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清水




安徽省芜湖市清水镇


走进清水

清水街道位于芜湖市东部,坐落在万春圩,面积42.4平方公里,街道辖13个社区,人口约4.5万。

清水,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清水因青弋江、水阳江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而得名,清水迥色成为芜湖一奇异自然景观。清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富庶,文化昌盛。清水的万春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万春圩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万春圩,圩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为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圩图记》一文。

清水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芜宣、芜马高速穿境而过,并设有芜湖东站进出口。街道境内驻有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方特梦幻王国主题公园、鸠江经济开发区二期、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芜湖中加学校、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等重点单位。新建万春花园、竹秀清苑等居民安置小区。

“清水”的文化之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之所以在此引用宋代大儒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是想说明“人文清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这些正是如今清水街道群众性文化蓬勃发展的“文化之源”。

清水位于芜湖市东部,坐落在万春圩,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而清水之得名,盖因青弋、水阳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由此,“清水迥色”成为芜湖一大奇异自然景观。清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文化昌盛。历史上著名的万春圩,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圩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曾参与筹划万春圩的开发,并撰写了《万春圩图记》一文。清水街道的前身清水镇,则是一个百年古镇。其中,清水小学已有百年历史;清水河中学已有60年历史,其前身“芜湖县中学”之校名,则由文化名人郭沫若题写。

为了留住千年古圩、百年古镇的历史影像和盛世辉煌,清水的“赵树理”、作家陆成全,在新时期出版了摄影作品集《古镇风采》、散文随笔集《清水风情》,展示了古镇风情之美、人文之厚、民风之淳。同样是“山药蛋”本土文化,王玉洁女士的《伊人如月水一方》等数部个人随笔集亦出版发行,显现了新一代清水文化女性在茁壮成长;徐大本先生的古诗词《渡叟诗词》付梓,显示老一辈文人深厚的古文功底;乡土作家项强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屡见《知音》等多家国内大型期刊,一篇篇作品散发出阵阵墨香……

正是这些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成就了今日的文化清水和清水文化,铸就了“清水人”的历史情怀和现实理想。我想,当年沈括进一步规划开发万春圩时,也许初衷只是改造自然、利国富民,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创造和留下的物质遗产,如今正在文化精神、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对万春圩的子民、对清水的儿女发挥着巨大作用。而这种“文脉史源”的作用,在新时期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将成就人文清水新的辉煌!

清水古战场风云

清水街道位于青弋江下游,芜湖市城东。清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交通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清水河军滩口为周瑜营盘,曾有张家营、茆家营两个营寨,军滩口外滩是放马场。

1856年11月,邓绍良由湾沚进军清水河。1858年4月,太平军湾沚大捷。1860年2月,英王李秀成由芜湖指挥太平军回师广德、郎溪,随后攻占湖州、杭州一举摧毁清军江南大营防线,太平军都是从清水筹集粮食,扩充兵源。

1862年5月20日,清军发起对芜湖的进攻,从四面包围芜湖。东撤的一支太平军固守清水镇,遭到清军黄翼升水师截击,千余将士在此牺牲。

1863年1月,太平军自万春圩三里埂循河而下,反攻芜湖未成。2月,湾沚太平军准备夺取清水河镇。清军四个水师营合力反扑,清水街头战火四起,浓烟滚滚,太平军寡不敌众退至黄池。太平军在万春湖与清军作战相持三个月,反攻芜湖已成泡影,由此结束了太平军在芜湖长达10年的历史。

历史人文

仁宗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8县民工重修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圩图记》一文。

廷祐年间(1314-1320)欧阳玄任芜湖尹,对芜湖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都有诗咏赞美,《芜湖八景》始名于此,荆山为芜湖八景之一。

嘉靖年间(1522-1566)荆山寺在荆山建成,利用陡削石壁刻有菩萨100余座,后称为荆山寒壁。

乾隆十三年(1748)小荆山奎星阁前修建“荆山书院”。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邓绍良由湾沚进军清水河。太平军在四褐山至澛港一线被清军陆军总兵德安兵围攻,伤亡万余人,芜湖城复被清军占领。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荆山一带下冰雹,大如鸡蛋,庄稼俱毁。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准开垦万春圩,在清水河镇设立“农务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万春圩农民抗租。

宣统二年(1910)十月,万顷湖(万春)垦户与宝善公司争执租谷,全湖罢租,清政府派县令何敬敷前往镇压。

中华民国

民国5年(1916年)8月4日,卜家店、官陡门、军滩、梅家楼等处发现蝗虫,知县余谊密督促农民扑灭,并派员收买,计收数百斤之多。

民国16年(1927)3月6日,芜湖成立总工会、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万春圩成立农民协会,有万余人参加成立大会。方东白任主任委员。

