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生物化学


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目前正在运用诸如光谱分析、同位素标记、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一级其他物理学、化学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分析,以期说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关系



简介


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80年代,A.-L.拉瓦锡证明呼吸与燃烧一样是氧化作用,几乎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光合作用本质上是植物呼吸的逆过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只能靠生物产生的观点,给“生机论”以重大打击。1860年L.巴斯德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认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发酵。1897年毕希纳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可进行发酵,证明没有活细胞也可进行如发酵这样复杂的生命活动,终于推翻了“生机论”。

重要内容


(一)物质组成

生物体是由一定的物质成分按严格的规律和方式组织而成的。人体约含水55-67%,蛋白质15~18%,脂类 10~15%,无机盐3~4% 及糖类1~2%等。从这个分析来看,人体的组成除水及无机盐之外,主要就是蛋白质、脂类及糖类三类有机物质。其实,除此三大类之外,还有核酸及多种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激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核苷酸等。若从分子种类来看,那就更复杂了。以蛋白质为例,人体内的蛋白质分子,据估计不下100000种。这些蛋白质分子中,极少与其它生物体内的相同。每一类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质;它们都是些大而复杂的分子。其它大而复杂的分子,还有核酸、糖类、脂类等;它们的分子种类虽然不如蛋白质多,但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些大而复杂的分子称为“生物分子”。生物体不仅由各种生物分子组成,也由各种各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所组成,足见生物体在组成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在体内也可降解到非常简单的程度。当生物分子被水解时,即可发现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核酸中的核苷酸,脂类中脂肪酸及糖类中的单糖等。这些小而简单的分子可以看作生物分子的构件,或称作“构件分子”。它们的种类为数不多,在每一种生物体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实际上,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仅仅是由不多几种构件分子借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由于组成一个生物分子的构件分子的数目多,它的分子就大;因为构件分子不只一种,而且其排列顺序又可以是各种各样,由此而形成的生物分子的结构,当然就复杂。不仅如此,某些生物分子在不同情况下,还会具有不同的立体结构。生物分子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自然界约一百三十余万种生物体中,据估计总大约有1010~ 1012种蛋白质及1010种核酸;它们都是由一些构件分子所组成。构件分子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中,按一定的组织规律,互相连接,依次逐步形成生物分子、亚细胞结构、细胞组织或器官,最后在神经及体液的沟通和联系下,形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二)物质代谢

生物体内有许多化学反应,按一定规律,继续不断地进行着。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过多或过少,都将表现为异常,甚至疾病。病毒除外,病毒在自然环境下无生命反应。生物体内参加各种化学反应的分子和离子,不仅有生物分子,而更多和更主要的还是小的分子及离子。有人认为,没有小分子及离子的参加,不能移动或移动不便的生物分子便不能产生各种生命攸关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二磷酸腺苷(ADP)及三磷酸腺苷(ATP)这样的小分子作为能量接受、储备、转运及供应的媒介,则体内分解代谢放出的能,将会散发为热而被浪费掉,以致一切生理活动及合成代谢无法进行。再者,如果没有Mg2+、Mn2+、Ca2+、K+等离子的存在,体内许多化学反应也不会发生,凭借各种化反应,生物体才能将环境中的物质(营养素)及能量加以转变、吸收和利用。营养素进人体内后,总是与体内原有的混合起来,参加化学反应。在合成反应中,作为原料,使体内的各种结构能够生长、发育、修补、替换及繁殖。在分解反应中,主要作为能源物质,经生物氧化作用,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产生废物,经由各排泄途径排出体外,交回环境,这就是生物体与其外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一般称为物质代谢或新陈代谢。据估计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按60岁计算),通过物质代谢与其体外环境交换的物质约相当于60000kg水,10000kg糖类,1600kg蛋白及1000kg脂类。

