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闽台缘博物馆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


基本概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博物馆二楼为我馆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2889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临时展厅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及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动的平台。机构设置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机构规格为副厅级,该馆承担对台文史资料的收藏、研究、展示、宣传和交流等功能,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专题博物馆。内部机构9个,其规格均为副处级。

博物馆详解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党政办公室

1、负责馆领导交办的日常事务,协调全馆工作,负责全馆文书及档案工作和公章管理。

2、负责本馆各类会议组织和会务工作,督促落实会议决议及政务信息处理和综合性工作调研。

3、负责本馆党建工作,制定党建计划和相关制度;负责全馆政治思想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负责共青团、统战、工会、妇女工作。承担馆党委日常事务。

4、负责来信来访接待、对台工作和外事管理,负责馆际间联系与交流工作,代表博物馆发布消息。

(二)人力资源部

1、负责本馆人事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2、负责本馆干部职工的招聘、录用、任免、调动、劳资、福利、保险的管理,负责干部职工职称的审核申报、人事管理、信息库建设。

3、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引进、干部职工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

4、负责本馆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财务部

l、具体负责本单位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负责本馆干部职工的工资、奖金、福利的核发工作。

3、负责全馆固定资产的统计以及会计资料、资产档案的管理。

4、负责全馆活动经费的预算、成本核算及帐务管理。

(四)藏品部

1、负责文物保管、文物征集和鉴定工作。

2、负责文物库房、文保技术整改方案的提出和组织实施。

3、负责收集、整理、掌握馆藏文物相关历史资料,为展览、科研、查阅等有关业务活动提供相关服务:

4、及时为馆内外各种展览、观摩、拍摄等活动提供文物的服务。

5、负责文物的征集、调拨、捐赠、移交工作,对所征集文物相关资源进行调整、收集、整理、建档。

6、负责文物修复等保护工作。

(五)展览开放部

1、负责对大型活动、展览进行创意策划。

2、开展两岸间、国际间、省际间文博界的文化交流活动。

3、协助文献信息中心收集闽台历史文献、族谱资料、建立涉及台湾及国外博物馆信息资料库。

4、负责社会教育的联络及组织工作。

5、负责讲解员的培训和讲解工作,负责讲解材料、科普读物及对外宣传材料的编写。

6、负责门票的销售、收检以及讲解员、展厅管理员、保安员、保洁员的管理,负责展区、公共设施及展具的管理。

(六)研究部

1、负责制定本馆学术研究发展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开展闽台历史、文化、文物研究及综合研究工作。

3、负责本馆展览内容的研究和总体策划,以及陈列大纲、陈列计划的设计编写工作。

4、协助指导编写讲解大纲。

5、负责收集、整理专业资料,配合文献信息中心进行资料汇总工作。

6、开展对台、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客座"形式组织台湾及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协作研究。

(七)文献信息中心

1、负责图书、文献和音像资料的采集、编目、借阅、典藏、帐务等有关业务管理工作。

2、负责文献信息的数据化登录、整理、编辑等有关业务工作。

3、负责图书、期刊的出版。

4、负责全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业务信息数字化技术、办公自动化的创建、应用与交流。

5、负责陈列多媒体系统与电子出版物。

(八)保卫部

l、负责本馆文物文献安全保卫、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负责本馆展览活动的安全保卫手续的办理与管理工作。

3、负责施工项目设计方案中安全防范部分的审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竣工后安全验收工作。

(九)服务部

1、具体负责展馆商业项目的经营、开发。

2、负责本馆后勤物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