是年11月,中共安徽临时委员会派胡济,俞昌准等在麻浦、白沙、易太、万春等圩区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抗粮减租。万春圩农民开展抗租减息获胜。

民国20年(1931)8月28日,受飓风袭击,万春、行春各乡被大水冲平,溺死千余人。

民国23年(1934)安徽省公路局改线,新建芜湖经清水、六郞桥、杨老村至湾沚公路路基。翌年,1月1日芜(湖)屯(溪)公路通车。

民国28年(1939)1月20日,粟裕率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一部,袭击扁担河畔官陡门日军据点,激战半小时,歼日、伪军200余人。

民国34年(1945)5月,南芜湖游击大队和临江团得到行春圩大刀会配合,进攻驻方村的伪保安队,又两次攻打驻清水河的保安队据点。

民国35年(1946)12月20日,5时,上饶开往芜湖一辆装客卡车,于清水河上渡船时冲入河中,仅18人得救。其余乘客全部蒙难。

民国37年(1948)冬,万春区工委在清水河、祠山庙、童家坝、北陡门、王 、大闸等地方散发和张贴迎接解放军渡江的标语和传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4月25日,清水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部成立。此为建国后皖南地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组织。

1952年4月,取消从一到七的数字区名,改用澛港、石硊、方村、陶辛、中窑、政和,万春地名称谓。

1954年4月至8月,芜湖县连续降雨1350毫米。4月14日,全县出现内涝。5月25日,麻凤圩小杨坝首破。8月25日,长江水位高达12.87米,麻凤圩、万春圩、十三连圩等全县大小圩口19个,相继溃破。被淹没达33.49万亩,为近百年来未有的特大洪水。

1955年9月20日,全县第一所中学“安徽省芜湖县初级中学”在清水镇开办。

1956年7月,芜湖县首届体育运动会在清水镇举办。

1956年9月26日,全县最大的排灌站——万春机械排灌站竣工,安装4270型柴油机8台,共1600马力。

1957年,大荆山的蒋公山一山洞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三孔石刀等70余件石器。其中有两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1958年8月17日,清水乡同和村,把成熟的黄稻棵并田移栽,放出“高产卫星”,亩产达18387.5斤。11月3日,长江乡单晚亩产又“突破万斤大关”,芜湖县报专版进行报道。

1958年10月,全县23个乡合并为东风、红旗、长江、万春4个人民公社。次年2月2日又以地名命名,除万春原名未动外,东风改为易太、红旗改为方村、长江改为鲁港。

1960年4月2日,万春圩灌溉工程竣工。

1960年,芜湖县中学凌绍虞老师培育的大蒜,最大的蒜头重半市斤,选送北京参加勤工俭学成果展览。

1961年6月,澛港、方村、易太、万春人民公社解体,建4个区委会,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

1963年,祠山公社金华大队一带农民兴起木器包装加工业。以后逐渐形成木器包装加工产业,涌现出一批纳税大户,2003年,全镇木器行业产值实现1.8亿元。2006年,产值达2.5亿元。

1963年3月,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工作组来芜湖县考察、鉴定“荆山寒壁”。

1964年4月13日至24日,大闸公社安乐大队社员在七里滩打草积肥有96人感染血吸虫病。

1968年10月,清水造船厂建造出第一艘60吨水泥驳船。

1972年,成春兽医站与万春中学合制的穿心莲类脂素等制剂,受到华东中草药会议的表彰。

1974年6月25日,方村、红杨、万春3个区因台风袭击,共倒塌房屋36861间,死亡2人,伤47人,48441亩农田受灾。

1974年12月20日,恢复中共芜湖县委派出机构区委会,成立湾沚、红杨、方村、澛港、万春、易太6个区委会。

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后,人心惶惶,芜湖一带家家搭防震棚。

1979年,清水镇清水、军滩、联盟村部分村民开始种植苗木花卉,面积2000亩。1999年,扩大到15个村,面积1.5万亩。2006年,全镇发展为2万亩,年销售额2亿元,并带动其他乡镇农民种植。

1983年3月,全县进行社镇制改革试点,在万春区所辖5社2镇和其他5个区各辖的1个公社进行。4月,万春公社并入清水镇,实行以镇管村。

1983年,清水河中学何荣洲荣获省级优秀班主任。

1983年7月17日,万春圩腰村至小河咀堤段4处塌方,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1部队官兵赶赴现场抢险,终于控制住了险情。同一天,省委书记黄璜到万春圩视察。

