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源自然保护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


建宁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建宁县境内东南部,东北部与泰宁交界,总面积13022公顷,千里闽江正源发源于保护区内严峰山西南麓。区内金饶山海拨1858米,是三明第一个高峰,地层古老,又是建宁椴、建宁金腰的模式标本采集地。该区是武夷山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7种。建立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于闽江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义。



保护区地点


福建省建宁县

管理状况


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定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对闽江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实行有效保护,对保护闽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闽江水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价值。

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自保护区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局批准,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依照批复先后编制完成了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二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保护区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分别于2007年7月、2009年7月、2010年7月获批。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816.7万元,于2009年5月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林业厅的竣工验收。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618万元,目前二期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待批中。环保部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615万元,目前正进行初步设计。

保护区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管理局业务用房1196平方米;管理站4个887平方米;保护管理点17个;水文气象观测站3个;界碑、界桩及指示性标碑和限制性标牌390个;保护区仿石景观大门1座;防火瞭望塔3个;主干道维修9公里;供电工程18km,给排水管道0.8km;更新和添置了办公、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森林防火等设备。通过项目建设,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规模,基本能满足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管理、科研、宣传教育等的使用和功能的发挥。

管护能力大幅提升

1、加强保护区巡护管理。首先加强组织护林员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自身素质;第二是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严格落实护林员奖惩措施;第三在地形复杂的道路口、管护点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为护林员配备GPS定位手机,不定期开展巡护管理检查,及时掌握山情林情,有效地预防和发现、处理破坏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

2、完善管理机构。2009年3月,管理局经批准增设了综合执法科和高峰管理站,配备相应人员和设备;在金铙山管理站和里窠哨卡安装电动门;与森林公安签订护林联防协议,积极主动协同林业部门依法打击和查处非法采矿、采石、乱砍滥伐等破坏区内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基本实现了“五无”,管护效果大幅提升。

3、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高森林火险零报告制度。加强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火源的管理,严禁携带火种进入保护区,森林高火险期全体护林员一律不得请假;加强了林木病虫害监测,“十一五”期间保护区未出现一例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科研宣教事业稳步推进

多年来,自然保护区认真做好日常性宣传工作,坚持常抓不懈,深入周边村落,走家访户,以开展群众座谈会、印发宣传单、办黑板报、建宣传牌、书写永久性标语等多种形式和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及森林防火知识,使公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5年以来共发放宣传挂历6000多份,宣传材料近3万份。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充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湿地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了“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普宣传基地”的创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十一五”期间,保护区先后获得“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三明市环境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环境教育基地”等称号。

同时,保护区积极与各类自然保护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自2006年以来,保护区连续与省内外各级自然保护及有关部门就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组织完成了闽江源保护区科学考察、钟萼木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区湿地调查等项目;多次参加了国内外有关珍稀动植物及湿地等保护网络的交流与培训,2010年更是实现了与台湾国家森林公园协会的交流互访;多篇论文在各类活动宣读交流并获奖。

社区共管模式日渐成熟

本着保护与发展协调并重的原则,保护区积极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解决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有关问题的意见》(闽政文〔2008〕1号)文件精神,把合理解决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重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管理局成立了联合保护委员会,并与相关十四个村缔结《闽江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公约》;同时,加强了与保护区相关村的交流与沟通,邀请村干部到在管理局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组织相关人员到保护区周边村、村民小组调解纠纷,解除村民顾虑,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为村民修建牧场实现耕牛圈养,完成了牛栅栏建设5公里,有效保护区内资源;引进了高山茶叶、油茶及无患子等种植项目,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多方筹措资金65万元用于社区自来水和机耕路及所挂村水西村村部建设,2009年还成功引进了武夷山茶商,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在区内种植高山红茶,总投资达300多万元。截止到2010年5月,已在高峰、圳头、大元、台田、焦坑等村发展茶叶基地600余亩,出茶4000斤。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群众收入。

生态旅游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保护区依照批复的《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保护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2009年组建了闽江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闽江源生态旅游区,旅游项目有:闽江源雌雄瀑布、福建省海拔最高、运距最远金铙山索道、海拔1700米的凌空栈道、高山滑雪场;高山观光小火车和帐篷宾馆。目前,闽江源生态旅游建设已初具规模,于2010年元旦正式对外接待游客,截止现在共接待游客 28000余人,实现门票收入约240万元。闽江源生态旅游区已成为建宁旅游产业的核心景区。

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闽江源保护区工作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要求,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管护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深化宣传教育和科研监测,努力朝着建成完善的管护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科研基地,打造海峡西岸最佳休闲旅游胜地,实现社区和谐共管的国家级示范保护区的方向努力奋斗。

