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过往四十年岁月动情回顾:随遇而安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孟非过往四十年岁月动情回顾:随遇而安




作 者:孟非

出 版:浙江文艺出版社

类 型:人文社科 > 传记-明星

简介


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第一部分 重庆童年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 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除此之外,就是现在这本关于我自己的书了,也是第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

第1节:自序(1)

第2节:乡愁(1)

第3节:乡愁(2)

第4节:乡愁(3)

第5节:童年(1)

第6节:童年(2)

第7节:童年(3)

第8节:我的外婆(1)

第9节:我的外婆(2)

第10节:我的外婆(3)

第11节:我的外婆(4)

第12节:我的外婆(5)

第13节:我的外婆(6)

第14节:我的外婆(7)

第15节:我眼中的重庆(1)

第16节:我眼中的重庆(2)

第17节:我眼中的重庆(3)

第二部分 南京,南京


我爷爷很像电影《林家铺子》里的那个掌柜。爷爷是扬州邗江人,十几岁时一个人挑着担子进城当学徒,慢慢积累了本钱,后来开始自己做买卖。再后来,生意做大了,他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个钱庄。在那个时候能开钱庄应该算比较发达了。听我的叔叔伯伯们回忆,大概在一九四九年,爷爷还上过国民党的金融年鉴。当然,我有些怀疑那种年鉴跟现在一样,是给点儿钱就能上的那种。但不管怎么说,我爷爷都应该算小资本家了。

第18节:小资本家爷爷(1)

第19节:小资本家爷爷(2)

第20节:小资本家爷爷(3)

第21节:小资本家爷爷(4)

第22节:重庆和南京的差别

第23节: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1)

第24节: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2)

第25节: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3)

第26节: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4)

第三部分 印厂生涯


从深圳回到南京后,我就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标准的社会闲散人员。一个高中毕业生,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当时我父亲是江苏电视台的一个中层干部,按理说,多少是有点儿社会关系的,给儿子找一份稍微体面一点儿的工作应该没太大的问题。偏偏我父亲是个不愿意开口求人的人,现在想来,可能以我当时的情况,向别人开口对他来说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第27节:印刷工(1)

第28节:印刷工(2)

第29节:印刷工(3)

第30节:印刷工(4)

第31节:这就是劳动人民(1)

第32节:这就是劳动人民(2)

第33节:这就是劳动人民(3)

第34节:工伤(1)

第35节:工伤(2)

第36节:工伤(3)

第37节:工伤(4)

第四部分 走进电视台


从印刷厂出来之后,我妈看我无所事事,整天在社会上混着,痛心疾首,就想让我去电视台打点儿零工。对此我非常抗拒,一方面正是叛逆的年纪,另一方面毕竟爸妈都在电视台,在那里当临时工实在有些丢脸。但我妈一直苦口婆心地劝,说你就先去干着,你看那谁谁谁、谁谁谁不都干得挺好的嘛。我被说烦了,也闲得皮痒了,反正也看不到什么希望,在没什么招聘也没什么指标的情况下,就去了电视台干临时工。

第38节:打杂

第39节:成长

第40节:“名记”(1)

第41节:“名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