1984年,清水镇清水村苗木专业户马玉保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7年,张镇乡新民村个体专业户邓立田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并出席省党代会。

1987年9月,张镇中学韦章斌荣获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厅级劳动模范)。

1988年2月8日,清水镇建成水上自来水厂。1999年12月28日,被芜湖市自来水公司兼并后引用市区自来水。

山东冠县清水镇


清水镇地处鲁西平原,位于聊城市冠县北部18公里处,北与中国轴承之都山东烟台接壤西与本县历史文化古镇北馆陶镇毗邻,全镇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沙荒面积1.8万亩,辖3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是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较强的乡镇之一。

清水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优越,省道102线穿境而过,南距济聊高速公路和济邯铁路15公里,可以达到""一个半小时上天(济南机场),五个小时下海(青岛港口).""同时,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电力,水利,交通,通讯都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属于经济待开发的一片热土。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1997年末全县辖1个镇、23个乡、337个村民委员会、1126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29.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万人,土地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

全境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1025—2210米。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9.4℃,年均降水总量580毫米、日照时数2236.6小时,全年无霜期171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15条县乡公路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约320公里,各乡均通汽车,半数以上村通了公路。境内省二级通信光缆已建成投运,程控电话、手机与全国联网。

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苹果、梨、核桃、杏及沙棘、半夏等,尤以沙棘、大麻驰名。清水大麻,久负盛名。为国家级沙棘基地。境内畜禽近10种,且商品率较高。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锰、镍、铅、锌、磷灰石、钾长石、大理石、辉绿石、花岗岩、白云石、石英岩等19个品种,其中白云石储量丰富、品位高,MgO含量在21%左右,是冶炼金属镁的优质原料,储量达920万吨。

1997年工业总产值17060万元。工业总产值4422万元,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3893元,农业总产值12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元。

地方主要工业企业有甘肃天河酒业集团(公司)、甘肃清水万紫石材有限公司等。已形成机械、轻纺、食品、酿造、建筑等为主体的7个门类、30多个自然行业、360多个品种。甘肃天河酒业集团(公司),有3大系列22个品种,荣获省部级国家名优产品奖42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5项、国际金奖4项,被评为中华酒文化优秀企业。

清水县是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928.9万公斤。清水山川秀丽,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闻名全国的清水温泉等“八景”,有庞公仙境等“八奇”。境内有马家窑至齐家古文化遗址;西汉营平侯赵充国墓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势地理

清水县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112米,相对高差1089米;海拔高度引起热量、降水条件、土壤、植被的垂直变化,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内外营力作 用,我县地貌分为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的中低山黄土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以高峰科梁和牛头河南北侧梁峁为骨架;面积217.93万亩,处森林草原黑炉土地带,植被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土石山地中度深切割中山区——分布于县东南,属陇山西延部分,以盘龙山为主;面积45.86万亩,以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为多,有大面积次生林。河谷阶地区以牛头河中、下游及骨干支流下流河谷阶地为主,面积27.70万亩,分为宽窄河谷与峡谷,宽度1——3公里,两岸为河漫滩与多级阶地。一级阶地土层深厚,为我县最好农田。

县境东部为陇山余脉南北向盘龙山,南部有盘龙山南段东西向笔架峰,西部是弓型高峰科山梁,北部为南北向化岭山与封山;在山梁内外,形成以牛头河为中心的汤浴河、樊河、后川河四大水系。在群山环抱中,形成牛头河中部的山间盆地、清水城处盆地中南部,海拔1360米。

清水县气候温和,属陇中南部温带湿润区,年平均气温9.6℃,地面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总量524mm,日照时数2168.9小时,全年无霜期170天,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果类生长。

旅游资源

清水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清水地处陇山西南麓渭河流域北岸,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025米。年均气温8.8℃,降水量580毫米,日照时数2076小时,无霜期171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县耕地面积96万亩,林地64万亩,草山草坡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5%。境内山清水秀,重峦叠翠,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色俱佳,旅游资源丰富。距县城8公里处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来已属陇上胜迹。温泉水质优良,水温54℃,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尤其被誉为“生命之花”的锌

含量居全国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此地群山环抱,清流映带,鸟鸣林幽,一派田园风光,甘肃省工人疗养院和体育训练基地坐落其间,为理想的洗浴、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花石崖,相传为唐玄奘取经途中大战黄木狼的万紫山,现存有黄木狼洞遗址。此地林木苍郁,悬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庙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绿树成荫、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鸟语花香的秦非子牧马场、三皇谷森林公园等,令人心旷神怡。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金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为旅游佳处。