具体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生态资源保护能力

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局—管理站—管理点三级保护管理网络,做到保护区的野外巡护监测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面,及时制止和消除各种危害森林资源的因素,做到无乱砍滥伐、无乱采滥挖、无乱捕滥猎、无火灾病害,有效地维护林区秩序和生态安全。

(二)、加快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建设。

认真完成保护区二期工程和能力建设项目,按照上级部门和总体规划要求,搞好新的建设项目可研编制和上报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项目库并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多渠道争取国内外资金,促进保护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科研监测,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常性宣传活动,保证活动内容、形式上有创新和突破;组织做好“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湿地日”等活动;抓住社会上出现的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科研监测力度,提高科研监测能力,为保护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力争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承办相关自然保护的国内国际论坛、会议及考察活动,争取国际保护资金与技术支持。

(四)、力争增强自然保护区发展后劲。

利用各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和种植养殖加工等,努力增强自然保护区发展后劲。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工作,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闽江源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完善工作,努力把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生态科考、体育健身、文化体验为一体的4A级旅游区。

(五)、提高群众收入促进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把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为社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优高效农业,引导和鼓励周边群众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使周边群众由“资源直接使用受限者”成为保护区开发建设的最大受惠者,做到保护区建设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与效益最大化。

(六)、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上新台阶,成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旅游提示


闽江源头位于建宁均口镇严峰山北麓。松林滴翠,劲竹挺拔,山花竞艳。其主峰九县石海拔1185米,是建宁的东南屏障,也是孕育闽江源的一座不朽的高峰。如果我们在风和日丽时登临巅顶,可远眺闽赣九县,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佳景。

游玩景点

闽江源生态旅游区:位于县城东南方12公里处,位列“泰宁世界地质公园”范畴,系国家级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该景区集山水、岩林溪瀑、古道、名刹为一体,“秀起东南第一巅”之誉的金铙山巍峨耸立,新建成的全省最长、海拔最高的索道,是观日出,看云海,赏红花油茶、杜鹃花海,游古闽越王狩猎场,远眺大金湖的绝好去处。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建宁县境内东南部,在东北部与泰宁交界,总面积13022公顷,闽江正源发源于保护区内严峰山西南麓。区内金铙山是三明第一个高峰,地层古老,又是建宁椴、建宁金腰的模式标本采集地,而闽江源瀑布群则是个天然的大氧舱,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是旅游、休闲、健身、科考的理想之地。保护区内有闽江源生态旅游区——金铙山白石顶景区和闽江源瀑布群景区。

金铙山白石顶景区:金铙山主峰白石顶,为福建第二高、峰,属花岗岩石蛋群地貌。景区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种丰富多样、结构复杂,有珍稀物种红豆杉、柳杉、钟萼木等,还可以观赏到金铙晴雪、云海奇观、千姿石林、高山草场、杜鹃花海、鹰嘴岩、圣主庙、古学堂、龙王岩等奇景。

闽江源瀑布群:地处世界地质公园金铙山内,景区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环境清新、水源丰富,富有山水林木峡谷地质等景观,其中以大际面瀑布和千层崖瀑布景观为主,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是休闲、度假、科考的理想之地。

报国寺:千年古刹报国寺,为建宁县境内最大的寺庙,位于金铙山脚下的山谷间,始建于梁龙德年间(公元921年),早于建宁置县,为全县最大的寺院,有“曹洞宗福建第一祖庭”之称。

自驾线路

从福州出发,走福银高速到泰宁下,然后走205省道由泰宁到建宁。

特色美食

“金铙四野”很有名,由野韭菜、野芹菜、野芋子、野生小笋合在一起炒成。此外蕨菜、魔芋和土鸡土鸭、河鱼也是这里的特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概况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全区总面积13 022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重要的生物区系、独特的生物群落、大面积的钟萼木种群、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及重要的经济植物种质资源等。

保护区内的地貌属于中、低山地貌,海拔在250~1858 m之间,为武夷山脉中部的主体向西南延伸部分,山体庞大,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 858 m。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境内东南部,东至泰宁县界,西至伊家乡兰溪村汪家辅,南至均口镇台田村三洋浆,北至金溪乡高峰村平坑,地跨14个行政村和一个林业采育场。距建宁县城15~3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6¢41²~11659¢24²,北纬2635¢47²~2649¢56²,全区总面积13022hm²。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行政概况


2001年10月成立了保护区管理处,管理处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5人。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机构和编制已得到省编办的批复,机构为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设5个科室和3个管理站,编制50人。

