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十国公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三王十国公




称谓来历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席卷北方。汪世显原是金国巩昌便宜总帅,金国灭亡后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他所坚守的金国最后一个堡垒——巩昌 (今定西市陇西县)城在被围数月后,粮尽援绝,危在旦夕。陇右百姓在金夏、金宋、金蒙战争的漩涡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蒙古大军兵临巩昌城下,在皇子阔端保证“仁武不杀,能保全阖城军民”的前提下汪世显被迫出降,率军归附了蒙古,使陇右地区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浩劫。此后,汪氏对秦陇二十四城的统治得到蒙古贵族的认可,汪世显父子为元朝统一全国立下赫赫战功,在保卫西南、西北边境的历次战斗中屡建功勋,足迹所至,遍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广阔地域。数十年金戈铁马,使他们一个个得以凭借战功而高官显爵,跻身于元朝统治集团的重要地位,开始了汪氏家族飞黄腾达的新时代。从汪世显到其曾孙五代,贯元朝始终,“为官者一百八十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国公”。

涉及人物


世显,字仲明,元太宗七年为便宜都总帅,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延祐七年加封太师、陇右王。

忠臣,字汉辅,元太宗十一年为便宜副总帅,元贞二年封陇西公,谥“忠让”。

德臣,字舜辅,元太宗七年袭便宜都总帅,中统三年封陇西公,谥“忠烈”。至正元年,加封陇右王。

直臣,元宪宗四年为巩昌中路都总领、四川等处大夫,没于王事,追封平阳伯。

良臣,元宪宗六年为附马都尉、中书左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正元年,赠仪同三司,谥“忠惠”。加赠推诚保德宣力功臣、仪同三司、陕西等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梁国公。

翰臣,元世祖六年为奥鲁兵马都元帅,至大元年追封陇西公,谥“襄毅”。清臣,至正四年为四川枢密院副使,封陇西公,谥“忠敏”。

清臣,至正四年为四川枢密院副使,封陇西公,谥“忠敏”。

惟正,字公理,元至正九年为大司徒。至正十四年,进阶资大夫。至正十五年,改授陕西行中书左丞。至元十七年,追封南安王,谥“贞肃”。

惟贤,元至正七年为光禄大夫。至元十九年,追封南安国公,谥“忠定”。

惟和,元至正九年为昭文馆大学士。大德六年,追封陇西公,谥“文贞”。

惟庆,元至正九年为龙虎上将军、陕西行省左丞。泰定元年追封平阳公,谥“忠康”。

惟勤,至正十一年为光禄大夫、大司徒。至正十四年,赠云南诸路行省平章政事。大德十一年,追封梁国公。

安昌,元贞元年袭便宜都总帅。至顺二年,追封宁康公。

隆昌,元大德九年为光禄大夫、翰林学士。至治元年,封安国公。

主要事迹


石门归款

金贞佑二年(1214),世显以军功擢千夫长。巩州为金边防要地,置元帅府统军戍守。正大二年(1225),元帅田瑞反,陕西行省讨之,世显时为巩州门将,开城纳行省军,遂平田瑞。转官,先后授领同知平凉府事、领陇州防御使。六年,改兼巩昌府(巩州升)治中,转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佐知府兼总帅、巩昌行省(正大八年加授)完颜仲德招集陇右诸州散亡士卒数万,移巩昌府治于石门山,依险坚壁备御蒙古。天兴元年(1232),汴京危急,完颜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承制授世显便宜总帅,代统军队留镇巩昌。三年初,金亡,秦州(今甘肃天水)元帅粘葛完展自称行省,假造蜡丸诏书,欲兼制巩昌,世显不服,攻杀完展,并其军,成为秦、巩最强大的势力,但仍奉金朝正朔①。又数次遣使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请求“内附”(《宋史赵彦呐传》)。明年(1235),蒙古太子阔端经略秦、巩,兵临巩昌,遣汪古人按竺迩谕降,十月四日,世显献所统诸城军民归降蒙古,阔端赐以蒙古章服,令仍任其旧官职。

合州风雷

合州城被蒙古大军围困了四个月的时间,蒙哥认为差不多是该拿下的时候了,就下令在荆鄂前线的忽必烈、张柔部对宋军发起全线攻击。蒙古前锋汪德臣夜袭钓鱼堡外城,王坚率军来战,汪的计策不能得逞。拂晓,汪单骑冒进,对城堡上的王坚劝降,大吼道:“王坚,我来活你,全城的军民快快投降吧!”可是迎接侵略者的却是飞石如雨,汪中石块后退走,正好天大雨,登城的云梯又折断,只好停止了攻势。七月,久攻钓鱼山宋军堡垒的蒙哥大汗在钓鱼山染疾病死,同时,蒙古主将之一的汪德臣也因伤重死亡。是役使蒙古久征沙场的大汗死亡,同时丧失了一个在四川与宋军长期作对的将领。

