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女性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失踪女性




概念释义


“失踪女性”(missing women)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被用来指代那些因人为干预因素没能来到这个世界或者因性别偏好较早死亡的女性人口。

具体介绍


在正常出生性别比和分性别存活率条件下,正常的性别比[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性(女性)的比率]大致应该在102~107(以女孩为100)左右。但由于不少地方存在的男孩偏好,导致性别的天平出现严重失衡。

根据阿马蒂亚森的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多名女性因为人为性别选择而失踪,其中中国和印度是重灾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编的《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7)》,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升高,从1982年的108.5增加到2005年的118.6(如表所示)。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人口学家Nicholas Eberstadt的研究指出,目前中国0~4岁的人口性别比为123,在某些省份,如江西、广东、海南、安徽等,这一年龄组的男孩甚至比女孩要多30%。

中国成为女性失踪的“重灾区”一点儿都不奇怪。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中长期存在男孩偏好并由此导致了对女孩各种形式的歧视。在生育控制技术尚不普及的古代和近代,对女孩的歧视难以在孕妇生产之前发生,于是多以溺婴等方式表现在生产之后。

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著作《江村经济》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村人口限制的现象。“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以至于全村0~5岁年龄组的性别比达到100个女孩比135个男孩的极端失衡状态。

根据李树茁等人的研究,失踪女性现象贯穿于中国整个20世纪。其论文《20世纪中国失踪女性数量的估计》指出,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女性失踪的比例一直比较高,最高的1940年前后达到14%左右。1960年至1970年比例较低,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女性失踪的比例开始稳步升高,一直达到2000年的7%左右。

根据人口学家的分析,女性失踪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背景,而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仅从生理上来说,女孩的存活率原本要高于男孩。

至于不同年代女性失踪的具体原因,李树茁等人分析,1950年之前,战乱、饥荒等导致的女孩高死亡率是主因。而自1980年之后,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政策规定的生育数量与群众的生育意愿有很大差距。当数量和性别不可兼得时,产前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使得中国父母获得理想子女规模和性别构成的途径从传统的溺弃女婴转变为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由此导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

根据李树茁等人推算,1980~2000年间出生队列的失踪女性数量在920万人,比例为4.19%。

相关分词: 失踪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