成立时间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于2001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3 022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4 633 hm2,缓冲区面积3 441 hm2,实验区面积4 948 hm2,并按此确定保护区界碑标志,2003年按此面积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5月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初审,2004年12月全票通过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

植物资源


根据科考,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有11个植被型44个群系84个群丛,其中南方红豆杉群落、雷公鹅耳枥群落、福建山樱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树群落、浙江红山茶群落为这里的特色,目前尚未见这些群落在其他地区分布的报道。

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 268种(含136变种,1栽培变种,9亚种,5变型),占全省维管束植物种类的60.7%,占武夷山脉维管束植物种类的73.6%。

保护区内经济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中华猕猴桃等食用植物127种,药用植物881种,园林绿化植物252种,材用植物97种,鞣料植物54种,油脂植物123种,芳香植物44种,蜜源植物129种,纤维植物94种。此外,还有不少树脂和树胶植物、色素植物、饲料植物、经济昆虫寄主植物、环境监测和抗污染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种质资源植物。

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及历史栽培的银杏等3种,钟萼木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大;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金毛狗、华东黄杉、福建柏、白豆杉、香榧、鹅掌楸、凹叶厚朴、樟树、天竺桂、闽楠、浙江楠、短萼黄连、莲、金荞麦、绞股蓝、中华猕猴桃、蛛网萼、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榉树、毛红椿、伞花木、喜树、香果树27种及钩距虾脊兰、心叶球柄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等64种兰科植物。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黄山木兰、乐东拟单性木兰、华南桂、沉水樟、黑锥、青钱柳等23种。模式标本种有建宁金腰、建宁椴和建宁野鸦椿3种。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5目99科385种。其中鱼类资源有5目11科47种,占福建省鱼类总种数的24.21%,两栖类2目7科25种,占福建省两栖类总种数的54.35%,陆栖爬行类2目12科61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56.48%;鸟类18目48科194种,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35.35%,兽类8目21科58种,占福建省兽类总种数的55.23%。。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云豹、豹、蟒蛇、黄腹角雉、华南虎(历史记录) 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鸳鸯、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金猫、藏酋猴、黄喉貂以及鸢、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 、鹰雕、乌雕、蛇雕、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红角鸮 、斑头鸺留、褐林鸮和虎纹蛙等38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动物)256种,中国与日本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34种,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14种。属于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刘氏髭蟾[崇安髭蟾]和黑斑蛙、滑鼠蛇、舟山眼镜蛇、赤狐、黄腹鼬、黄鼬、食蟹獴、豹猫、毛冠鹿、(大)棕鼯鼠等32种。

保护区内有昆虫30目(含蜱螨亚纲)245科1425种。在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已知的昆虫中,金裳凤蝶等8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也有些是重要的森林害虫或有益昆虫。

保护区内有大型真菌38科156种,估计有300种以上,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红皮美口菌、正红菇、梨红菇、鸡 、高大环柄菇等珍稀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微生物资源18科34属59种,其中,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和小单胞菌属是细菌和放线菌的优势属;芽孢杆菌在不同群落中均有广泛分布,数量范围在103~104之间;土壤丝状真菌优势属为青霉属和木霉属。植物内生真菌以青霉属、拟青霉属和枝孢属为优势属。

菌类


保护区内有大型真菌38科156种,估计有300种以上,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红皮美口菌、正红菇、梨红菇、鸡、高大环柄菇等珍稀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微生物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微生物资源18科34属59种,其中,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和小单胞菌属是细菌和放线菌的优势属;芽孢杆菌在不同群落中均有广泛分布,数量范围在103~104之间;土壤丝状真菌优势属为青霉属和木霉属。植物内生真菌以青霉属、拟青霉属和枝孢属为优势属。

地貌


保护区内的地貌以高丘和中、低山为主,海拔在250~1858m之间,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m,有王家山(1640m)、宝峰山(1566m)、等比山(1564m)等1500m以上的山峰10余座,大部分山势高峻,多陡坡和尖峭高峰,由于流水切割强烈,多“V”形峡谷和深谷,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间。

保护区内具有水稻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5个土类、13个亚类、34个土属。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现了明显的土壤类型渐变现象,即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红壤为主,局部分布暗红壤、水化红壤。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发育成的红壤,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随着海拔的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800~1 050m为山地黄红壤,1 050m以上为山地黄壤,山顶为山地草甸土。靠近宁化的闽江源头山体下部为紫色砂页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

气候


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1月份平均温度5.3℃,7月份平均温度27.1℃,极端最高温度40.3℃,极端最低温度–12.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80.1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20.7h,年平均无霜期280d。