战功赫赫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席卷北方。汪世显原是金国巩昌便宜总帅,金国灭亡后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他所坚守的金国最后一个堡垒——巩昌(今定西市陇西县)城在被围数月后,粮尽援绝,危在旦夕。陇右百姓在金夏、金宋、金蒙战争的漩涡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蒙古大军兵临巩昌城下,在皇子阔端保证“仁武不杀,能保全阖城军民”的前提下汪世显被迫出降,率军归附了蒙古,使陇右地区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浩劫。 此后,汪氏对秦陇二十四城的统治得到蒙古贵族的认可,汪世显父子为元朝统一全国立下赫赫战功,在保卫西南、西北边境的历次战斗中屡建功勋,足迹所至,遍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广阔地域。数十年金戈铁马,使他们一个个得以凭借战功而高官显爵,跻身于元朝统治集团的重要地位,开始了汪氏家族飞黄腾达的新时代。从汪世显到其曾孙五代,贯元朝始终,“为官者一百八十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国公”。历代朝廷对于外姓功臣封王,都十分审慎,有的明确规定不封外姓王。而元朝对于不仅是外姓,而且是外族的汪氏封爵如此之高,足见对其宠信和亲密的程度。 汪氏一门有3位“附马”(汪良臣、汪惟勤、汪隆昌)。他们父子兄弟相继担任“巩昌等24处便宜都总帅”,长期镇守西南、西北的广阔疆土,许多人荣膺最高军阶“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从一品)、“镇国上将军”(正二品)、“安元大将军”、“昭勇大将军”(从三品)、“明威将军”、“武略将军”等,其中多数担任过“便宜都总帅”、“都元帅”、“元师”、“掌军万户”等高级职务。终元世袭巩昌总帅府都总帅,军民兼制。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居于显赫地位,而且在行政上也位高权重,掌握着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要权力,所任高级职务如中书右丞、陕西、四川、云南等行省平章及刑部尚书、工部侍郎等。文官序列中,官阶在三品以上有十五人。其生前或死后封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资政大夫”(正一、二品衔)的多达三十多人。

历史遗留


元墓群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系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的墓地。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墓区呈三角形。从蒙古海米矢已酉(公元1249年)至明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历经十四代,计三百六十多年。据史书记载,汪氏系旺古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史书上有传记及列名者达三十余人。自金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至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汪氏家族人死后,均葬于此地。在《重修漳县志》上也有“南山在城五里,一名汪古山,元陵右王世显墓在东麓”之记载。于元代统治者实行“薄葬”的墓葬制度,元代大型墓很少,汪氏墓群是我国保存完整且比较少有的家族元墓群,是我国最大元墓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海内之最”元墓群。

1972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从天而降,雨水从光秃秃的山岭上倾泻而下,汇聚一处,沿漳河咆哮而去。洪水退后,当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众在河岸边惊奇地发现一座座被水冲开的坟墓及塌陷的坟坑,在发现许多金银玉器的同时,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砖雕刻画。得知这一情况后,省文物部门有关人员迅速赶赴当地,专家们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座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古墓,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为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元墓群。

后来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发掘清理墓葬17座,迄今共出土陶、瓷、铜、竹、木、金、银、玉、丝织品及墓志等文物735件,其中225件由省博物馆收藏。其中元代衣帽、木屋模型、花草飞鸟纹瓷坛、彩绘陶俑、双龙铜镜、玻璃莲花托盏、高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饰等极为珍贵,为国内同期墓葬所少见,极为珍贵。其中元铜镜、彩陶侍俑、雕漆供桌、御赐金牌等物特别是元哥釉青花大碗均属国内少见的文物精品。

藏书阁

汪惟正,(1242~约1286)元藏书家。字公理。巩昌盐川(今甘肃陇西一带)人。至元二十年(1283年),袭祖父爵任,进资德大夫。二十二年(1285年),改授陕西行中书省左丞。家世喜收藏图书。祖父汪世显,字仲明,于金天兴三年(1234年)降元,南征巴蜀诸将士争抢金玉财帛,世显独搜典籍,捆载以归。惟正守此藏书,又极力罗致旧籍,建别墅于东南,筑藏书楼为“万卷楼”,列架其中,并自为签整排比,悉加编目,经、史、子、集四部达2万卷。(《新元史》记为1万卷)。又收图、画、琴、剑、鼎、砚及其他珍玩,横陈其间。

汪家洞

汪家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器库之一,“汪家洞”在陇西城中,全县人人皆知,这是至今中国考古学中难作结论的迷。汪家洞的传说,有口皆碑,其传说的神秘性,传说内容的丰富性,系统完整性都是罕见的,至少可以作为传说典故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陇西汪氏家族从元朝陇右王汪世显闻名,历经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数众,仅三史有傅老三十余人,台湾前监察院接替于右任的汪锟就出自陇西汪氏。至今坐落在漳县境内的汪氏元朝古墓群,累葬历经四百多年,规模宏大,古树参天,阴风被空,极具考古和文物价值;古墓群是元代风格奇巧的珍贵文物,至今国家派部队守护,也很有旅游价值。

相关分词: 三王 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