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赵左扇面画秋林书屋图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明赵左扇面画秋林书屋图


【名称】明赵左扇面画秋林书屋图

【类别】中国古画 、扇面画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拍卖

【简介】

纸本,设色,尺幅:16×49cm。

“秋林书屋”是历代山水画家喜用的题材,像黄公望、董其昌、王翚都曾画过这类的作品,寄托了文入画家隐逸恬淡的出世理想。在这些作品中,多绘荒山野岭、平溪小桥、疏林茅舍,正所谓:“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赵左的扇面《秋林书屋图》(见图)中的立意、内容也不出其左右,画风蕴藉含蓄、清隽雅逸、土气十足。据记载,赵左作画,不轻意涉笔,先构思,云山能以己意出之。《秋林书屋图》构图工稳,布局有序,疏林交相斜倾,俯水临流,茅屋依水而建,房前竹篱、小桥,房后茂林、修竹,有士大夫隐居读书、临溪吟哦,尽显乐山乐水之闲情逸致,充盈着文人遁世隐逸之幽情雅趣。

赵左主要活动在17世纪前期、明朝的后期。其首创的苏松派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因其活动地区都在松江,合称为松江派。赵左是松江派的重要人物。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主张以“山水南北宗”来重新划分中国绘画史,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活动,将文入画中特有的笔墨形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松江派的画家在“山水南北宗论”的影响下,凸现南宗风貌,取法荆、关、董、巨等画家,尤其推崇黄公望,以含蓄温婉的笔墨情趣见长。作为吴门派的延续,松江派更强调绘画的笔墨形式和文人趣味,正如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所说:“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在明末,松江派取代了吴门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画坛正宗。

赵左本名佐,因不喜读儒书而受处分,乃更名“左”,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生活恬淡简适,布衣终老。晚年移居浙江塘栖,自称其屋为“大愚庵”。少时工诗文,以《秋草诗》得名,人称“赵秋草”。后学画,受业于宋旭,善画山水,宗董源,兼得黄公望、倪瓒之妙。与董其昌、陈继儒并为画友,画风相互影响。常替董其昌代笔,画名盛极一时,诗名终为画名所掩。赵左论画主旨为“画须得势”。《无声诗史》记其论画一则,阐述了他对山水画创作的艺术见解。他主张画山水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景物布置,须一一自然合理;景色先以朽笔勾出,然后落墨,使景致、笔墨交融,成画后才富有意味。董其昌、莫是龙等对这种观点亦有所提及,而正是通过赵左的绘画实践,使“画须得势”成为“松江派”的指导思想之一。

赵左作画长于渲染,间用枯笔焦墨,风格秀雅。他所画山水,景物繁复,笔墨浓淡、干湿互用,变化丰富,风格秀润巧致。此扇面用笔疏淡,用墨细润,山石很少采用皴法,多以淡色染成,环境幽深恬淡,秋意盈笔,冲融平和,有超然出尘之致。此图浅绛设色,并与笔墨相融,有子久意,又体现出个人风貌。画家用墨干湿、浓淡兼之,层次分明,构图又虚实相间,委曲铺陈,并以溪桥、房屋、树木穿插掩映,故能于方寸之间营造出勾连缥缈、旷荡辽阔、林重水复、深远幽逸的审美境界。这幅山水扇面虽不是巨幅大作,却充分体现出赵左“画须得势”和重视笔墨意味的绘画思想。

赵左,生卒年不详,字文度,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大岭图》卷、《仿王蒙山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江萆阁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仿大痴秋山无尽图》卷、《山居闲眺图》轴,中国美术馆藏《长江叠翠图》轴,日本大阪美术馆藏《竹院逢僧图》,以及天津市博物馆藏《林峦深秀图》轴、《茅屋闲眺图》轴等。还有《豁山无穷图》、《山水卷》等传世。著有《大愚庵集》,与人合著有《赵宋乐府》、《名山胜概图》(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