农业资源

清水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富饶。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林果、经作等农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正常年景产量达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600多种,年产量6000多吨,素有“千年药 乡”之称。林果产品主要有苹果、葡萄、核桃、花椒、梨、桃、杏等,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十分丰富,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50多个品种,年饲养量136万头(匹、只);以黄牛为主的草食畜养殖业逐成规模;野生动物100多种,珍贵的有毛冠鹿、石豹、红腹锦鸡等。

清水“天河”品牌优势明显,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全县工业以酒饮食品业为主体,以建材和机械制造业为两翼。产品主要有“天河”、“羲皇故里”、“充国”、“麦积烟雨”系列白酒、果酒、饮料、果汁、沙棘总黄酮和花岗岩板材、岩棉制品、麻纺织品、制粉机、粉皮机、粉丝机、压面机、铡草机等30多个门类360多个品种。天河酒业集团公司已跻身天水市三大企业集团之一,酒饮产品畅销国内外,先后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优及省部级优质产品奖20多项。

矿产资源

清水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20种。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金、镁、铜、锌、钼、镍、铁、锰等,种类多,品位高;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磷灰石等,储量大,易开采。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金、铅、锌、铁、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白云石、石灰石等。尤其是辉绿岩精品——庞公玉工艺品堪称“中国一绝”,为观赏、珍藏、馈赠之佳品,开发前景广阔。

清水交通便捷,通迅、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完善。全县电力、电话、广播电视、农机路实现了“村村通”。县内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381公里,县城距陇海铁路(天水站)仅40公里,有清北、清张、大温、桐温等省际、县际公路连通东西南北。移动电话基站覆盖县境80%;县城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7500吨,可采量蕴藏丰富。

投资环境

清水投资环境良好,发展商机无限。清水人民抢抓机遇,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县上先后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税收征管、土地使用、证照办理、规费收缴、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投资者予以优惠,竭诚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县域畜牧、林果、经作、饲草、酒饮、旅游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清水涌现出无限商机,众多的招商项目亟待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开发。30万清水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清水参观考察,洽淡项目,投资建厂,兴办实业,清水2012平方公里的投资热土将提供最优厚的回报。

清水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科教文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实现了“两基”达标,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职业教育有较快的发展,中小学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标准化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在实施,天水轩辕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89%,实现每百人拥有电话8.5部。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先后启动实施。《清水县志》、《清水史话》相继出版发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圆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之后,非子等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开拓疆土,发展壮大。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县,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治今县西南贾川乡林河村),并筑城以加强管理。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清水县地属陇西郡上邦县(原邽县)、绵诸道。西汉初,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为巩固边防、扩充疆土,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关陇要冲置清水县、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与陇县,至此,始有清水县名,县治在古城(今永清镇李崖村)。《太平御览》引述“《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置天水郡,辖16县(道),其中清水县、绵诸道均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清水为识睦。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公孙述于县治以西15里依山筑清水西城(址今红堡镇西城村)。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县为?坻聚,与绵诸道、戎邑道一起并入陇县。

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废陇县入清水县。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辖4县,清水县属之。西晋时,清水属秦州略阳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把势力伸入清水境内。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相互兼并,征战不已,给清水的社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晋安帝义熙六年(4lO年),夏王赫连勃勃攻陷清水城,将清水及略阳16000余户居民迁于大城(即夏都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北魏统一北方后,清水县仍属秦州略阳郡所辖。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县,属略阳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阳郡清水、伯阳(治今北道区伯阳乡)2县置清水郡驻清水,属秦州。西魏、北周继之。北周,废安戎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均属天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清水置邽州,辖清水、秦岭两县,历3年废入秦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而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突破唐临洮防线,取秦、成、渭等州,清水亦被占据,古城废弃。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盟于清水,暂息兵戈。不久,吐蕃背盟,复据清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复清水,隶风翔府。因老城久废,移县治于牛头河南人口稠密处(即今城址)大中三年(849年),复属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五代时清水虽自前蜀经后唐至周,名为陇右道秦州府所辖,实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复为吐蕃占据,县治迁至上邽城(今天水市秦城区)。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入宋,清水县属陕西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改称秦凤路]秦州。此时,清水境内吐蕃已为汉族同化,但秦州羌(即吐蕃“生户”)仍频繁寇掠清水。为此,北宋王朝在清水相继置直属秦州的?穰、冶坊、静戎等寨堡以及太平监,屯兵防守。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县治从上邽城迁回。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秦州都部署曹玮出奇兵破吐蕃李遵立部于三都谷,基本结束了吐蕃对秦州及清水一带的扰掠。此后,曹玮督军民在境内大修堡寨,并筑清水城(即今城址),以拱卫秦州。这些城堡在后来抵御西夏的人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清水县隶秦风路凤翔府秦州,领弓门、冶坊、?穰、宁远等29堡。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一1110年),清水县、太平监和弓门、静戎两寨以及?穰、冶坊2堡均属秦州。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越陇山西进,破清水城,继而攻陷秦州。此后,宋将吴玠曾一度收复秦州,但金仍据清水。建炎四年(1130年1。金升冶坊堡为县(治今黄门乡王店村),与清水县均属凤翔路西宁州。金宣宗贞三年(1215年),清水、冶坊两县以及?穰、静戎2镇均隶属凤翔府秦州。金哀宗正大四年(1127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率部越六盘山到达清水县西江畔(今牛头河),病逝于萨里川(今红堡川)行宫内。

