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




基本信息


作者:许霆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4月1日)

平装: 38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811017311

条形码: 9787811017311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8 x 14.6 x 1.8 cm ; 522 g

ASIN: B0019PO6KU

内容简介


《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主要包括导论、上编“从发生到重建”以及下编”从规范到审美“三个部分。导论概述了作者对中国现代诗的诗体叙述、诗体分类、诗体格律和诗体期待等命题的思考;上编分析了各种诗体自身的流变史;下编则是关于我国现代诗体建设中若干重要问题的专题论述,包括新诗体式轮、新诗格律体、诗行排列轮、诗体审美论、“诗体解放”论、诗体格局偏颇论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许霆,1951年9月出生,汉族,江苏太仓人。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2004年12月起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导论:关于中国现代诗体的思考

上编从发生到重建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体的发生

一、诗界革命和旧体改良

二、南社诗歌和诗体进化

三、新诗运动和诗体解放

第二章 早期新诗语体的演变

一、演变的总体轨迹

二、白话体的语言体式

三、自由体的语言体式

四、纯诗体的语言体式

第三章 百年诗体流变的轨迹

一、现代诗体的酝酿诞生

二、现代诗体的全面建设

三、现代诗体的规范确立

四、现代诗体的先锋追求

五、现代诗体的探索成果

第四章 百年自由诗体的发展

一、发生期的自由诗体

二、建设期的自由诗体

三、成熟期的自由诗体

四、建国后的自由诗体

五、新时期的自由诗体

第五章 百年新诗格律的探索

一、开创期的尝试

二、多元期的发展

三、繁荣期的成果

四、新时期的开拓

五、回顾后的思考

第六章 百年散文诗体的发展

一、发生期散文诗体探索成果

二、鲁迅散文诗体的独特创造

三、新时期散文诗体流向态势

第七章 百年歌谣诗体的倡导

一、新诗运动中的歌谣诗体

二、中国诗歌会的歌谣诗体

三、延安解放区的歌谣诗体

四、建国后17年的歌谣诗体

五、关于歌谣体倡导的反思

第八章 百年十四行体的移植

一、在借鉴中改造

二、在创作中创体

三、移植诗体原理

第九章 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诗体

一、十四行体与中国古代十四行诗

二、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诗体的契合

三、十四行体同中国传统诗体的区别

第十章 百年戏剧体新诗的类型

一、戏剧独白体新诗

二、戏剧旁白体新诗

三、抒情诗剧体新诗

四、戏剧对白体新诗

第十一章 新世纪之交诗体重建

一、重建诗体论的提出

二、完善现代自由诗体

三、倡导现代格律诗体

四、增多现代诗体

下编 从规范到审美

第十二章 新诗发生的“诗体解放”

一、“诗体解放”论的提出

二、“诗体解放”论的贡献

三、“诗体解放”论的评价

第十三章 现代诗体的体式研究

一、新诗的连续形式

二、新诗的诗节形式

三、新诗的固定形式

第十四章现代诗体的格律研究

一、节奏与新诗的节奏单元

二、诗行与新诗的建行构节

三、诗韵与新诗的声调音韵

第十五章 现代诗行的排列研究

一、形式定位的美

二、声韵定位的美

三、诗情定位的美

四、心理组织的美

五、化句为行的美

第十六章 现代诗体的审美研究

一、诗体规范的积极审美功能

二、自由诗和格律诗的美学特征

三、新诗民谣资源借鉴的价值

四、新诗形式的欧化因素评价

第十七章 现代诗体的格局偏颇

一、新体与旧体对立影响诗体繁荣

二、自由与律化对抗影响新诗定型

三、俗体抗拒文人诗体影响诗体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