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设备及运行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设备及运行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图书类别:环保

书名: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设备及运行

丛书名: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书号:978-7-111-35053-8

作者:孙克勤 韩祥 主编

出版日期:2011年8月

开本:B5

页数:236页

字数:291千字

定价:35.00元

内容简介


我国烟气脱硝产业在环境保护部发布《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已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烟气脱硝设施。“十二五”期间大量的烟气脱硝设施将会投入应用。为方便脱硝领域的培训工作,特编写了本书。

本书阐述了我国控制NOX 污染问题的有关政策,介绍了主要的NOX 控制技术,重点介绍了应用最普遍的低氮燃烧、SCR 、SNCR、脱硝脱硫协同控制技术等,叙述了SCR 烟气脱硝系统的调试验收、日常运行与维护和运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在附录中介绍了百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硝运行规程案例,以备借鉴。

本书为燃煤电厂脱硝运行岗位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有关学校教学的参考书,同时适合环保工作者自学。

前言


当今世界存在三大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酸性降水(酸雨)、臭氧层破坏,根本缘由是现代化进程中S02、NOx、C02、CH4、CCIF等工业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据专家研究,由于温室效应,2050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将消失一半,粮食总产量将比2000年下降14%-23%,海平面将上升9-107cm,极端天气将更加频发。如何有效控制工业有害气体和物质排放,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峰会接连召开,逐步形成全球性气候政治文化。

2008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2000万t,由于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和航空、汽运及其他工业NOx排放相比处于主流地位,2010年,仅全国燃煤电厂NOx排放量就达到1000万t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氮氧化物排放大国。若不严格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20年将达到3000万t,给我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鉴于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目前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严峻形势,国家提出了在“十二五”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规划和要求,2010年初,环境保护部出台了《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

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是控制NOx排放的有效措施。本书针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脱硝系统安装、调试、运行各个重要环节,从工程实际出发,对电厂烟气脱硝设备及运行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燃煤电厂脱硝运行岗位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校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也适合环保工作者自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我国NOX的污染

