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经济学系列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茅于轼经济学系列




图书信息


作 者: 茅于轼 著

出 版 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9-7-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8782079891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定价:134.80

编辑推荐


睿智通达:心藏良知的经济学者,振聋发聩:视角独特而备受争议。

“经济学界的鲁迅”——茅于轼关于社会、民生、经济的思考。

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头脑,他在吹响推动民族复兴的号角。

国家或者另外相应的公共组织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有许多公共服务是人民所需要而私人不能提供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义的服务。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的司法要公正。

——《国家的功能》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要加速农民进城,因此,我们的任务不在如何把农民留在农村,而在如何更快地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只要城里就业机会不缺,农村来的移民能够找到工作,贫民窟的问题就不大会发生。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

从外行人看来,慈善事业是最容易做的,它肯定要比赚钱容易。赚钱之难,可以说谁都知道。慈善无非是把钱给别人,这还有什么难呢?可是如果亲身做了一段慈善事业之后,你就会慢慢地懂得,要做好慈善事业其实比赚钱更难。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

内容简介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中国政府决定批准联合国有关人权的几个公约,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从此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将人权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但是,开启真正新的人权时代还非常之困难。虽然2006年修改宪法时,将尊重人权写进了宪法,但是似乎大多数官员还是将人权解释为优质生活的“发展权”,而将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人人平等、保障自由、消除特权等最重要的人权内容排除在外。因此,近年来我国的人权事业进展非常有限。倒是我国在批评美国政府侵犯美国人民人权的时候,对人权的理解比较接近公约的原意。比如对某些人群的歧视,警察殴打百姓,监狱里对犯人的侮辱,对舆论的干涉,等等。可见这些官员并非真正不懂人权,而是面对国内的人权问题有所顾虑。这种做法给人以口头讲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口是心非的印象。这对于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大国是非常不体面的。

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这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对人权的宣传和应用,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写的文章和演讲稿73篇。这些文章和演讲,都是作者对身边遇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直率的建议。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为五编,即:第一编:经纶之本;第二编:济世箴言;第三编:教育漫谈;第四编:午夜沉思;第五编,心宇寄语。可能有的文章包含了不同栏目的内容,分得不怎么科学。姑且这么分吧,只是给读者一个参考罢了。

《从金融危机谈起》本书收录了作者针对金融危机撰写的最新文章,从金融危机谈起,涉及资金流通、国家税务、通货膨胀、粮食涨价、高校学费、经济适用房、农村能源、土地所有权、铁路运输、贫富差距、社会公德等有关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不乏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与观点。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也面临诸多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何在?中国又当如何应对?作者引导我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起探寻原因与对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本套丛书还包括:《茅于轼谈经济:从微观到宏观》、《茅于轼谈经济:从身边看世界》。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十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圈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台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十二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2008年1月被聘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曾入选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经济学的智慧》、《生活中的经济学》等书,发表了几百篇有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目录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

和谐社会和人权(代序)

第一编 经纶之本

我的学问之道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

对“假冒伪劣”的反思

堵车的损失

人类进化之谜:制度经济学能够提供什么线索?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

主流还是反主流?

第二编 济世箴言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

方便怎么成了麻烦?

政府对发展私人汽车的政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

远虑和近忧

从中国的经验看:经济制度改革的一般规律

自由主义、等价关系和人权

慎用死刑

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和信用

在北京大学谈道德问题

在某大学演讲会上答大学生问

对可持续发展悲观论的质疑

乡村建设之路

国家的功能

自由的逻辑基础

发展中国家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

第三编 教育漫谈

经济学教育亟待改进

启动内需的一个办法

纪念张伯苓,改革我国的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为李柏光写的书作序

素质教育为什么难?

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

教育行业的资源配置

教育行业的特殊问题

第四编 午夜沉思

他山之石

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

纳什获奖有感:从斯密到纳什

美丽的非洲大陆之行

损人不利己

从“保险费”怎样变成“乱收费”谈开去

何必较这个真

外国不收机场建设费

随感四则

快乐的学问

回顾铁路春运票价听证会

民营企业:中国经济之光——祝贺刘永行成为《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

感受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百姓需要正义

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

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世界——评《不敢恭维》

我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

美国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安全?

谁该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

太空旅行的遐想

什么是援助者和受援者的正当关系?

第五编 心字寄语

要帮助穷人!为什么?怎样帮?

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

法官的难题

摊派

一封国际信函引起的思考

为农民在城里就业创造机会

不要保护弱势行业,但要保护人

引导彩票走上正轨

没有理由不纳税

培养税务管理中的诚信精神

将机场建设费改为机场税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城市?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

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

建设和谐社会的体会

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已经上岗的富平学员讨论人生

改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二战”结束纪念日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回顾

附录——知遇茅于轼

从金融危机谈起

稳定金融的重要力量(代序)

金融业的新任务

金融垄断和非法集资

流通生财

人民币汇率调整像“龟兔赛跑”

如何看待2008年的通货膨胀?

理解通胀 应对通胀

津巴布韦:端着金碗讨饭吃

什么是“搭车涨价”?

财富的不平和地位的不平

要区分两种公平

全力关注就业

新增就业是税收的重要来源

税控收款机该由谁出钱购买?

培养税基:税务局的另一重要任务

税制改革的紧迫性

加紧实施累进所得税

穷人的税负比富人高

谈小额贷款的文化

从小额贷款的文化谈到捐赠的自愿性

小额贷款机构的所有权

粮食涨价及其应对

不要被“粮食危机论”所误导

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

恢复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农业的发展受需求的限制

要素价格的扭曲将导致宏观不均衡

经济学所用的思考方法

物价局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印制大面额钞票和找零钱问题

土地政策是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谈廉租房

让农民工在城里定居——兼谈停建经济适用房、扩建廉租房

限价房把我们带回到。双轨制”时代

从房价与车价的变化比较得到的启示

社会转型需要精英来掌舵

中国经济改革正处于重大转变期

外交官的新课程:新一轮气候变暖问题的各国磋商

当代学者对饥荒的看法

神秘的货币

认识日本

日本的农业和农村

神秘的古埃及经济

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转型期中的农村建设问题

用新的观念看待农业

重视农村的社区工作

改造我们的农业

农民需要学会什么

关注农村能源问题

自己快乐,也帮助别人快乐——谈“帕累托最优”理论

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利润?快乐?

政府不能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

政府应从慈善行业全面退出

全力发展民间慈善事业

什么样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农村如何分配捐赠物品?

石油价格变化的长期规律

我们是不是消费得太多了?

节约能源,也要节约一切资源

节约食品的一个建议

学习志愿者不计回报的精神

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看范美忠

纪念小凯去世三周年

对法官的无奈

无妄之灾

从高校学费谈起

农村的民办小学校

学习印度

中印学者的互相纠偏

印度农村教育的新经验

新德里见闻

市场经济中的非自利因素:责任感

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三十年不改的铁路客运服务

“富平”五年的回顾

从制度演变看改革以来财富的创造

关于死刑信息的公开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我身上的变化

附录一:答荷兰电视台记者问

附录二:高端访谈3P

茅于轼谈经济:从微观到宏观

茅于轼谈经济:从身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