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这个现代教育理念,在外国教改实施多年以后,现在开始成为我国的时髦事儿。在落实于中小学教材与教法后,教师或者欣喜,或者茫然。这两种反应,前者未必全是为了可以大展身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后者却可以肯定是一些向来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在教学上倾囊相授的老师。

我曾经在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对一些校长说:“十分努力、勤恳,早到迟回,对学生倾囊相授,很少或从来不请病假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在误人子弟,是在妨害社会的前进,因为他的教学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几句话,有人说我耸人听闻,有人骂我侮辱了许多好老师,但我不是在瞎说。

教育的目的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对国家来说,人才须能在继往开来的建国任务上作出贡献。对家长来说,就是子女在接受教育后,能有更好的工作或创业能力。在我国,决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是国家领导和教育领导机构的执行者,其次是家长。教师是“工作者”,学生是教师努力工作后的“成品”。在近现代,社会重视实用技术,于是工艺教育很吃香,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可以就业,也可以创业。但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努力制作出来的“成品”,将摆在什么位置呢?

其一、教师教,学生学。学的再好、再精,学生掌握的必然打了个折扣。

其二、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的一体化,想就业,必须和其他各国的人才竞争,本国的人才不能优于外国,就只好待业。想创业,但各方面又不如外国者,就只能等待时机了。

其三、这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无论是国家领导、专家学者或家长都想知道,现在学什么最能成才?最有出路?

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是“EQ”加上美国儿童教育刚刚兴起的“DQ”。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相关分词: 少教 教多 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