一、氮氧化物(NOX)的特性

二、氮氧化物(NOX)污染物的来源

三、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四、NOX的生成机理

五、NOX的危害

六、我国各行业NOX的排放量

第二节 我国燃煤电厂NOX的排放现状及控制标准

一、我国燃煤电厂NOX的排放

二、我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政策及标准

第三节 影响燃煤电厂NOX生成的主要因素

一、锅炉燃料特性的影响

二、锅炉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三、锅炉燃烧温度的影响

四、锅炉负荷率影响

第四节 NOX控制技术概述

一、NOX控制技术分类

二、燃烧中对NOX的控制技术

第五节 燃烧后NOX排放量的控制技术

一、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二、干法烟气脱硝技术

三、协同脱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技术

第二章 催化技术

第一节 催化技术的基本发展概况

一、国际方面对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

二、贵金属催化剂

三、Pt/FC(氟化活性炭)陶瓷环整体催化剂

四、催化剂常见的分类方法

五、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第二节 催化剂的性能

一、催化剂的活性

二、催化剂的选择性

三、催化剂的稳定性

四、催化剂的可再生性

五、影响催化剂寿命的因素

第三节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一、催化剂发生作用时反应系统的状态

二、催化剂作用的突出特征

三、催化作用原理

第四节 SCR催化剂设计参数

一、催化剂体积

二、催化剂面积

三、催化剂比表面积

四、催化剂壁厚

五、空间速率

六、面积速度

七、催化剂活性的数学表达式

八、催化剂孔距

九、催化剂间距

十、催化剂的寿命周期

十一、元素周期表及各元素读音参考资料

第三章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

第一节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原理

一、SCR反应原理

二、SCR反应动力学

三、影响SCR脱硝率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

一、SCR脱硝工艺布置

二、Hai-Javad改进后的尾部烟气段SCR工艺流程

三、液氨为还原剂的SCR脱硝工艺

四、尿素为还原剂的SCR脱硝工艺

五、氨水为还原剂的SCR脱硝工艺流程

六、SCR还原剂的选择

第四章 SCR的系统与设备

第一节 SCR系统

第二节 SCR系统工艺参数

一、入口NOX浓度

二、脱硝率

三、空间速率

四、反应温度

五、反应时间

六、NH3/NOX摩尔比

七、转化率

八、逃逸率

九、反应器运行压降

第三节 供氨系统

一、还原剂

二、供氨设备

三、尿素-氨转化系统

第四节 注氨设备

一、稀释风机

二、供氨母管/集管

三、注氨格栅

第五节 反应器

一、反应器本体及各个组成部分

二、旁路部分

三、灰斗

第六节 吹灰器

一、气体吹灰器

二、声波吹灰器

第五章 SCR的控制系统概况

第一节 控制原理与方法

一、SCR装置的控制系统一般应采取的方案

二、SCR-DCS分散控制系统

第二节 典型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工程设计要求

一、对控制系统总的设计要求

二、对就地设备的要求

三、分析仪表

四、执行机构

第三节 SCR脱硝控制系统对控制软件的要求

一、一般要求

二、人机接口

三、数据通信系统

第四节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一、基本要求

二、顺序控制系统(SCS)

第六章 燃煤电厂SCR系统调试

第一节 燃煤电厂SCR系统调试的内容

一、单体调试SCR

二、分系统调试

三、热态调试

四、168h试运

第二节 燃煤电厂SCR系统调试准备

一、相关规范的确认

二、安全预防

三、热控仪表标定

四、通信和组织系统的确定

第三节 燃煤电厂SCR系统分系统调试

一、液氨卸料及存储系统调试

二、液氨蒸发系统调试

三、SCR反应器系统调试

四、消防系统的调试

第四节 AIG系统调试案例

一、工程概况

二、调试方案

三、测量方法及条件

四、调试结果

五、#8机组第一阶段优化调试测量结果与分析

六、#8机组脱硝工程AIG系统调试总结报告

第五节 脱硝系统热态通烟试运行

一、燃煤电厂SCR系统整套起动前的检查

二、燃煤电厂SCR系统的整套起动

第六节 SCR系统的性能验收试验

一、脱硝系统168h满负荷试运

二、燃煤电厂SCR系统的性能验收试验

第七章 燃煤电厂SCR系统起、停

第一节 SCR系统起动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第二节 燃煤电厂SCR系统的起动

一、SCR系统起动的基本程序

二、SCR系统投运后的基本检查

第三节 SCR系统的停运

一、SCR系统的长期停运(锅炉停运)

二、SCR系统的短期停运(锅炉不停)

三、紧急关闭SCR

四、起动与停运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燃煤电厂SCR系统停运期间的检查和维护

一、检查和维护工作内容

二、催化剂性能的检查与测试

第八章 燃煤电厂SCR脱硝系统运行

第一节 燃煤电厂SCR脱硝系统投运

一、SCR的投运

二、SCR系统运行调整应注意的事项

三、机组容量与喷氨量的关系

四、炉前SCR遮断阀开启和关闭条件

第二节 SCR运行应控制的主要参数

一、脱硝率

二、氨消耗量

三、氨逃逸率

四、NH3/NOX

五、SO2/SO3转化率

第三节 影响SCR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一、化学因素

二、烟气特性

三、影响SCR性能的物理因素

四、烟气温度、风压、粉尘

五、锅炉负荷对SCR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SCR运行对锅炉的影响

一、钢架

二、烟道

三、空气预热器

四、引风机

五、SCR旁路

六、省煤器旁路

第五节 SCR系统运行监测

一、运行监测的必要性

二、监测计划考虑的因素

第六节 供氨系统运行

一、氨对SCR安全运行的影响

二、氨气防爆应注意的事项

三、消防及防爆措施

四、液氨储存

五、氨气供应系统

六、液氨槽车卸氨操作注意事项

第七节 燃煤电厂SCR系统常见问题分析

一、SCR系统常见问题

二、声波吹灰器常见问题及分析

三、蒸汽吹灰器常见问题及分析

四、卸料压缩机常见问题及分析

五、防止结垢的措施

第九章 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技术

第一节 固相吸收/再生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一、CuO协同脱硫脱硝工艺

二、活性炭协同脱硫脱硝工艺

三、NOXSO工艺

第二节 气固催化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一、DESONOX工艺

二、SNRB工艺

三、循环流化床(CFB)工艺

第三节 吸收剂喷射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一、尿素净化工艺

二、石灰/尿素喷射工艺

三、喷雾干燥LILAC工艺195

第四节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

第五节 湿法烟气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一、Tri-NOx-NOxSorb工艺

二、湿式络合吸收工艺

附录

附录A 一百万千瓦机组SCR脱硝系统运行规程(摘录)

附录B

一、《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

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就《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答记者问

参考文献

永远的怀念(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