保护区内的严峰山西南麓海拔950m为闽江的正源头。境内溪流交错,水系发达,流域范围广。濉溪、楚溪是建宁县两大水系,此外,流域面积50km²以上的流域还有杨林溪、里沙溪、都溪、宁溪、黄坊溪、兰溪、桂阳溪、焦坑溪、开山溪等,总长度达326.8km。区内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历年平均降水总量68.85亿m³,年平均径流量为16.76亿m³,年均每平方公里水量为103.86万m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17万m³。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较好,河水含沙量少。悬移质泥沙侵蚀模数约为60~80t/hm²×a。县内年均输沙量8.03万t。

旅游风光


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保护区地貌、植被、山体、天象、季象等自然风景构成要素的优势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区内山势高峻,山峰尖峭,天然形成观赏价值极高的自然景观。登临绝顶,观日出,赏日落;听松涛,看云海,美景不可胜收。茂密的原生丛林,绚丽多姿的灌木草层,变化多样的季相构成了保护区生机盎然、野趣浓郁的植物景观。

区内有金铙山、石燕岩、报国寺等历史遗迹:金铙山原名大历山,又名太弋山。昔传闽越王无诸于此校猎,遗失金铙,金铙山因此得名,主峰白石顶东南有仙人池、圣主庙。金铙山被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之为“武夷胜景甲天下,金铙东南第一窥”,为建宁第一名山。石燕岩为相传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来自燕蓟的大机禅师在此开石径、挖石岩,悬柱架屋而居之处,现岩内有石床、石凳、石室等遗址,有出米石、毛竹、石鼓、石燕岩等四奇。报国寺亦名金铙寺。建于五代梁龙德年间(公元921~923年),寺院占地1 360m²,为建宁县境内最大寺院,在福建省境内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禅房、厅堂64间,分前后殿,建筑典雅、庄严肃穆,是少有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现有佛像35尊,最大的释迦牟尼像高5米,民国版《建宁县志》记载,寺内周围原有白莲池、芍圃、虎溪桥、蟾窟井、龙麟松、铁线梅、翠浦涧、白玉峰八景,现仅存虎溪桥、蟾窟井、白玉峰、白莲池四景。

区内还有众多的自然景观:百米高的龙潭瀑布、福建省最大的高山平湖黄坪栋水库、造型各异的石林、一手遮天的鹰嘴岩、云雾僚绕的白石顶、终年不枯的仙人池、依山而立的圣主像、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场、珍稀物种柳杉群、红花油茶群。区内位于高峰的红豆杉群是福建最大的红豆杉原始林,这里丛生了100多株红豆杉,最大株胸径136cm。

保护区内有大际面瀑布和千层崖瀑布。大际面瀑布雨季水足,声震数里,溅起飞沫如烟如雾,飘至百米以外,望瀑布似银河泻落,故有“星汉流珠落九天”之句。千层崖瀑布也叫七仙崖瀑布,是一条天然瀑布。搭在几百米高的断崖上,从天而降,使人如入仙境。

在保护区周边,每到盛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胜景。现已在交通便利的均口镇修竹村建起集实验、观光于一体的莲子种植园,名为“荷苑”,在溪口建起了桃梨观光园。

环境保护


闽江源保护区自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于2006年6月经福建省编办批准成立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机构,下设金铙山、黄岭、均口三个管理站,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一是重点保护对象钟萼木、红豆杉种群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高。钟萼木分布范围沿金铙山山脉由北至南从朱家坳、苦竹坪、白石溪、河石溪、行高石、邓家山、王家山、三溪山一直延伸到石燕岩,面积约600公顷。红豆杉则在保护区内的多数地区都可见到,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即达3000公顷。在朱家坳形成原生性的群落,面积约10 公顷,目前林内天然更新良好,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生态稳定。

二是闽江源头的森林植被不断恢复。由于九十年代初大面积营造针叶林,以及当地村民的错误开发,致使闽江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多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保护区成立后,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不断加大管护力度,同时本着保护与发展协调并重的原则,把合理解决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重点,努力取得政府支持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实施“造福工程”、“重建家园工程”,积极扶持,促进社区发展。帮助区内和周边地区360多人迁出,现生活稳定。造福工程不仅有利于社区的发展,也为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次生林地的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闽江源头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森林覆盖率高达91.2%,重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三是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县环保局监测数据表明:我县大气环境质量2004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92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06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09mg/m3。三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而在2007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34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05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05mg/m3。三项指标均有所降低,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另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7年对全国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最新评价结果也表明,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率总体水平居全国第一。此外福建省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全省12条主要水系达到和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为92.8%,比全国七大水系高出44.8个百分点。这些都与闽江源头生态保护良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