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遗址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家浜遗址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邻上海市,北邻苏州市,大运河和沪杭铁路斜贯。秦置由拳县,三国吴改名禾兴县,十余年后,改为嘉兴县。1949年城区曾析出设市,1962年撤消并入。后撤并频繁。嘉兴简称“禾”,又称嘉禾,禾城。



简介


马家浜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嘉兴西南7.5公里,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掘区在遗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个,计213平方米。

遗迹


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上层以灰黑色黏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包含物有兽骨、石锛、礰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下层为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达15—75厘米,包含的兽骨比上一层更多,还有骨管、骨锥、骨针、骨镞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层交接处的淤泥中发现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

文物


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纺轮1件、玉珠2件。还发现长方形房屋遗迹,南北7米,东西3米,门朝东,周边一圈柱洞,尚有残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垫放木板。室内是经过加工的黄绿色土面,还有带树枝和芦苇痕迹的红烧土块堆积的墙壁残迹。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圆角菱,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

鉴定


从出土的器物和遗迹看,生产工具中磨制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罐、带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报道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1959年5月,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此后,文物考古界对马家浜文化的归属,展开了学术讨论。1977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考古学家认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从此,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第一节 马家浜文化的特征和命名


1959年初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地方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3月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西南7.5公里,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掘区在遗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个,计213平方米。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上层以灰黑色黏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包含物有兽骨、石锛、礰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下层为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达15—75厘米,包含的兽骨比上一层更多,还有骨管、骨锥、骨针、骨镞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层交接处的淤泥中发现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纺轮 1件、玉珠2件。还发现长方形房屋遗迹,南北7米,东西3米,门朝东,周边一圈柱洞,尚有残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垫放木板。室内是经过加工的黄绿色土面,还有带树枝和芦苇痕迹的红烧土块堆积的墙壁残迹。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圆角菱,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

从出土的器物和遗迹看,生产工具中磨制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罐、带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1959年5月,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此后,文物考古界对马家浜文化的归属,展开了学术讨论。1977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夏鼐等考古学家认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从此,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1981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三届考古学会年会上,到会专家学者听取了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后,加深了对马家浜文化的认识。1984年11月在嘉兴召开的太湖流域古文化讨论会上,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对马家浜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第二节 马家浜文化的分布


马家浜文化类型在嘉兴市境内的重要遗址有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 海盐的彭城,平湖的大坟塘,嘉善的小横港、大往遗址等。在太湖流域的苏、锡、常、沪、杭、湖地区中,有湖州邱城、杭州吴家埠、苏州越城、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埝、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泽下层和常州圩墩、武进潘家塘的下层。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由省文物考古所与嘉兴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队,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罗家角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为 1338平方米,清理灰坑 53个。发现4个文化层,各文化层的包含物十分丰富,获得小件编号器物794件,有陶片5万多斤,兽骨2千多斤,还发现了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和稻谷等植物遗存。出土稻谷156粒,其中粳谷55粒,籼谷101粒。罗家角遗址的4个文化层都属马家浜文化,代表了马家浜文化的若干个不同发展阶段,丰富了马家浜文化的内涵,找到了马家浜文化的早期类型,是我国考古工作又一重大成绩。罗家角第4文化层出土的芦苇经碳14 测定,为距今7040150年,第4文化层出土的陶片热释光测定为7170l0%年,两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马家浜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4000—— 5000年。

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1987年日本农耕史代表团专程到罗家角遗址考察马家浜文化,1989年日本东亚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团到罗家角遗址考察时说:“罗家角遗址发掘出土稻谷,证明这里是日本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代表团成员日本广播大学教授、农学家渡部忠世说:“日本出版的有关马家浜文化的书刊都把罗家角写成罗家谷,这是因为它是水稻的发源地的缘故。”

第三节 马家浜文化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马家浜、罗家角遗址发掘出土的磨光穿孔石斧、弧背石锛和角骨制耜、凿、锥、针、镞、勾勒器和陶制的纺轮、网坠等生产工具以及稻谷、兽骨等遗物来看,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用磨制石器和骨角器开垦农田、栽种水稻、饲养家畜、烧制陶器和从事原始的纺织业。农业经济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生活,特别是栽培水稻,培育出粳稻,这是水稻种植的一大发展。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那时渔猎经济也占有一定地位。

马家浜、罗家角遗址出土陶釜等炊器以及稻谷、兽骨,证实了当时人们主要的食物是稻米及猪、牛、鹿等肉食。已出现玉管、玉玦、玉珠和兽骨等装饰物。罗家角出土的白陶片上的鸟头纹和捏塑男性陶人像,是原始图腾和崇祖现象的特征,木构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是地方建筑特点。从当时同氏族的人葬在一块公共墓地上,并以俯身直肢为主,头向北的葬俗,证明马家浜仍处在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

相关分词: 马家浜 马家 家浜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