元代清水县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冶坊县入清水县。明太祖洪武二年(1939年),徐达率兵度陇,元清水县令铁木罕巴在马跑泉被明军捕杀。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刘德以宋城址重筑清水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清水县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秦州。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陕北、陇东饥民相继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统治,先后有数路农民军蜂拥而入清水,给地方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水县归闯王义军。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征秦陇,大顺知县丁图昌附清。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水县属陕西省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康熙七年(1668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直隶州,清水属之。

民国初年,废秦州设置渭川道,清水为其所辖。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属之。民国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天水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县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与天水县(今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多次调整边界。于1961年12月第二次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分置后,县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辖域由民国时的菊叶形变为东西长方形,县治居县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清水县归天水市管辖至今。全县设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6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白族、朝鲜族、土家族等8个民族。全县2005年末总户数为66846户,总人口312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28人,占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苗等。

地理位置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在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12平方公里。县委、县政府驻永清镇。

清水县属天水市辖县。历史上,这里地处丝绸之路南路的要冲,从陕西陇县翻越陇山,出大震关(今盘龙铺)至天水(古秦州)、河西,清水为必经之地,素有“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之称。西南经清麦公路至天水火车站44公里,西经云山镇至秦安县城77公里,北经清张公路至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麦公路经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驻地秦城区63公里,西距省会兰州市395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0公里。

清水县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112米,相对高差1089米;海拔高度引起热量、降水条件、土壤、植被的垂直变化,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内外营力作用,我县地貌分为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的中低山黄土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以高峰科梁和牛头河南北侧梁峁为骨架,面积217.93万亩,处森林草原黑炉土地带,植被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土石山地中度深切割中山区——分布于县东南,属陇山西延部分,以盘龙山为主,面积45.86万亩,以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为多,有大面积次生林。河谷阶地区以牛头河中、下游及骨干支流下流河谷阶地为主,面积27.70万亩,分为宽窄河谷与峡谷,宽度1——3公里,两岸为河漫滩与多级阶地。一级阶地土层深厚,为我县最好农田。

县境东部为陇山余脉南北向盘龙山,南部有盘龙山南段东西向笔架峰,西部是弓型高峰科山梁,北部为南北向化岭山与封山;在山梁内外,形成以牛头河为中心的汤浴河、樊河、后川河四大水系。在群山环抱中,形成牛头河中部的山间盆地、清水城处盆地中南部,海拔1360米。

资源概况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东与陕西省陇县、宝鸡市相连,距陇海铁路天水站40公里。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现辖6镇12乡,总人口31.06万人。

清水以“清泉四注”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系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秦统一全国的发祥地。清水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境内历史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丰富,特别是水质优良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具有很高的医疗和矿泉水开发价值,为理想的洗浴、疗养、度假旅游胜地。农业资源富饶,适宜规模开发经营。境内有耕地140万亩,人均4.6亩,林业用地93万亩,草山草坡46万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达25万亩,大麻、绿色蔬菜、中药材、花卉规模化种植具有独特优势,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林果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特别是沙棘、山梨、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丰富,并开发出了沙棘黄酮、沙棘籽油、果酒饮料等产品,曾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农业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适宜建立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庞公玉”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被誉为“中国一绝”。

近年来,清水人民承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之精神,乘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之东风,围绕强农、重工、活商、兴旅、育人的发展战略,以把清水建成林果大县,畜牧强县、生态优县、旅游名县为目标,突出林果、畜牧、经作、酒饮、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建设,加强通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全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趋于良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开发优势,将逐步成为西北地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名优产品丰富、各类加工业发达、购物环境优良、旅游特色显明、生态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商住旅游县城。

