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尼达尔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沙尼达尔人


“沙尼达尔人”,属早期智人(earlyHomosapiens),也称为远古智人(archaicH.s.),过去曾经称为古人,因在伊拉克最古老的村落遗址扎维凯米、沙尼达尔洞穴发现而命名。



简介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4万年至25万年前。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中期至晚期。考古期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的分布,已发现的早期智人的化石地点有70多处,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

主要的化石地点是:中国:陕西大荔、广东马坝、山西许家窑、湖北长阳、辽宁金牛山。印度尼西亚:昂栋。巴勒斯坦:塔邦、斯虎尔、卡夫扎。乌兹别克:切舍克塔施。克罗地亚:克拉皮纳。希腊:佩特拉洛纳。法国:托塔维尔、圣沙拜尔。英国:斯旺斯库姆。德国:斯坦海姆、尼安德特。意大利:萨科帕斯托。伊拉克:沙尼达尔。赞比亚:卡布韦。埃塞俄比亚:博多。

遗址


扎维凯米-沙尼达尔遗址,ZawiChemiShanidarSite。扎维凯米是伊拉克最古老的村落遗址,面积为275米×215 米。沙尼达尔为一洞穴居住遗址,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历史时代。两地均位于伊拉克北部大扎卜河谷,相距约4公里。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扎维凯米居址的年代是公元前8920300年,沙尼达尔洞B1层年代为前8650400年。

居住方式


1951年以后,R.S.索莱基多次进行调查发掘。扎维凯米、沙尼达尔遗址的发现,对揭示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扎维凯米遗址有许多居住层,居住的时间可能长达1000年,但居址的性质很可能是季节性的,有人推测当时人们夏天在此设营,冬天则回到沙尼达尔洞居住。临时茅舍呈圆形,直径近4米,墙基用河卵石砌成,没有发现灶。兽骨很多,有山羊、赤鹿、野猪、野绵羊、狼等,当系狩猎对象。

居民也采集蜗牛、河蛤,并捕捉鱼类和乌龟为食。在扎维凯米居址的上层和沙尼达尔B1层,已出现家养羊骨。没有发现谷物栽培的证据。但是在两个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农具,主要为石臼、石杵、石磨和骨镰,推测系用于收割和加工野生谷物。骨制品很丰富,有锥、刀及镰刀柄等,许多骨器刻有曲线、交叉线和垂直线等纹饰。

土耳其东南部的赛米(HallanCemi)遗址,这个古聚落遗址坐落在托罗斯(Taurus)山麓,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旁。这里的古居民还不知道种植农作物,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年龄不满1岁的雄猪,说明养猪是他们赖以存活的生业。赛米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是距今10400-10000年间,是迄今为止人类生产食物的最早纪录。

大约距今1万年前,两河东北边缘札格洛斯山(Zagros)山麓的沙尼达尔(ZawiChemiShanidar)遗址,也有驯养家畜(羊类)的迹象。距今9000年前,种植作物及畜养山羊,已属常见,而猎取及采集活动,也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七八千年前,札格洛斯山山麓已处处都有农业村落,其中一个重要的耶莫(Jarmo)遗址,除种麦的农业之外,养殖家猪也已出现。两河流域西北,今日土耳其安那托利亚山区的恰塔尔休干(CatalHuyuk)遗址,及西面海东地区,今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耶利哥(Jericho)遗址,都是初期农业的村落;在这些遗址,有些甚至还没有陶器。考古数据也显示,与这些初期农业遗址同时,距今七八千年前,还是有许多采猎为生的社群,在这些地带活动。

札格洛斯山山麓,现在还有不少麦类植物的野生远亲散布各地。正是从这些麦类亲属群中,两河流域的古代人类选取可以栽培的品种,尝试驯养为食用作物。最早驯养的品种,可能是“黑麦”(secalecereale),后来又尝试驯养“单粒小麦”(einkorn)、“二粒小麦”(emmer)、二棱及六棱大麦,和今日所谓的“面包小麦”(breadwheat)及豆科作物。在这一地区,人类也驯养了山羊、绵羊、狗、猪,安那托利亚高地在距今8000年前,已有驯养的牛类。凡此生活资源,不但是两河文明发展的基础所寄,也由此四向传播,使欧洲、北非洲及波斯湾以东的西亚,各处人类先后发展了生产食物及定居的文化。

