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福安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品读福安


书名


品读福安作者:李健民

出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书号:ISBN978-7-5482-0572-2

开本:880mm×1230mm 1/32

字数:305千

作者

李健民,福建省福安市人,1949年生,宁德市民族中学教师。著有《长溪入海流——福安地域文化研究》《啊,白马港》《畲族文化简说》《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志》等,标点、整理明万历二十五年《福安县志》。

简介

本书叙述福建省福安市“文化的历史”和“历史的文化”。取材广泛,内容精要,征引严谨,考察细致;不溢美,不讳饰,不妄言,不虚夸;语言平实而流畅,事理明晰而有据;并以详实的文史资料,对一些流行的“戏说”提出不同看法。是一册了解福安地域文化的简明读本,也是一部富有鲜明个性的社会科学专著。

目录

致读者

前 言

上 编

第一章 锦绣河山 一、长溪泱泱 二、气候物产

第二章 民族大家庭 一、畲 族 二、回 族 三、汉 族

第三章 生活百态 一、岁时节庆 二、人生礼仪 三、民风性格

第四章 民间信仰 一、冥冥世界 二、各路神明 三、主要神祇

第五章 畲家风情 一、忠勇精神 二、凤凰情结 三、诗山歌海 四、多彩人生

第六章 宗教异彩 一、佛 教 二、道 教 三、天主教 四、基督教(耶稣教)

第七章 文化特产 一、地方戏曲 二、民间艺术 三、传统工艺

下 编

第八章 早期开发 一、上古遗存 二、闽越首功 三、移民拓荒

第九章 隋唐发展 一、创业艰难 二、文破天荒 三、佛教传入 三、开浚黄崎

第十章 两宋风采 一、围海垦山 二、理学传薪 三、禅宗两派 四、建县始末 五、天地正气

第十一章 元朝统治 一、社会状况 二 农民起义

第十二章 明代繁荣 一、耕织经济 二、儒学释教 三、抗击倭寇 四、天主教传入

第十三章 大清盛衰 一、孤忠一旅 二、围海迁界 三、康乾盛况 四、杏坛文苑 五、晚清浩叹

第十四章 民国春秋 一、革命风雷 二、共赴国难 三、民生经济 四、文化教育

大事年表

后记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永恒的主题。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主题,不知感动了多少古人今人,也不知感动了多少沧桑岁月。

福安有着深厚而又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有着丰富而又光彩夺目的文化传承;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令人目眩的闪光点,不少文化事象甚至还达到了“国家级”的水准,影响深远。可是据笔者所知,在此之前似乎很少有专门著作对其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评述,致使今日年轻的一代对乡土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甚至连几十年前他们的父辈祖辈在这块土地上是怎么过日子的也是迷迷糊糊,更不用说进一步思考我们“从何而来,欲往何去”了。

这种状况使我深感不安。它促使我为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为福安的文化事业尽一些绵薄之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它更促使我为引导广大中学生朋友充分关注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指导他们在学习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注意与区域的历史、地理、民俗、民族、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整合,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尽一份教师的责任。

我的学识、我的才思和我的社会存在不允许我去做“大学问”;我只能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利用有限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老老实实地学做一点“雕虫小技”。尽管是这样,这种努力也同样为自己寻得了无边的快乐,并且丰富了我的人生。好比一个热心的农人,在辛勤的劳作之余还自告奋勇地为家乡掘一眼泉井,让乡亲们掬饮解乏,让过往的外乡客也品一品它独特的甘甜;还可以让漫盈的清水,反照蓝天白云、月亮星星,让孩子们津津有味地一窥由小见大的美妙和无穷。

我想,这些都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总是满怀喜悦地乐此不疲。《圣经》上说:“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份。”(《旧约全书传道书》第二章第十节)

尽管是“雕虫小技”,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轻松活,我深感自己学养的不足。好在我是一个不愿浪费时间的人,虽然没有条件到名馆巨库去寻珍探宝,但是靠着长期的“不舍”,也有了一些积蓄,并且可以支撑起这本书的框架;而且年青时做过“知青”,曾经有过近十年的江湖体验,后来又用了数年的时间,几乎遍访了福安主要的山水村镇,为这本书的写作积攒了较多的细节,从而避免枯燥无味的概念化叙述。为了能够尽可能从感性的层面更多地了解福安的文化家底,我曾多次在崇山险壑跋涉,在古迹遗址流连,在畲寮山居徜徉,在海滨溪畔优游。我非常欣赏我的同龄朋友、也曾经做过知青的厦门大学郭志超老师关于文学与乡村文化的一番见解:“城镇化及其对乡村的渗透,将造成乡村文化的‘沙化’”,“文学可以使乡村文化云蒸霞蔚,并在春风化雨中滋润着希望的田野。”“知青开始写这类乡村人文历史,预示着知青文学将在乡村文化领域有所作为。”(郭志超《红土地文学的翠绿春色》)

既然是“品读”,笔者对一些流行的“戏说”就不再敬畏和盲从;对一些所谓“禁区”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再躲躲闪闪。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严格遵循“据事言理”的原则,以“文化”为视点,小心翼翼地“提要钩玄”,使本书的叙述能够尽量接近事实的真相。

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老三届”情结使我无法选择安逸。我们这一代人就像一粒失去了春雨春风和春晖的种子,在严酷的烈日下暴晒过,在无情的泥淖中浸泡过,等到终于被恩准可以破土并且也可以伸出两片绿叶,转眼间却又感受到了秋气的肃杀与苍凉。我们似乎已经不再拥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优势了。幸亏“人还在心不死”。尽管两眼昏花,双鬓斑白,我等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顽强地表达自己的不甘寂寞。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书。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写于2011年6月

相关分词: 品读 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