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牧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牧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




基本信息


作 者:王希平,赵慧颖 主编

出 版 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7-1

版 次:1页 数:180字 数:300000 印刷时间:2006-7-1开 本:纸 张:胶版纸印 次:I S B N:9787502941680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利用了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系统)等高新技术,结合地理背景信息,使气候区划产品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建立起新的气候资源保护、利用综合系统,实现了气候资源的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优化配置;完全体现出本次区划全新的内容、产品和特色,甚至可细化到每个乡镇、村屯、嘎查。为或林、或牧、或农、或旅游、或建筑、或城市等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丰富多彩、准确科学的各类气候服务产品。这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当地经济建设等极具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土壤类型

第四节 水系分布

第五节 植被类型

第六节 土地资源

第七节 水资源

第八节 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 气候特征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二节 100年来气候变化

第三节 50年来异常气候分析

第二篇 林牧农业气候资源

第三章 林牧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 光能资源

第二节 热量资源

第三节 水分资源

第四节 气象能源

第三篇 主要气象灾害

第四章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判别

第一节 干旱、洪涝灾害风险判别

第二节 低温灾害风险判别

第三节 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判别

第四节 黑白灾的风险判别

第五章 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第一节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第二节 农业产量风险区划

第三节 各种作物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第四篇 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分析

第六章 气候变暖分析

第一节 气温变化

第二节 气候变暖与发展生产的气候优势

第三节 气候变暖带来的弊端

第七章 立体气候分析

第一节 湿度因子随高度的变化

第二节 热量因子随高度的变化

第三节 光照因子随高度的变化

第四节 大兴安岭的地形对气候的作用

第五节 垂直气候谱的生态意义

第六节 立体生态建设的战略

第八章 林牧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第一节 林业气象条件分析

第二节 牧业气候条件分析

第三节 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第五篇 气候、作物、牧业及生态适生区划

第九章 地温与冻土气候区划

第一节 地温的变化

第二节 冻土的变化

第三节 冻土的气候区划

第十章 土壤水分区划

第一节 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子及分布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土壤水分分区

第十一章 林牧农业交错地带气候资源潜势分析及决策对策

第一节 林牧农业交错地带的确定

第二节 两个交错带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交错地带的气候资源分析

第四节 两个交错地带的气候生产潜力

第五节 两个交错带气象灾害分析

第六节 气候年型与决策对策

第七节 交错区作物抵御气象灾害种植比例的决策

第八节 气候变化下的适应对策

第十二章 草原旅游气候资源区划

第一节 旅游气候资源略评

第二节 旅游气候分区

第三节 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第四节 草原生态旅游业亟待建设的重点项目

第十三章 气候能源综合区划

第一节 风能资源区划

第二节 太阳能资源区划

第三节 太阳能与风能互补作用

第四节 气象能源利用的综合建议

第十四章 主要作物、牧草种植区划

第一节 大豆种植区划

第二节 玉米种植区划

第三节 春小麦种植区划

第四节 马铃薯种植区划

第五节 主要牧草种植区划

第十五章 气候资源及综合气候区划

第一节 光照资源区划

第二节 热量资源区划

第三节 水分资源区划

第四节 综合气候区划

第六篇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战略

第十六章 旱涝灾害灾后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及对策

第一节 建立旱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目的

第二节 旱涝灾害评估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对策讨论

第十七章 畜牧业结构调整最优方案

第一节 决策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第二节 决策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优化配置

第十八章 农业结构调整最优方案

第一节 种植业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决策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第三节 决策模型的建立

第四节 作物布局与气候资源利用

第十九章 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对策

第一节 林牧农业引种的气候对策

第二节 林牧农业生产及布局对策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下的林牧农业生产对策

附录:术语解释

参考文献

附图(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