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世界语运动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世界语运动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一部分世界语者跟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来到延安。 芦沟桥事变后,党中央在培训党政军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创办了我党第一个世界语班,教员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世界语者王玉福同志兼任。学员们同抗大其他学员一样以双膝为桌,砖石为凳,在窑前支起黑板露天上课,克服了许多困难。后来由于日军飞机的干扰和轰炸而转入山沟学习。大家在石板或沙盘上写字,有的用桦树皮代替纸张。并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讨论世界语的语法现象和构词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迅速为我党培养出了第一批世界语急需工作人员,成为我党用世界语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的骨干力量。

一九三八年,在边区文化协会和抗日救亡协会的王玉福、黄乃、王仲芳等世界语者的积极努力和吴玉章、徐特立等的支持、帮助下,五月六日正式成立了我党在解放区的第一个世界语组织--延安世界语者协会,会址随边区文化协会设在大砭沟( 即 文化沟),由世界语积极分子兼职开展各项活动。

一九三九年,庄栋同志从西安来到延安。在黄乃、王仲芳等同志协助下,积极开展了推广世界语的工作。因庄栋同志在西安时与地下党员许寿贞、郑竹逸等世界语者共同创办过西京世界语学会。为了更好地在延安开展世界语运动,使其为抗战服务,庄栋同志被编为世界语专职干部,并担任了理事长职务,在边区文协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年延安世界语者协会创办了《延安世界语者》会刊,该刊后来发行到各解放区,同时也寄给国内外的世界语者,用世界语及时报道了陕甘宁边区的发展情况和日本侵略军的罪行,报道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真反共假抗日勾当, 及时翻译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等文章,把我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指示传到国内外,为打破敌人的封锁,扩大我党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为了满足大家学习世界语的要求,协会除自己编印课本、小册子和世界语歌曲外,还与新华书店等单位积极联系,从西安、重庆等地想方设法购回了大量的课本和阅读书刊,基本缓解了课本紧缺的困难。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九日,延安世界语者协会在文化沟举办了首次世界语展览会。展出了大量国内外世界语运动方面的进步书刊, 许多参加者留言要求学习世界语, 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同志应邀参加了展览会并题了词,王明也参观了展览。

一九四零年一月,文化协会召开文化界代表会议,在选举中,庄栋同志被当选为边区文协第一届执委会委员。庄栋理事长和另外两名理事代表延安世界语者协会出席了这次会议。七月十四日,约三百名会员在延安女子大学礼堂召开了世界语五十三周年纪念及延安世界语协会会员大会,通过了“致全世界世界语同志的信”和“致全国世界语同志的信”,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一九四一年,世协成立了世界语俱乐部和世界语歌咏队。歌咏队用世界语向延安干部、群众演唱了《希望颂》、《东方红》、《兄妹开荒》等几十首歌曲和节目。现北京钢铁学院已离休的李文同志就曾参加过世界语俱乐部的活动。

从一九四一年到抗战胜利前,边区文协、抗大、鲁艺、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军事学院、边区新文字干部学校、八路军医院、八路军印刷所等都开设了世界语班或成立了世界语组。世协还在文协( 大砭沟)和南桥( 边区交际处南)开设了两个面向社会的世界语讲习班。边区新文字干部学校将世界语列为必修课程,现陕西省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王动同志就是在该校学习的世界语。学时许多机关、团体和部队也临时组织起世界语培训班或学习小组;现南京艺术学院已离休的华恩同志,是在三五九旅开荒时学习的世界语;现西安市委宣传部已离休的袁烙同志也是在延安当记者时学习的世界语。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赢得了最后胜利,但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进一步封锁,并大规模地进犯延安。延安世界语者们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纷纷投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行列。

中断了四十多年的延安世界语运动, 在中共延安地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中共延安地委的重视下,通过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和陕西省世界语协会的具体指导, 一九八六年四月七日成立了延安地区世界语协会(挂靠在延安教育学院),省、地有关领导王复隆、冯文德、郭济、包永新等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讲了话,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珠同志主持了会议,她说:“延安地区世界语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世界语运动又在延安再度兴起。”截止一九八八年十月,该协会已有正式会员七十四名,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中、青年会员,已翻译出了部分作品。在延安地委、行署、教育学院的重视、支持、配合帮助下,已编制专职人员开展各项世界语活动。

(注:本文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延安报》、《世界》、《老世界语者》及《世界语运动二三事》(劳荣)、《世界语运动在中国》(侯志平)等书刊和王动、华恩、李文、田方、薛宏福、沙地等学时在延安目睹或参加过世界语活动的信函和采访记录为依据整理撰写。 原文作者:吕应利,发表于延安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