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又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间的分界面

1909年,莫霍洛维奇在研究一次地震时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比预计的快。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平均深度为17km。根据分析,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莫霍面具体参数如下:

深度:33/㎞

地震波速度:纵波:8.0㎞/s 横波:4.4㎞/s

弹性/(10¹²dyn/㎝²) 体变模量:1.17 切变模量:0.63

密度:3.32g/㎝²

重力:984㎝/s²

温度:400-1000/℃

通过此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速度都突然增加,直到古登堡面,横波突然完全消失,纵波徒然减速。

相关分词: 莫洛霍 莫洛 洛霍 维奇 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