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署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升平署


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以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



简介


升平署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

历史回顾


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升平署旧址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乾隆十六年(1751),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命名为外学,令住景山,仍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1000以上,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计二、三十种。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嗣后又兼管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演戏或充作教习的事务,直到宣统三年 (1911),历时162年。

升平署旧址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升平署旧址包括今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升平署戏楼院是保存较好的一组建筑物,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这座戏楼院是一组四合院,内有北向戏楼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轩,适合观赏演出。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升平署”的腰牌


清代“升平署”原称“南署”,是清代宫廷管理演戏事务的专设机构,旧址在今南长街南口路西,曾为北京市男六中。署内演员由太监充任的称为“内学”;“外学”则是指民间戏班的职业演员,这些“外学”称为“内廷供奉”。宫中演戏由“升平署”通知精忠庙首转知“外学”演员进宫承差。

精忠庙是戏曲(京剧)艺人的群众性行业组织,精忠庙的首领称为“庙首”,由京剧界有威望的人充任,程长庚曾为庙首。“外学”演员进宫当差,出入宫廷均以腰牌为通行证。

“内廷供奉”多为民间艺人之杰出者,如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人。他们很受皇家的重视。

升平署腰牌是木质的,两面皆有火印,正面文字为“腰牌”(横排)、“内务府颁发”(竖排),最下边所印满文文字难以辨认;背面有竖排文字两列,右列为“升平署”,左列是“光绪二十五年制造”,上书艺人姓名。 当年之“内廷供奉”们墓木久拱;昔日之腰牌也随世事变幻而消失,流传至今已成文物了。

艺人


咸丰六年(1856)二月十七日,升平署首次从民间选人艺人仅为随手(场面、梳头等)进宫承差。计有陈瑞、潘来喜、陈益廷、钱明德、赵坤祥、方国祥、潘荣、陈得升、钱恩福、朱桂林、殷钟林、钱恩寿等12名。另有翻“跟头”人员刘九庆、赵永全、沈三永、张永祥、佟二格、关永寿、张永兴、杨二格等8名。至咸丰十年(1860)三月二十一日方选人上场人(演员),其中原南府(道光七年改名升平署)艺人有小生陈金雀,旦角有张云亭、严福喜与曹玉秀,武旦孙小云,净角吴观喜、方瑞祥与方镇泉(瑞祥之子),丑角沈长儿与陈四保(永年之弟),副行王瑞芳等共20名,其中有的后来充任教习。同治二年 (1863)内廷将外籍学生全部裁退;后升平署曾停止数年。至光绪九年(1883)重又活动,并改变原用人方式,凡选人的民间著名演员,大部被任为内廷“教习”,并发给银米,随时被传人宫内演出,习称“内廷供奉”。是年四月初三选人的第一批人宫者计有:陈寿峰、刘长喜、李顺亭、张长保、杨隆寿、殷荣海、王阿巧、鲍福山、严福喜、纪长寿、彩福禄、许福英、张云亭、袁大奎、方镇泉、李水泉、姚阿奔;许福雄、朱廷贵等19名。

陈寿峰,字严年,工文武老生。为昆曲名家陈金爵(即金雀)之长子,笛师陈嘉梁之父,名净陈富瑞、小生陈盛泰之祖父。

刘长喜,工老生。为弋腔演员。

李顺亭(1846一i919年),即“大李五”,北京人。为名丑李四广、小生李玉泰之五伯父。工老生。与谭鑫培合演《定军山》、《珠帘寨〉与何桂山合演《风云会》;与黄润甫合演《下河东》;与朱四十合演《夺太仓》等,可称功力悉敌珠联璧合。1919年应朱幼芬邀请,同陈德霖、余叔岩等赴汉口演出;谁料还未演出,突病殁于下榻之所。享年73岁。

张长保(1862一1921年),即张淇林,工武生,《快活林》、《十字坡〉等为其杰作。尤其《安天会》无人能比,杨小楼此戏即为其所授。俞菊笙之《金钱豹〉谭鑫培之《盗魂铃》等,得其为辅生辉添彩。前房妻室为陈德霖四妹,续室祁氏。妹夫为名武净钱金福。杨隆寿(1844-1900年),,名全,字显庭。艺名双全,工武生,寓所名“荣春堂”。原籍安徽。父杨福元,昆曲小生。有弟名双贵,工丑角。光绪八年(1882年),联合姚增禄、沈景丞、范福泰、沈易成、唐玉喜、裕云鹏、沈铭、王求安、万春茂等九人,于宣武区李铁拐斜街创办“小荣椿”科班。杨小楼、叶春善等即出自此科班。杨氏有四女二子,其女分适梅竹芬、黄小生、朱玉龙、徐兰沅;长子长林,次子长喜,均工武生。长喜子盛春、孙少春亦工武生,女婿王幼卿。

殷荣海,工老生。仅人宫三个多月即卒。

王阿巧,即王子香,工小生。

鲍福山(1854—1910年),号兰笙,绰号“鲍黑子”。原籍苏州。父鲍秋文,工昆旦。鲍福山幼人嵩祝成习小生,后为四喜班著名武小生。所演《群英会》、《黄鹤楼》、《辕门射戟》、《镇潭州》、《磐河战》、《八大锤》、《雅观楼》、《飞虎山》等为其杰作。

严福喜,工旦角。进宫承差当年即病故。

纪长寿(1838—1911年),又名德泰,字云青,号英鹏,时人称之“纪大”。满族,幼人豫王府班习弋腔正旦,晚清高腔衰败,正生刘长喜、正旦惠仲秀先后去世,无法演出,遂改场面。时有“纪大、惠二”之称。

彩福禄,工武旦。光绪十八年(1892年)病故。

许福英,工武旦。绰号“许磨儿”,北京人。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病故。

张云亭(1820—1889年),工老旦。原籍苏州,进宫承差不久即告退。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病故。

袁大奎,工花脸。绰号“袁大秃子”,殁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

方镇泉,工花脸,兼文场面。绰号“方狮子”。原籍江苏丹徒县。父方阿常、为昆老生、老旦兼花脸;子小生方春仙。孙方连元、方富元、方德元、方贵元。孙女婿雷喜福、高连甲。方镇泉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李永泉,工花脸。绰号“李溜子”,北京人。唱做俱佳。代表作《下河东》之欧阳方,刻画其奸诈人木三分。一次剧未演完,慈禧当即传旨于台上杖责四十,一时有“李溜子代欧阳方受过”之戏谑。

姚阿奔,即姚瑞芝,工丑角。

许福雄,工丑行。殁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朱廷贵,管提纲兼武行。

同时选人随手有场面张七、梳头长顺、彩匣永福等3名。

升平署旧址概述


北京升平署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 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以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 升平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升平署旧址包括今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升平署戏楼院是保存较好的一组建筑物,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这座戏楼院是一组四合院,内有北向戏楼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轩,适合观赏演出。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相关分词: 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