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劳特假说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普劳特假说




普劳特假说


早在1815年,曾积极宣扬原子论的苏格兰化学家汤姆逊,在他主编的《哲学年鉴》上发表了英国化学家普劳特的文章,指出各种气体的密度精确地是氢气密度的整数倍。由此他推测氢原子可能是各种元素的"元粒子"。这就是普劳特关于元素的氢母质假说。

汤姆逊认为"该假说是非常站得住脚的"。他为使原子量的数值符合这一概念积极奋斗了几年之久。他总试图让实验结果去符合他预先想好了的结论,这种治学作风曾受到贝采里乌斯的严厉批评。贝采里乌斯在1826年发表的原子量与汤姆逊基于普劳特假说的臆断值有明显的差别。当时欧洲大陆接受贝采里乌斯的原子量,而英国的化学家则接受汤姆逊的数值。

意义


1859年,曾反对贝采里乌斯电化二元论的杜马发表文章支持普劳特假说。他说元素的原子量是氢原子量四分之一的整数倍。这就是说,氢原子是四个"氢元粒子"的牢固结合体,在化学反应中这些"氢元粒子"总是不分开。其它元素的原子也是"氢元粒子"的牢固结合体,其数目多数是4的整数倍,即普劳特所说的"氢的整数倍"。比利时化学家斯达广泛使用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各种制备纯物质的方法,用二十五年时间精确测定的原子量否定了杜马的结论。但普劳特假说依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兴趣归兴趣,当时谁也想不到,大约半个世纪后科学家发现了同位素,普劳特假说重新焕发了异彩,人们似乎再度发现了"元粒子"——氕原子核(质子)。由此我们看到科学与伪科学相伴而生,在比较与斗争中看到了真理的曙光。

相关分词: 普劳特 普劳 劳特 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