开放的清水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考察,洽谈项目,投资合作,共同发展。

地貌气候

清水境内地貌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从大约5亿年前的奥陶世开始,境内才露出海面,成为华北古陆的一部分。又过了l亿多年,在中、晚石炭世时经过几次短暂的沧桑变迁之后,到距今大约2.8亿年的二叠纪早期,基本摆脱海水的浸淹。在随后漫长的地质岁月里,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尤其从距今7000万年的第三纪初期开始,伴随着县东陇山的再度抬升以及后来外力的长期塑造,主要是古牛头河及其支流随地面抬升而下切,到更新世时,地面起伏已经很大,清水地貌大框架基本形成。后来虽然历经数百万年的黄土堆积以及流水、人类活动等外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今天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但清水县地貌的基本框架并未有很大的改变。

清水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0.8%。最高点在东北部秦亭镇白家沟梁,海拔2201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红堡镇牛头河出境处,海拔1112米。据调查,全县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4.9%,1500米~1700米的占48.6%,1700米以上的占35.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

横亘于县东的陇山余脉盘龙山,山势巍峨,分支甚多,构成了面积达368.2平方公里的土石山地区。这里山峦叠嶂,峰壑陡峻,渭河一级支流牛头河及其东部支流发源于此。在群山对峙中,小盆地、谷地和峡谷错落分布,其中一些隘口、峡谷,如大震关、石牛峪隘、轩辕峪隘等,曾一度是关中入陇右、入川必经的交通孔道和防止西北羌戎东侵的要隘首关;宽阔的谷地和舒缓的谷坡牧草丛生,次生林密布。金钱豹、鬣羚、毛冠鹿、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农牧业的理想区域。历史上,秦人曾耕作放牧于此,崛起于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贯彻,该区生态环境日益优化,逐渐成了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旅游的最佳地之一。传为轩辕黄帝诞生地的三皇谷一带,现已辟为省级森林公园——三皇谷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清水中西部地区属陇西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以西部高峰梁和中部牛头河南侧的盘龙山分支笔架山、丁环岭、丰旺山,北侧的化岭山、邽山等为骨架,面积145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2.5%。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750米以下,属中低山黄土梁峁沟壑区。区内中生代及新生代受剥蚀而形成的梁状古地形为第四系黄土沉积所覆盖,在梁的两侧形成面积不大的凹地,沿凹地周围有许多冲沟与黄土梁坡串通。特别是自宋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大规模的毁林开荒使这里的植被日渐稀疏,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牛头河一级至四级支流的冲刷侵蚀和溯源侵蚀,使黄土梁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古代侵蚀地貌形态为现代侵蚀所改变,形成梁峁联合地形。清水中部牛头河中游及其骨干支流下游河谷阶地区,面积185.1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村镇密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以永清堡为代表的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存,特别是县城至红堡一带,河谷两岸为河漫滩和多级阶地,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尤为密集。自汉代置清水县以来一直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数目众多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古城遗址以及汤浴温泉、红崖晚照、赵充国陵园、庞公仙境等旅游景观富集于此。

清水县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时数2012小时,无霜期17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合多种农作物和果树生长。局部小气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郭川、金集、土门等乡部分低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0C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无霜期180天~200天,属温暖半干旱区,作物一年两熟。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贾川等乡镇的部分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无霜期160天~180天,属温暖半湿润区,作物一年两熟,少数两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贾川等乡镇梁峁沟壑区及远门、丰望、草川铺等乡大部分低山区,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无霜期120天~160天,属温和半温润区。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东部山门、秦亭、陇东乡及永清、白沙、草川铺、新城乡部分阴湿山区,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属温凉湿润区。宜林不宜农,是全县的水源涵养区。

据许多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证实,远古时代,清水气候比现在还温暖湿润。在永清堡、泰山庙、小塬、咀儿下等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捕鱼用的陶网坠、木炭以及森林草原类型的兽骨等遗物,说明那时清水一带降水充沛,森林密布,自然环境优越。这种生态环境在北宋以前也未曾发生大的变化。北宋以后,清水境内的森林面积明显减少,但由于清水东部陇山及其余脉盘龙山一带人口稀少,森林仍很茂密。在清代前期,位于县境内的孙家山,“脉接秦陇诸山,号称陆海林薮,渊泽不可测”(清高宗乾隆《甘肃通志》)。由此可知,当时清水的气候还是湿润的,此后,由于人口大增,战火不断,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甚至丧失,清水气候波动加大并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终于演变为今天的半湿润性气候。解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清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森林覆盖率开始回升,温和湿润的气候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

