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基本概况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宅自然村后的北才穴山上,依山而立,坐北面南,西毗昆山,俯瞰三朱村落。系惠安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立。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规制


平面呈“十”字形,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花岗岩石砌成。碑通高7米,碑心前后嵌辉绿岩。正面为原交通部长彭德清题刻的“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背面镌刻三朱革命斗争史。

碑体为方柱造型,两侧有护碑,均用白色花岗岩砌成,石材均取自三朱境内石窟。石面凿工精致,晴天时依稀可映红光,触摸却非水磨打制,可见工者匠心独运。纪念碑顶端镶一辉绿岩五角星,象征“三朱精神永放光芒”,碑体竖立镌刻并镏金原交通部部长彭德清同志所题写的碑名“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整座碑于灰白之间含墨绿,墨绿之中吐金华,朴实大方,庄严凝重。山脚与碑座间是一条用花岗岩条石依山势铺就的笔直通道,路宽3米许,长约200米,两旁数千平方米范围内栽种着一行行松柏、榆树,与山上葱郁的相思树层层叠翠,更衬托出纪念碑的雄伟壮观。正如彭德清同志的题句:“革命烈火炼金钢,长得清松在人间。

纪念意义


碑为纪念三朱革命斗争而立,因此在设计建筑上所采用的数字多蕴含纪念意义:碑身宽2.1米,碑身及碑座全高7.1米,以寓示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碑座近正方形平面,分为二平台共六个台阶,以寓示1926年起朱汉膺同志加入农会开始在三朱一带播下革命火种;碑体距碑台边缘4.9米,以寓示1949年惠安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碑身高6.2米,以寓示自1928年三朱革命斗争起始至1990年历时62周年;碑底座高90厘米,以寓示1990年为立碑时间。

碑文内容


纪念碑背面镌刻有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碑文:

三朱革命基点村,是中共惠安县委(工委)指挥武装斗争的活动中心。从大革命至惠安解放,党组织始终依靠群众,战斗不息,保持了红旗不倒。

1926年冬,惠安县建立共产党组织。朱汉膺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建立中共三朱支部,书记陈平山。在中共泉州特委领导下,组织“十八乡”武装群众,痛击军阀汪汉民,群众首领朱成吉英勇牺牲。1932年,原省委军委书记蔡协民领导惠北武装抗捐运动,在都巡召开誓师大会,动员惠北数千群众,击溃军阀陈国辉一个营。抗日战争时期,三朱是闽南(中)特委和泉州中心县委的重要交通站。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地委领导在三朱召开重要会议,充实惠安县工委,部署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县工委先后组织武装击退国民党反动政府多次的军事“围剿”。随着解放军入闽,县工委领导人于1949年8月23日率游击队三百余人从三朱出发,解放了惠安县城。

为纪念在三朱进行革命斗争和牺牲的同志,谨立碑以志。烈士英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