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质代谢中绝大部分化学反应是在细胞内由酶促成,而且具有高度自动调节控制能力。这是生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一个小小的活细胞内,几近两千种酶,在同一时间内,催化各种不同代谢中各自特有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互不妨碍,互不干扰,各自有条不紊地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而且还互相配合。结果,不论是合成代谢还是分解代谢,总是同时进行到恰到好处。以蛋白质为例,用人工合成,即使有众多高深造诣的化学家,在设备完善的实验室里,也需要数月以至数年,或能合成一种蛋白质。然而在一个活细胞里,在37℃及近于中性的环境中,一个蛋白质分子只需几秒钟,即能合成,而且有成百上千个不相同的蛋白质分子,几乎像在同一个反应瓶中那样,同时在进行合成,而且合成的速度和量,都正好合乎生物体的需要。这表明,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必定有尽善尽美的安排和一个调节控制系统。根据现有的知识,酶的严格特异性、多酶体系及酶分布的区域化等的存在,可能是各种不同代谢能同时在一个细胞内有秩序地进行的一个解释。在调节控制方面,动物体内,除神经体液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作用物的供应及输送、产物的需要及反馈抑制,基因对酶的合成的调控,酶活性受酶结构的改变及辅助因子的丰富与缺乏的影响等因素,亦不可忽视。

(三)结构与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则必须深入探讨细胞、亚细胞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功能。功能来自结构。欲知细胞的功能,必先了解其亚细胞结构;同理,要知道一种亚细胞结构的功能,也必先弄清构成它的生物分子。关于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已略有所知。例如,细胞内许多有生物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酶;它们的催化活性与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其特异性与其作用物的结构密切相关;而一种变构酶的活性,在某种情况下,还与其所催化的代谢途径的终末产物的结构有关。又如,胞核中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与其在遗传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简而言之,DNA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表现为遗传中的不同信息,实际是不同的基因。生物化学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发展极为迅速,有人将这部分内容叫作分子生物学。

在生物化学中,有关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才仅仅开始;尚待大力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重大的,有亚细胞结构中生物分子间的结合,同类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的接触抑制、细胞间的粘合、抗原性、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激素、神经介质及药物等的受体等。

(四)繁殖与遗传

生物体有别于无生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具有繁殖能力及遗传特性。一切生物体都能自身复制;复制品与原样几无差别,且能代代相传,这就是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遗传的特点是忠实性和稳定性,三十多年前,对遗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基因还只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术语。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已经证实,基因只不过是DNA分子中核苷酸残基的种种排列顺序而已。现在DNA分子的结构已不难测得,遗传信息也可以知晓,传递遗传信息过程中的各种核糖核酸也已基本弄清,不但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而且还有可能改变遗传,从而派生出遗传工程学。如果能将所需要的基因提出或合成,再将其转移到适当的生物体内去,以改变遗传、控制遗传,这不但能解除人们一些疾患,而且还可以改良动、植物的品种,甚至还可能使一些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更好为人类服务,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发展将为人类的幸福作出巨大的贡献。

重大事件

1903年,Neuberg 首先使用“生物化学”一词;

1944年,麦克劳德和麦卡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5年,Sanger (英)确定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国;

1973年,基因重组技术建立.(美);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2008年,美籍华人钱永健,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堂侄,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钱永健改造绿色荧光蛋白取得多项成果,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

分类


生物化学若以不同的生物为对象,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若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或过程为研究对象,则可分为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学等。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60年代以来,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如生化药理学、古生物化学、化学生态学等;或按应用领域不同,分为医学生化、农业生化、工业生化、营养生化等。

研究内容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等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前者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脂质;后者有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还有各种次生代谢物,如萜类、生物碱、毒素、抗生素等。

虽然对生物体组成的鉴定是生物化学发展初期的特点,但直到今天,新物质仍不断在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一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有的简单的分子,如作为代谢调节物的果糖-2,6-二磷酸是1980年才发现的。另一方面,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会发现新的功能,20世纪初发现的肉碱,50年代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种载体。多年来被认为是分解产物的腐胺和尸胺,与精胺、亚精胺等多胺被发现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对DNA超螺旋起稳定作用以及调节细胞分化等。

代谢调节控制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叫同化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内的原有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也叫异化作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都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中间代谢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学途径的。如糖元、脂肪和蛋白质的异化是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然后再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生成二氧化碳。

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生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以及光、电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称为能量代谢,此过程中ATP起着中心的作用。