资源物产

清水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南和北祁连地槽褶皱带东端,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局地小气候类型多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全县水资源蕴藏总量约3.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尤为丰富,为2.3亿立方米。牛头河由东向西至麦积区注入渭河,全长84.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是清水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总储量约l亿立方米,属雨水补给型,因而面临日趋减少的问题。地下水人均占有量由东向西递减,年可开采量1722.9万立方米,目前开采量仅占4.3%,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全县总面积302万亩,人均108亩,有耕地140万亩,人均46亩,土地利用率为Bg3%。境内土层较厚,土肥条件好。

全县有林地64.82万亩,森林覆盖率21.63%,木材蓄积量101.96万立方米。生长着杨、榛、桦、栎、松、楸等250种木本植物。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较丰富,其中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为全国四大沙棘基地之一。林区野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金钱豹、斑羚、鬣羚、云豹、林麝、毛冠鹿、水獭、猞猁、鸳鸯、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60余种,其中10余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70科165种,主要有半夏、沙参、大黄、独活、升麻、甘草、猪苓、柴胡、五味子、元胡等植物药材以及鹿茸、麝香、豹骨等名贵药材,年产量2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经济林木以核桃、苹果、山杏、梨、花椒为主,年产干鲜果80多万吨。其中苹果有40多个品种,12万亩,年产量7万吨,尤以红星、红冠、超红、首红、红富士等质优量大,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核桃年产3万吨,曾荣获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产品展销会金奖,大量出口于东南亚、西欧、北美;黑木耳年产2000公斤以上,质量上乘,畅销全国;蜂蜜、蘑菇、花椒、柿子等各具特色,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天然草地45.6万亩,野生牧草25科183种,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为主。蚕豆、豌豆,尤其是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较广阔。以黄牛为主的草食性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建成汤浴河、牛头河、柳林河和东南部山区等4个黄牛养殖小区,年出栏黄牛2.3万头,成为天水市黄牛养殖基地。

清水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20多种。金属矿主要有金、镁、铜、铅、锌、钼、镍、铁、锰等,以其品位高,种类多而闻名。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钾长石、磷灰石等,以其储量丰富,易开采而著称。境内矿产资源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金、铅、锌、铁、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白云石、石灰岩。

清水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古迹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化石点、石刻等遗址文物73处,分布在18个乡(镇)。一代名将赵充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完成震惊世界的赫赫勋业后终其一生之地。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汤峪温泉、红崖晚照、万紫胜迹、古洞悬石俱为旅游佳处。其中30处已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分15类、1782件,展现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荣。

海南省陵水县清水湾


基本概况

清水湾位于陵水县东部沿海,跨越英州、新村两个乡镇,涂滩狭长,海岸线长约12公里,是1993年3月海南省政府批准的《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一城两区”赤岭景区中的滨海旅游景区,也是陵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旅游开发景区,景区东邻海南十大景点之一的南湾猴岛及新村港,南与赤岭景区相连,旅游度假地理位置较好,具有巨大旅游开发价值。

风景绝佳

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部,距东线高速路英州出口4.8公里。与土福湾一衣带水,南临三亚海棠湾和亚龙湾,北眺南湾猴岛,地跨新村、英州两镇,海岸线长达12公里。

风光指数清水湾风景绝佳。可同时观赏到清水、白沙、奇岭、怪石,最奇妙的是,其弧形海岸一半是礁岩,一半是沙滩,集合了海南东西两地截然不同的景观。

规划历史

背靠群山,湾抱大海。

清水湾之美正逐渐为世人惊艳,但湾内的跑马圈地由来已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清水湾作为旅游景区,1.2万亩土地全部出让给数十家企业。景区内几乎没有农田,全部属于闲置用地,附近的村庄也少,开发起来相对单纯。但很多企业交了定金圈地后就一走了之,开发之事成纸上谈兵。

而后,清水湾土地经处置由政府无偿收回。

2000年,陵水重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把清水湾建设用地全部修编为农用地。当时,陵水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一时间,高位池养虾蜂拥而上。

2005年,陵水重新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滨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又将清水湾修编为旅游景区。

此时,沿着清水湾绵长的海岸线,虾塘已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水泵、抽水井和排水管。当时,县国土环境资源局有一组数字:清水湾共有542口虾塘,养殖水面面积达3296亩,几乎占陵水虾塘数量的三分之二。

被撕裂的沙滩,并未影响清水湾的美丽。稀缺的热带海岸线,引来了投资商们惊喜的目光。香港恒基集团、三亚银湾公司等,都曾有意开发清水湾。

清水湾旅游开发项目土地开发面积约2万亩,其中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开发商,将开发15000亩土地,开发年限为10年;其余约5000亩由陵水县通过招商进行开发。

