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清咸丰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之雏形始于赵宋,元代极为流行,更是明清官窑的传统品种。竹石芭蕉寓以高雅清玄之意,是古代文人绘画的习见题材,此类竹石芭蕉玉壶春瓶始见于洪武官窑,后世多有烧制,各具特色。咸丰一朝国事纷繁,官窑瓷器烧造困顿。



简介


【名称】 清咸丰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类别】 瓷器

【年代】 清代咸丰

【文物原属】 宫廷御用瓷器,为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8.5cm,口径8.6cm,足径11.5cm

瓶撇口,长颈,圆腹下垂,圈足略高微外撇。颈部绘蕉叶纹,下绘卷草和变形如意头纹,腹部主题图案绘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栏杆,近底处绘变形莲瓣,足外墙绘朵花纹。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其青花发色趋于淡雅,纹饰富有层次感,构图、用笔虽不如康熙、雍正朝之青花优美,但也精工秀丽。咸丰官窑器存世较少,此瓶为咸丰官窑青花的代表作品。

胎釉


总体来说小件瓷器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窑器胎体轻薄,胎质疏松,釉面白,釉层薄,缺少莹润感,常见“波荡釉”。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质较细。晚期则粗松、笨重。啄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胎质疏松不够坚致。釉面与道光时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为主,早期釉色较白,晚期白种泛青。

青料


初看颜色深沉稳定,或略艳,或偏黑灰,没有层次感;细看就觉得青花色像浮在釉面上。

官窑器使用国产青料,呈色鲜艳,有的蓝中泛紫。咸丰后期,青花呈色变浅、漂浮。

民窑器的呈色与道光时相似,精细青花瓷呈色鲜艳,粗工青花瓷呈黑灰色、淡蓝色,多有漂浮感。

造型


咸丰朝官窑器形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道光青花风格,常见的有赏瓶、撇口瓶、大小双耳瓶、玉壶春瓶、方瓶、葫芦瓶、觚、渣斗、炉、罐、缸,各式盘、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壶等。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咸丰年间的宫中用瓷主要是咸丰三年(1853年)和咸丰四年(1854年)烧造的。民窑的器形较多,主要有玉壶春瓶、赏瓶、折腹瓶、四方瓶、双耳瓶、罐、花盆、香炉、花口尊、茶壶、盘、碗、杯、碟以及各种盒子等,还有生活用具。

纹饰


官窑器主要有缠枝莲、鸳鸯莲花、竹石芭蕉、兰草、勾莲、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图、竹石芭蕉、双龙戏珠、云龙、云凤、夔凤、云鹤、花蝶、八仙、八宝、仕女、八卦、婴戏、人物、梵文、寿字、三星、寿星、博古等纹饰。寓意纹饰有:太平有象、三羊开泰、五子夺魁、五谷丰登、蝴蝶探花等。缠枝莲花布局疏朗,层次清晰,但画的呆板不活泼,枝干看不出粗细、顿挫的变化,绘画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绘采取夸张手法。整体艺术水平不高。民窑器题材有花鸟、云龙、团龙、云凤、蘷凤、云蝠,云鹤、山水,八卦、寿星、八仙、婴戏等。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为咸丰时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并沿用至同治时期。山水层次欠清晰,无立体感。

款识


咸丰官窑青花瓷款识,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美秀丽,一般没有圈或框,多数是青花“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款,堂名款很少。民窑有年号款,“大清咸丰年制”,楷书与篆书并用,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六字或四字二行。还有印章款,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较草率,甚至连笔画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