新陈代谢是在生物体的调节控制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这种调控有3种途径:①通过代谢物的诱导或阻遏作用控制酶的合成。这是在转录水平的调控,如乳糖诱导乳糖操纵子合成有关的酶;②通过激素与靶细胞的作用,引发一系列生化过程,如环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过磷酰化反应对糖代谢的调控;③效应物通过别构效应直接影响酶的活性,如终点产物对代谢途径第一个酶的反馈抑制。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调节过程是通过别构效应实现的。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催化、运输和贮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防护、接受和传递信息、调节代谢和基因表达等。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进展,使人们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酶的催化原理的研究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分4个层次,其中二级和三级结构间还可有超二级结构,三、四级结构之间可有结构域。结构域是个较紧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连结各结构域之间的肽链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允许各结构域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对运动。蛋白质的侧链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快速运动之中。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运动性是它们执行各种功能的重要基础。

80年代初出现的蛋白质工程,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获得在指定部位经过改造的蛋白质分子。这一技术不仅为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也开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质的广阔前景。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阐明基因的本质,了解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流动作出了贡献。碱基配对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这是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有不同的构象,J.D.沃森和F.H.C.克里克发现的是B-结构的右手螺旋,后来又发现了称为 Z-结构的左手螺旋。DNA还有超螺旋结构。这些不同的构象均有其功能上的意义。核糖核酸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蛋白体核糖核酸(rRNA),它们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近发现个别的RNA有酶的功能。

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正从多方面探讨。如异染色质化与染色质活化;DNA的构象变化与化学修饰;DNA上调节序列如加强子和调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转译过程中的调控等。生物体的糖类物质包括多糖、寡糖和单糖。在多糖中,纤维素和甲壳素是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物质,淀粉和糖元等是贮存的营养物质。单糖是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寡糖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寡糖和蛋白质或脂质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由于糖链结构的复杂性,使它们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对于细胞专一地识别某些物质并进行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从发展趋势看,糖类将与蛋白质、核酸、酶并列而成为生物化学的4大研究对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一经测定,就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些类似物由于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应用价值。通过 DNA化学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应用于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及其类似物。

酶学研究

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取决于酶的结构。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控制等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通过 X射线晶体学分析、化学修饰和动力学等多种途径的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酶的作用原理已经比较清楚。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亲和标记试剂和自杀底物等专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剂已成为探讨酶的活性部位的有效工具。多酶系统中各种酶的协同作用,酶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蛋白质工程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是酶学研究的几个新的方向。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医学上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生物膜和生物力能学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一般也含有糖类,其基本结构可用流动镶嵌模型来表示,即脂质分子形成双层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与脂质相互作用并可侧向移动。生物膜与能量转换、物质与信息的传送、细胞的分化与分裂、神经传导、免疫反应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生物化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以能量转换为例,在生物氧化中,代谢物通过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而被氧化,产生的能量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而贮存于高能化合物ATP中,以供应肌肉收缩及其他耗能反应的需要。线粒体内膜就是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酶系的所在部位,在细胞内发挥着电站作用。在光合作用中通过光合磷酸化而生成 ATP则是在叶绿体膜中进行的。以上这些研究构成了生物力能学的主要内容。

激素与维生素

激素是新陈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激素系统和神经系统构成生物体两种主要通讯系统,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70年代以来,激素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如发现肠胃道和神经系统的细胞也能分泌激素;一些生长因子、神经递质等也纳入了激素类物质中。许多激素的化学结构已经测定,它们主要是多肽和甾体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变膜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细胞的酶系,还有些是影响基因的表达。维生素对代谢也有重要影响,可分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它们大多是酶的辅基或辅酶,与生物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并在大约40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物化学的发展为这一学说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所有种属的 DNA中含有相同种类的核苷酸。许多酶和其他蛋白质在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都存在并具有相近的氨基酸序列和类似的立体结构,而且类似的程度与种属之间的亲缘关系相一致。DNA复制中的差错可以说明作为进化基础的变异是如何发生的。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时,需要更多的酶和其他蛋白质,基因的重排和突变为适应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可见,有关进化的生物化学研究将为阐明进化的机制提供更加本质的和定量的信息。

方法学

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进展均得力于方法上的突破。例如同位素示踪技术用于代谢研究和结构分析;层析,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体系性能的高效液相层析以及各种电泳技术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纯化和一级结构测定;X射线衍射技术用于蛋白质和核酸晶体结构的测定;高分辨率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用于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分析;酶促等方法用于DNA序列测定;单克隆抗体和杂交瘤技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以及蛋白质分子中抗原决定因子的研究等。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广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学各个领域渗透,不仅使许多分析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结构预测以及结构功能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学今后的继续发展无疑还要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