风雨之后的清水湾,期待美丽绽放。

国际地位

北纬18,世界上最美的一条纬度,它把夏威夷、迈阿密、加勒比海、巴厘岛……这些光听名字就能浮想联翩的地方串联了起来,而在中国的海南,这里有最清澈的海水,清水湾也因此得名。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海水一点也不比亚龙湾的差。据当地人说,清水湾的海水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海洋水质标准,能见度高达25米,沙滩平缓涉水200米远,水深也不过2米,是世界顶级的天然海滨浴场。由于海沙极细腻,走在沙滩上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唱歌声”,被誉为“会唱歌的沙滩”。一位外籍专家称,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地方拥有这样的沙滩:美国的夏威夷,澳洲的黄金海岸,还有就是中国的海南清水湾。

日本本州中南部港市


日本本州中南部港市。属静冈县。骏河湾西北岸贸易港和工业中心。人口24.2万(1986)。1899年开港,1924年设市。邻近水电站。重要炼铝业中心,食品、化学、机械、石油加工、造船工业亦较重要。远洋渔业基地。农业特产柑橘。特定重要港湾之一。出口汽车、乐器、船舶、茶、柑橘等。风光明媚,附近多游览地。

日本姓氏


清水,罗马音:Shimizu, 日本人的姓氏之一,例:清水和夫、清水隆行、清水俊辅、清水翔太。

彭玲音乐专辑


歌 手:彭羚

语 言:粤语专辑1CD

公 司:百代唱片

日 期:1996.07.00

01 春风

02 曙光

03 天旋地转

04 在晨曦中出发

05 热吻地带

06 生日快乐

07 满天星

08 伤痕累累

09 别想念我

10 清水

11 春风 (Accappella)

光良演唱歌曲


《清水》歌曲信息:

作词:李峻一

作曲/作曲/监制:陈台证

MV导演:晴朗

演唱:光良

语言:粤语

来自专辑:《店小二》EP

歌词:

在每个悄悄细雨的深宵

棉被里互送温暖

为你买我已看过的影碟

行遍这都市

能好好相爱非难事

从细节中兑现

情似细水 会流的远

每朝早都共你吻一遍

多清谈 都心醉 爱情是清水

吹不散 敲不碎 我们是一对

谈情热烈像烟花

难烧到八十岁

我宁愿爱似清水

多清谈 多琐碎 也甜在心里

天空里 深海里 我们亦一对

情人是活命的水

能输进血液里

那纯净那可失去

寒冷要会替你盖起风褛

行过马路要牵手

年老你我亦退休之后

游遍这地球

能好好相爱非难事

从细节中兑现

情似细水 会流的远

每朝早都共你吻一遍

多清谈 都心醉 爱情是清水

吹不散 敲不碎 我们是一对

谈情热烈像烟花

难烧到八十岁

我宁愿爱似清水

多清谈 多琐碎 也甜在心里

天空里 深海里 我们亦一对

情人是活命的水

能输进血液里

那纯净那可失去

猜到你 一句 透明像清水

吹不散 敲不碎 我们是一对

谈情热烈像烟花

难烧到八十岁

我宁愿爱似清水

多清谈 多琐碎 也甜在心里

天空里 深海里 我们亦一对

如命某部分太累

回忆也当乐趣

你尚在我的心里

这甜蜜永不失去

《清水》是一首旋律较为轻快和易记的歌曲,形容爱情如同清水般的纯净与无杂质,爱情可以是很简单的,而简单就是完美了。光良认为:「水是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它是透明的、没有什么味道,但我们每一个人却都需要水这样一个简单的东西,就像我们需要最简单的爱一样。所以「清水」这首歌形容爱情像水一般的细水长流,淡淡地甜蜜,例如像是过马路一定要牵着对方的手这样简单的事情,对爱情的意义却是很大的。」

郦道元著作古文


《清水》郦道元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

《山海经》中的清水


简介

清水是传说中的水名,出自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据《山海经》之《山经》卷二《西山经》记载,清水发源于大时山,向南流入了汉水。

原文记载

(南山)又西四百八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楮柞,下多杻囗,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翻译

南山再向西一百八十里的地方,叫做大时山。山上生长着很多的谷柞树,山下多杻橿树。山背阴的北面蕴藏着丰富的银,向阳的南面遍布着白色的玉石。涔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入渭水。清水也发源于此,向南流入了汉水。

相关分词: 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