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




简介


作 者: 高奇,周向军,王希军 等 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9862

出版时间:2011-12-01

版 次:1

页 数:22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但社会科学的力量不仅取决于社会科学本身的价值,关键是取决于这些科学知识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只有为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物质力量。这就需要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易为公众所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推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普及和传播,提高公众人文素养,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各级社科联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录


前奏:进京赶考

第一卷 走什么样的民主革命道路。怎么走

上篇问答:漫漫救亡图存路,到底该走什么路?——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下篇问答:曲折探索找法门,到底应该怎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全篇总答:艰难跋涉求自由,光明之路定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和运用

第二卷 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怎么走

上篇问答:美好制度要建立,和平过渡是否行?——走社会主义和平改造之路

下篇问答:认识跟随时间变。反复思量怎么办

——一化三改,同时并举

全篇总答:历史潮流是必然,国家命运人民选

——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卷 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走

上篇问答:照搬模式行不通,敢问道路在何方7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下篇问答:建设事业无先例,前进道路如何拓?——探索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方针、政策、措施

全篇总答:建设征程起波澜,探索途中遇挫折

——建设道路上的失误和教训

第四卷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上篇问答:建设大业遭挫折,问题究竟出在哪?——就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下篇问答:社会主义展新貌,建设新路能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篇总答:建设大业要发展,坚定不移自己路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历史地位

第五卷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上篇问答:党建方向是关键,党要建成什么样?——建设“三个代表”的党

下篇问答:党建工作头绪多,究竟怎样建设党?——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

全篇总答:与时俱进勇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深远意义

第六卷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上篇问答:中国繁荣与富强,何种发展最科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下篇问答:华夏儿女要圆梦,怎样发展梦成真?——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

全篇总答:科学发展谱新章,人民富裕国家强

——科学发展观诞生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第七卷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上篇问答:争取人类之解放,何种主义定航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下篇问答:投身社会之实践,理论怎么成指南?——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全篇总答: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结语:伟大成就

精彩书摘


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观察中国革命的意向。俄国的十月革命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人中国。中国人民从十月革命的曙光中得到了启示,开始向俄国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这正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国际因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形象描写。

五四爱国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代表参加和会,并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民国初年,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开风气之先,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鲁迅等受聘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三干多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给予支持。中国工人阶级也参与了该运动。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