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红茶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平江红茶


位于湖南省东北角的平江县,周边有黄龙、幕阜、连云、福寿四大天然屏障,山脉绵亘,丘陵起伏,形成大大小小的盆地。源于大山沟、自东向西流的汨罗江,汇集着无数支流,宛延横贯于境内,流程三百华里。全县“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庄园”,气候温和,雨水量丰富,无霜期长,泥沙土壤,适宜茶叶生长,有利茶叶生产发展。

平江人历来饮茶、种茶,经明、清两代,平江茶叶产业有了相当规模。咸丰前后成为平江著名特产,外销欧亚各国。光绪年间,平江茶叶曾摘取“湘红大地”的美誉。全县有茶行40余家,遍布大小集镇,客商云集,每年输出红茶5~6万箱。光绪三十一年,水运汉口外销红茶6.1万箱(每箱77斤),另有内销茶叶1.8万多包(每包50斤),共计销量2800吨,居全省首位。

说起平江的茶叶历史,元代的税务官是卓著功勋的。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县设税务廨署,下设杨柳湾(今西江乡杨梅江)茶司提领,张廷举任税务副使。为培植茶业,秉承旨意,“核减税亩漕粮,以茶引税银10两替之”,同时,引进良种,鼓励种植,乃是平江茶叶生产兴起的奠基人。从鸦片战争起,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清军屡战屡败,与国外侵略者多次签订丧权辱国的议和、割地、赔款、通商等条约,由于勒索巨额赔款,造成国库枯竭。国内太平天国革命军兴起,百万农民造反,摧枯拉朽,占领了将近大半个中国。内忧外患,搅得清政府焦头烂额。清王朝为了挽救危机,责成各省举办团练武装,用以镇压革命。鉴于国库空虚,军费无着,遂于咸丰三年开办厘金,协济军饷。

平江县征收厘金始于咸丰五年,以红茶为大宗,稍有广货、药材等项,岁课税钱10万串。是时,茶叶出口,全靠水运汉口,因此沿汨罗江岸税卡林立。县城设厘金总局,位于城南滨河之文昌阁,汨江上游设长寿分局,位于河南桥侧,汨江下游设西卡,位于青冲口大滩庙。此为平江河道咽喉,上下船只必经之道,稽查出口茶厘、进口盐厘,兼查百货偷漏。咸丰七年,增设晋坑、张家陂两个分局,专收茶厘,茶事收庄即撤。同治年间,另在距长寿15华里的九岭加设分局,配茶绅两名,查堵流往江西宜丰、铜鼓等地茶厘(《湖南厘务汇篆》20卷中绘有平江县厘金局卡分布图)。

清代厘金章程属各省制订,非中央统一政令,平江执行的是省颁章程,茶厘加抽迭有增加。咸丰七年,红茶每箱(70斤)征厘四钱五分。咸丰十年,曾国藩招募湘军团练,全省加抽协厘,在原定厘额之外,再加抽半厘,即原抽一两,另加抽五钱。此时,行销汉口红茶每百斤征库平银增至一两二钱五分。同治十年,茶箱改称子口税,凡出口红茶按照子口半税,每大箱(77斤)征银九钱六分二厘,内销仍照旧章纳税。同治十三年,正厘之外,每百斤另抽山厘100文。光绪年间,每百斤红茶抽厘一两五钱,折合银洋二元二角五分。其时,茶税甚旺。光绪五至七年三年统计,平均每年收茶厘银59376两,另收典钱2211串。光绪三十一年,正厘加抽共征银86123两,占全省茶厘总数11.2%。

清代财政体制属中央集权制,厘金税项都上解中央,地方无税课收入,乃至每兴一事,都有地方附加。先后有江防、海防、练饷、路捐、警捐、缉私岸费等附加名目。不但苛杂多,而且逢卡加征,有一货加征五六次者,名曰:补空、补征、补色、补斤,五花八门。

民国初年仍沿袭清制,每年收茶厘3万元左右。民国4年,厘金税率改为值百抽三。民国9年,加征六成,名为军事附捐,茶商负担加重。民国14年,改由商会承包,全县征厘17180元。此后,因兵燹和天灾,茶叶生产衰败,产量锐减,茶税一落千丈。

鉴于厘金章程各行其是,弊端百出,已成痼疾,国民政府才于民国19年宣布裁厘,湖南省到民国20年才废厘金、改统税。至此,平江县征收厘金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五个年代,共历时77年。

厘金之制,是旧中国的税收史,反映着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危亡,经济的起跌,实是一部屈辱心酸的历史。

相关分词: 平江 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