装饰品有空心骨珠、牙珠、冻石珠、绿松石珠、大理石珠及自然铜珠,还有骨、石制垂饰。

世界上最早的化妆品可能是赤铁矿。1965年,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一个距今4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中,挖掘出极小块赤铁矿,上面有磨过的痕迹,游人认为,40万年前的直立人曾用它来涂染自己的身体,打扮自己。可是,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证据尚显不足。较多的人认为,美观的化妆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晚期的装饰品,大多是动物的牙齿、骨管、骨贝、小石头。

在南斯拉夫的沙尼达尔人的头骨上发现过这装饰品,在中国峙峪遗址中,也发现过这类装饰品。不过,最会打扮的要算距今5万年的山顶洞人。他们的装饰品是小型兽牙、小烁石、骨关等。出骨管外,山顶洞人都在装饰品上钻一小个孔。看样子,穿孔是为了系带。佩带一窜需要很高技术才能制成的装饰品,就可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容易吸引异性。

在遗址中发现的沥青和黑曜石说明当时和远方的基尔库克及凡湖地区已有交换关系。

文化


沙尼达尔洞自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有人居住。文化堆积分A、B、C、D4层。D层相当于莫斯特文化,在其上部发 现尼安德特人(沙尼达尔人)的化石;C层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相似;B层又分两层,B2为中石器文化,B1为原始新石器文化;A层则为新石器文化与后来历史时期文化之混合。

旧石器时代中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有巴勒斯坦卡尔迈勒山的塔本和斯胡尔洞穴,以及伊拉克北部扎格罗斯山的沙尼达尔洞穴。在塔本洞穴遗址出土有大量石制品和一些早期智人化石。在下部堆积中发现了粗糙的石片文化,被认为与欧洲的泰亚克文化相似。中层堆积包含有多量手斧,还有刮削器、雕刻器、石叶等。在上部堆积中,则是勒瓦娄哇石核和盘状石核及许多三角形石片。塔本洞穴的年代至今仍有疑问,如第3层的测定年代比第2层的还晚,同一层的年代数据相差很大,从石器组合看也有早晚颠倒的现象,这可能是地层扰动所致。

斯胡尔洞穴遗址的石器遗存,主要是勒瓦娄哇、莫斯特型的石片或石片制品。在中层堆积的下部发现有少量手斧。从洞穴中还找到了10具属典型尼人(见尼安德特人)的早期智人骨骼化石,被称作斯胡尔人,包括5个成年男性,两个成年女性和3个儿童。其中5号人骨最典型,眉嵴较发达,头骨稍低平,吻部略前凸。

沙尼达尔洞穴遗址北距土耳其边界不远,海拔765米,下部第4层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石器主要是莫斯特型的工具,与前述卡尔迈勒山的洞穴不同,没有勒瓦娄哇型的遗存。发现有7具早期智人的骨架,被称作沙尼达尔人,与斯胡尔人属同一类型。该层的年代,据测定为距今5万年。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较重要的有卡尔迈勒山的沃德洞穴遗址,沙尼达尔洞穴的上部堆积以及黎巴嫩的库巴遗址等。这一时期的石叶文化以燧石为主要原料,文化性质与欧洲的奥瑞纳文化和格拉韦特文化较相似。

沃德洞穴遗址的堆积自上而下分为7层。从第6层起开始出现石叶;第5层中有大量鼻形刮削器和喙形刮削器,与奥瑞纳文化的相似;第3层有陡刃刮削器和雕刻器。

沙尼达尔洞穴第3层含有一种带有淡薄的奥瑞纳特点的文化遗存,主要有似石叶石核和若干用修理台面的石叶制成的雕刻器,年代大致在3.5万至2.85万年之间。

西亚被认为是欧洲石叶文化的发源地,沙尼达尔洞穴中最早出现的石叶,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5万至3.3万年,比欧洲的同类文化(2.9万至2.5万年前)要早。石叶文化被认为是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的文化,而在这一地区又发现了大量的早期智人的化石,因而一些学者推测,晚期智人可能是在西亚地区演化形成的,他们曾与早期智人(尼人)杂居,后来取代了早期智人,并把自己的石叶文化带到了欧洲。西亚是欧、非、亚三大洲文化的接触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已有的工作虽然还很有限,但发现却十分引人注目。在这一地区进行细致的工作,对探索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意义。

相关分词: 沙尼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