生物化学对其他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学中一些看来与生物化学关系不大的学科,如分类学和生态学,甚至在探讨人口控制、世界食品供应、环境保护等社会性问题时都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加以考虑和研究。

此外,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桥梁,将生命世界中所提出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展示在物理学面前,产生了生物物理学、量子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从而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在医学、农业、某些工业和国防部门的生产实践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这些部门生产实践的发展。

医学生化

对一些常见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生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如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等。在治疗方面,磺胺药物的发现开辟了利用抗代谢物作为化疗药物的新领域,如5-氟尿嘧啶用于治疗肿瘤。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化疗药物的新时代,再加上各种疫苗的普遍应用,使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或基本被消灭。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医学生化的许多领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物化学,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与代谢途径为中心的生化药理学,与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关的免疫生化等。

农业生化

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涉及大量的生化问题。如防治植物病虫害使用的各种化学和生物杀虫剂以及病原体的鉴定;筛选和培育农作物良种所进行的生化分析;家鱼人工繁殖时使用的多肽激素;喂养家畜的发酵饲料等。随着生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望采用基因工程的技术获得新的动、植物良种和实现粮食作物的固氮;而且有可能在掌握了光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使整个农业生产的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

工业生化

生物化学在发酵、食品、纺织、制药、皮革等行业都显示了威力。例如皮革的鞣制、脱毛,蚕丝的脱胶,棉布的浆纱都用酶法代替了老工艺。近代发酵工业、生物制品及制药工业包括抗生素、有机溶剂、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激素、血液制品及疫苗等均创造了相当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更促进了酶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

70年代以来,生物工程受到很大重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贵重药物进展迅速,包括一些激素、干扰素和疫苗等。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用于改进工业微生物菌株不仅能提高产量,还有可能创造新的抗菌素杂交品种。一些重要的工业用酶,如α-淀粉酶、纤维素酶、青霉素酰化酶等的基因克隆均已成功,正式投产后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国防方面的应用

防生物战、防化学战和防原子战中提出的课题很多与生物化学有关。如射线对于机体的损伤及其防护;神经性毒气对胆碱酯酶的抑制及解毒等。

发展简史


历史时期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其它:遗传学、细胞学)。

科学的发展总是由粗到细再到粗,或综—分—综。

最早的自然科学就是数、理、化、天、地、生。生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就是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物形态观察、分类等。

随着各学的发展,学科间在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相互渗透,尤其是化学、物理学的渗透,那么到18世纪,一些从事化学研究的科学家,如拉瓦锡、舍勒等人和一些药剂师、炼丹师转向生物领域,这就为生物化学的诞生播下了种子。这时生物学就逐渐分离成生理化学、遗传学、细胞学。

19世纪末,又从生理化学中分离出生物化学,20世纪中后期又从生物化学中分离出分子生物学并与经典遗传学结合为分子遗传学,还有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等。现在又有统一的趋势,叫二十一世纪的“统一生物学”或干脆叫生命科学,生物工程严格讲应是生物技术与工程学的杂交学科。

1. 静态生物化学时期(1920年以前)研究内容以分析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含量为主。

2. 动态生物化学时期(1950年以前)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色谱技术等物理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生物化学从单纯的组成分析深入到物质代谢途径及动态平衡、能量转化,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糖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蛋白质合成、核酸的遗传功能、酶、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等的代谢,都基本搞清。

3. 机能生物化学时期(1950年以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的生命化学。蛋白质化学和和核酸化学成为研究重点。

20世纪50年代,生物化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时期。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在认识论上的巨大飞跃。从广义上理解,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作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无疑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生物化学研究深入到生命的本质和奥秘:运动、神经、内分泌、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分子机理。

大事记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近代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从此,核酸成了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心。

1776—1778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heele)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甘 油 (glycerol) ,苹果酸 (malic acid ) ,柠檬酸(citric acid) ,尿 酸 (uric acid) 和酒石酸(tartaric acid )。

1937年,英籍德裔生物化学家克雷布斯(Krebs)发现三羧酸循环,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确定DNA双螺旋结构,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5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尔(Sanger)确定牛胰岛素结构,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年,桑格尔和吉尔伯特(Gilbet)设计出测定DNA序列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Bruce Merrifield(美国),奖励其建立和发展蛋白质化学合成方法。

