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屯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马龙屯


马龙屯,贵州省六盘水市“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其中之一景点,位于水城县西北部,建并撤前是小乡。人口4300,面积18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是现都格乡最高寒最贫困山区。屯上居住着苗、彝、汉、水、布依五种民族,该屯奇高无比,路途艰险,矗立于“归集”坝子中央。北盘江从“三岔河”呼啸而来,沿屯脚流过,有如玉带环绕,屯身层层似塔,素有“宝塔”之称。站上“塔”顶的大山便能将“归集”全景尽收眼底。古时便有“归集三个屯,十人到此九人病,来时骑大马,回去拄拐棍。”的顺口溜,充分道出了“归集”的妥倮、棋盘、马龙三屯的高耸、险峻。其实,真正“拄拐棍”的不是棋盘、妥倮,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马龙屯。

说她险,险到极处。至今仅有夹岩、梯子岩、城门和三十六道弯四条路可通屯上,而且处处成“卡”,真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传说自封“水邑王”的水城宣慰使安坤被吴三桂打败后曾逃来这里驻守了一年多。1949年11月,国民党第19兵团团部、第49军军部及其第249师主力和第327师残部共5000余人,败退至水城。其一部踞于玉舍、滥坝、杨梅、马龙。游击队夜断龙场、杨梅、玉舍、滥坝路线以阻敌援兵,并由边防大队1、2、3中队和民兵队伍,分路围攻马龙屯,缴战3天,遂破屯,计毙敌18,俘140,缴获枪支90支和炮1门。

相传,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屯上便有了大批的人居住,大多足彝族。屯卜的“咪啥嘎”、“惹嘎”、“忍嘎”、“角母唑”等均系彝族命名,即现在的“山神树背后”、“山背后”、“岩洞背后”、和“金竹林边”,中心会集点是现大山与大沟两村交界处的“马家屋基”。据地方志称,当时的头人名叫“鲁姆”,即彝语中“马龙”的译音。尽管日历不断往后抛却,可是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名仍一代代传下来,直至今天。

马龙屯上气候较寒,土地湿润,真是盛夏时节的避暑宝地。经年盛产桃、李、梨、苹果、花红等果实。“金竹林边”更是古树参天。其秀丽山水招来了众多风水先生的青睐。古迹最为出名的是姜家大洞、姜家碉和鱼塘;姜家洞在屯西的“忍嘎”半岩上,此处是解放前大恶霸地主姜老九的“天铁保垒”。上下均无路可通,进出时架上三架活动的木梯便可来去自如,闲时将梯取下,任你神仙也难进洞里。人们称之为“避战洞”。

姜家碉在屯中原小乡政府办公楼左侧。据有点年纪的人说,石碉有13丈左右,碉身呈圆形:大的碉石重达800公斤,小的也不下300公斤。可惜,解放后被人们拆下来砌地坎搭厕所等,现仅遗下碉址。碉下是一平进天然洞,长约3公里。洞内有潺潺清泉,有千姿百态的石乳、有漫流洞内的阴河……其境有似地下仙宫。

著名的鱼塘位于屯北岩边,塘内常年出水,加上四周山水齐向塘内流淌而使鱼塘经年水晶照天;形似梳妆镜,面积约300平方米。塘内怪石林立:如碉似塔、似伞如花,怪异万千!好象能工巧匠们的杰作全跑进了塘里。每年的盛夏,那怕水再凉,附近的人们也要成群结队地跳进塘里“玩弄”一番,真是百般情趣。

马龙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子民,马龙人世世耕耘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修通了远近闻名的“三十六道弯”,凿通了“跑马洞”……并在亮晶晶的鱼塘里投放了鱼苗。谁说高寒山区不能养鱼?近年来,马龙人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自然优势:广种果木多栽树,兼种生姜并药材。部分农民发了大财当上万元户。建并撤后,乡政府又将这里划入了“林区”,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于2008年开始延建发(耳)马(龙)公路.

相关分词: 马龙屯 马龙 龙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