益频繁,各支系的差别也日益缩小。梅里纳人为马达加斯加民族聚合的核心。他们的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早在14世纪初便已建立王国,至18世纪末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先后合并贝奇米萨拉卡、贝齐寮和萨卡拉瓦等王国。19世纪初全岛统一,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不久法国入侵,1896年沦为法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尔加什共和国,亦称第一共和国。在抗击外国侵略和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各支系的马达加斯加人团结战斗,民族意识日益增强。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亦称第二共和国。1992年8月19日,马举行全民公投,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房屋特色


马达加斯加人的房屋与非洲大陆的房屋截然不同,却与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房屋极其相似。现代城市的建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地基很高,房顶又高又尖。而且当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房子涂上各种颜色鲜艳的涂料,比如有的房子上半部是粉红色的,下半部就是天蓝色的,也有些房屋干脆整个就是大红或大绿,和南非著名旅游城市开普敦的马来人聚居区的房屋外观几乎如出一辙。

生活特色


马达加斯加人以农林、牧业为主,兼事手工业、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民采用从东南亚带来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咖啡、甘蔗、棉花和丁香。华尼拉 (香精原料)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虽然受到班图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和欧洲人的影响,但马来人迁来时保持的东南亚特点仍居优势。大米是马达加斯加人的主要食粮,煮好米饭一般就着用蔬菜、鱼、羊、家禽或野禽肉块做的卤吃,而且还撒许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们还喜欢吃白薯和木薯,爱喝酸奶。

在马达加斯加,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为财富的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牛象孩子一样要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