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Rechard J.Roberts(美)等,表彰其发现断裂基因。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Karg B. Mallis(美)以表彰其发明PCR方法 和Michaet Smith(加拿大)以表彰其建立DNA合成作用与定点诱变研究。

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Alfred G.Gilman(美国),以表彰其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Petr c. Doherty(美)等,以表彰其发现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和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

1997年

博耶(PaulD.Boyer),美国生物化学家,1918年7月31日生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由于在研究产生储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酶催化过程有开创性贡献而与沃克共获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时获得该奖项的还有发现输送离子的Na\\KATP酶的科学奖Jens c. skon(丹麦)。

1997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发给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Prusiner) 教授。这项殊荣是肯定布鲁希纳教授在研究引起人类脑神经退化而成痴呆的古兹菲德-雅各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病原体的贡献。发现了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Rolert F. Furchgott(美国),表彰其发现NO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

生物化学展望


如果说,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细胞水平证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那么20世纪中期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则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生命活动方面的高度一致性。

由于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如人口与健康、粮食与农业、环境、资源、能源等。这些问题仅靠物理、化学等学科是无法解决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命科学。由于生命活动十分复杂,在20世纪中叶以前生命科学发展较慢。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现代物理、化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的促进,生命科学有了新的发展。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即曼哈顿原子弹计划(1942~1945)、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1972)和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2003),也反映了生命科学后来居上。为此,由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和贡献,生命科学在21世纪将成为科学技术的主角。生命科学之所以成为本世纪领头学科,其核心是生物化学引人瞩目的发展,涉及医药学、农学、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治理、酶工程、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微生物采矿、医用生物材料和可降解塑料的制备、法医学等许多领域。

本世纪与生物化学有关的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 机体自身调控的分子机理;

4. 生化技术的创新与发明;

5. 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

6. 分子育种与分子农业(工厂化农业);

7. 生物净化;

8. 生物电子学;

9. 生化药物;

(10)生物能源的开发等。

相关书籍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书籍

书 名: 生物化学(上、下共两册)

作 者:王镜岩 朱圣庚徐长法 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页码:626 页

ISBN:7040110881

条形码:9787040110883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上、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是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也是“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书共40章,上册为第1~18章,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下册为第19-40章,包括代谢总论、生物氧化、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分解及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代谢、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跨膜运输、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等。每章都附有提要和习题,书后附有生物化学常用名词英汉对照、名词缩写、索引等,以便读者学习。《生物化学(下)》吸收了生物化学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仍按“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国内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使用和学生自学。

王桂云、柳明洙所编书籍

书 名: 生物化学

作 者:王桂云 柳明洙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ISBN: 9787509129630

开本:16开

定价: 38.00 元

简介

《生物化学(第3版)》除绪论外共19章。主要介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及酶的结构与功能;糖、脂类、蛋白质、核苷酸的代谢;生物氧化及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如复制、转录、翻译、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及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息传递;以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液生化、肝胆生化、钙磷代谢等内容。

为了深化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我们在编写本教材时,结合21世纪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和成人教育学生已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特点,确立了新的适合他们的教材课程体系。全书编写中,我们力求做到既重点突出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又涵盖较成熟的新进展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知识,使整个教学框架和细节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稳定性。

贾弘禔所编书籍

书 名: 生物化学

作 者:贾弘禔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开本:16

定价: 59.00 元

内容简介

与临床相结合是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也是增加学生对基础课程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本书通过46个实际案例对生物化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每个案例均包括可读性很强、易于理解的讨论,以及基础概念、重点术语解释和临床提示,文后还有简短的自测问题,既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又可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

目录

SECTIONI

ApplyingtheBasicSciencestoClinicalMedicine

ApproachtoLearningBiochemistry

ApproachtoDisease

ApproachtoReading

SECTIONII

ClinicalCases

Cases1-13GeneExpressionandProteinSynthesis

Cases14-19MetabolismandATP

Cases20-29CarbohydrateMetabolism

Cases30-34LipidMetabolism

Cases35-40ProteinMetabolism

Cases41-46BiochemicalEndocrinology

SECTIONIII

ListingofCases

ListingByCaseNumber

ListingByAlphabeticalOrder

覃益民所著书籍

书 名: 生物化学

作 者:覃益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122084804

开本:16开

定价: 30.00元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第2版)》内容简介: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现代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有一定程度交叉的学科,因此《生物化学(第2版)》既保持了从分子水平上介绍生物化学知识的特色,又拓展了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等方面介绍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内容。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高职高专教材编写要求,较重视实际应用问题。《生物化学(第2版)》主要涵盖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和辅酶、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及其代谢、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物质代谢的调控等内容。

《生物化学(第2版)》供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专业使用,也可作为食品类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生物化学特色

二、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与其学习目的

三、细胞组成成分与其生物学功能

四、学习生物化学的要点与难点

五、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制药技术的关系

思考题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蛋白质的定义与其生物学作用

二、蛋白质的组成

三、蛋白质的分类

第二节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通式

二、氨基酸的分类

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三、蛋白质变性、沉淀与凝固

四、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五、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六、蛋白质含量测定

第五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类药物

一、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二、氨基酸药物

三、蛋白质药物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三章 核酸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二、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三、核苷酸的衍生物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一、DNA的碱基组成

二、DNA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R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一、RNA分子的组成及种类

二、RNA的一级结构

三、RNA的二级结构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分子大小

二、核酸的溶解性和黏度

三、核酸的酸碱性质

四、核酸的紫外吸收

五、核酸的变性、复性和DNA杂交

第五节 核酸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

一、核酸的提取

二、核酸含量的测定

第六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三、PCR技术

四、DNA生物芯片

五、核酸序列分析与基因组文库构建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四章 酶

第一节 概述

一、酶的定义与其生物学功能

二、酶的发现简史

三、酶的存在与分布

四、酶的应用

第二节 酶的催化特性

一、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性

二、酶催化的高效性

三、酶高度的专一性

四、酶活力的调节

第三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习惯命名法

二、国际系统命名法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酶的编号

四、六大类酶的特征和举例

第四节 酶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一、酶的化学本质

二、酶的化学组成

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

四、酶的活性中心

五、调节酶

六、诱导酶与结构酶

七、同工酶

八、抗体酶

第五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结构专一性

二、立体异构专一性

三、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机理

四、中间产物学说

五、诱导契合学说

第六节 酶促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酶促反应速率的测定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七、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七节 酶活力测定

一、酶活力概述及其测定

二、酶活力测定举例

第八节 酶的制备与应用

一、酶的分离和纯化

二、酶的应用

三、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 维生素和辅酶

第一节 维生素概述

一、维生素的定义与其生物学功能

二、维生素的分类

三、维生素的命名

四、维生素药物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和羧化辅酶

二、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三、维生素B3(泛酸)和辅酶A

四、维生素PP和辅酶工、辅酶Ⅱ

五、维生素B6和脱羧酶、转氨酶的辅酶

六、生物素和羧化酶的辅酶

七、叶酸和叶酸辅酶

八、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12辅酶

九、维生素C和维生素C发酵

十*、复合维生素

第三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五、鱼肝油与深海鱼油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六章 糖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

一、分解代谢与产能

二、合成代谢与耗能

第二节 *自由能与高能化合物

一、自由能的产生和变化

二、高能化合物及其类型

第三节 多糖的降解

一、多糖的酶促降解

二、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第四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代谢

二、糖的有氧分解代谢

三、乙醛酸循环与回补反应

四*、磷酸戊糖循环(磷酸己糖支路)

五*、其他糖类代谢途径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氧化与能量供需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第二节 生物氧化中C02的生成

一、体内生成CO2的特点

……

第八章 脂类及其代谢

第九章 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

第十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调控

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哈工大出版图书

书名:生物化学

ISBN:750255066

作者: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定价:29

页数:0

出版日期:2004-5-1

版次:1

开本:26cm

包装:精装

简介:点石成金系列丛书第一次提出学习医学知识的新模式:“模块自导”模式,用高效而不是繁重,用趣味而不是沉闷,用活泼而不是乏味,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和应付考试。具体体现在它的十个“什么”和一个“绝招”。

本书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在内容上,根据现行大纲及最新版教材内容,以增强本课程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记忆为宗旨,充分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包括:图表、趣味、联想、对比、口诀、谐音等,将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及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生活化和趣味化,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形式上,采用国际流行的开本,版面活泼清新,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时的实际需要与视觉习惯;同时,在每一页上结合学习需要,安排有“放飞心情”、“词汇秘笈”等小板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达到愉悦心情、开阔视野、学习专业词汇之目的。

本书可作为各大、中专院校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记忆及应考的必备书,同时也可作为医学院校老师备课和教学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1.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

3.酶

4.辅酶

5.糖

6.脂和生物膜

7.核酸

8.代谢导论

9.酵解和柠檬酸循环

10.糖代谢中的其他途径

11.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12.光合作用

……

参考书目

索引

十一五规划教材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2版 (2008年1月1日)

平装: 16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7096270

条形码: 9787117096270

商品尺寸: 25.8 x 18 x 0.8 cm

商品重量: 281 g

品牌: 人民卫生出版社

ASIN: B0015SBGWM

内容简介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算化学、酶、维生素、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代谢、蛋白质分解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物质代谢的调节、肝的生物化学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内容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四、如何学好生物化学

第二章 蛋白质与核算化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第二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分类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蛋白质的分类

第四节 核酸的化学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

三、某些重要的核苷酸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酶的概述

一、酶的概念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一、酶的分子组成

二、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三、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四、同工酶

五、酶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酸碱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四节 酶的分类、命名及医学上的应用

一、酶的分类

二、酶的命名

三、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四章 维生素

第一节 概述

一、维生素的概念

二、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

三、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一节 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消化吸收

三、糖代谢概况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酵解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径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合成

二、糖原分解

第四节 糖异生作用

一、糖异生反应途径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第五节 血糖及其调节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三、高血糖和低血糖

四、糖耐量与糖耐量曲线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的组成

二、呼吸链中氢和电子的传递

第二节 ATP的生成与能量的利用和转移

一、高能化合物

二、ATP生成的方式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四、ATP的利用和能量的转移

第三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生成

一、单纯脱羧

二、氧化脱羧

第七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一、脂类的分布与含量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三脂酰甘油的中问代谢

一、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二、三脂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第三节 类脂的代谢

一、磷脂的代谢

二、胆固醇的代谢

第四节 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一、血脂的组成与含量

二、血浆脂蛋白

三、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

第八章 蛋白质分解代谢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代谢概况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三、氨的代谢

四、α-酮酸代谢

第三节 个别氨基酸代谢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二、一碳单位的代谢

三、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四、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第四节 氨基酸、糖和脂肪在代谢上的联系

一、糖与脂肪代谢的相互联系

二、糖与氨基酸代谢的相互联系

三、脂肪与氨基酸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九章 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第一节 核酸的代谢

一、核酸的分解代谢

二、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三、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四、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第三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二、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十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

二、激素水平的调节

三、整体水平的调节

第十一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一、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节 胆汁酸代谢

一、胆汁

二、胆汁酸代谢与功能

第三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及意义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第四节 胆色素代谢

一、胆红素代谢过程

二、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第五节 常用肝功能试验及临床意义

第十二章 水与无机盐代谢

第一节 体液

一、体液的分布与组成

二、体液的交换

第二节 水平衡

一、水的生理功能

二、水的摄入和排出

第三节 无机盐的代谢

一、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二、钠和氯的代谢

三、钾的代谢

第四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第五节 钙、磷的代谢

一、钙、磷的含量、分布和生理功能

二、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三、血钙与血磷

四、钙、磷代谢的调节

第六节 微量元素的代谢

一、铁

二、碘

三、铜

四、锌

五、硒

第十三章 酸碱平衡

第一节 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的缓冲功能

二、肺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三、肾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常

一、酸碱平衡失常的基本类型

二、判断酸碱平衡的生物化学指标

实践指导

实践一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实践二 酶的特异性

实践三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实践四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抑制

实践五 肝中酮体生成

实践六 转氨基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轮廓


生物化学轮廓(outline of biochemistry)提供生物化学纵览和课题导引。 生物化学—研究活有机体的话学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活物质。生物化学主导所有有生命的有机体和活的过程。生物学处理所有有机体(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植物等)活细胞内及细胞间发生的化学成份和化学反应。艾梅斯氏试验是一种用来决定是否某种物质会影响DNA结构的试验。在这种试验中,把沙门氏菌放到有问题的话学物品(例如:食品添加剂)中,测量细菌生长情况。由于这些细菌引起突变的许多物体,也可以在动动物和人类引起癌症。实际上,现在用这种试验去筛查可能引起人类癌症的化学物质

相关分词: 生物化学 生物 物化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