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十日谈


1 乔万尼薄伽丘代表作

"The Decameron"(1350) by Giovanni Boccaccio (1313 – 1375) 翻译:“十日谈”(1350年)由乔万尼薄伽丘创作(1313至1375年)。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但比起先驱者但丁,薄伽丘的思想更进了一步,十日谈的批判也更加尖锐。



^不朽文学《十日谈》


^《十日谈》

薄伽丘引最优秀的作品是《十日谈》。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本书所指的瘟疫是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这个名词就来源于此)。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这部小说为什么称为《十日谈》呢?原来,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长大的,他从小向往民主自由,对教会的黑暗统治表示不满,长大后,多次参加政治活动,反对封建专制。《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十日谈》写完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一次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图书信息


书名:十日谈

著者:[意]卜伽丘

编译者:方平 王科一 译

丛书名: 新版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7532731634I.1852

版次:01版01次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1元

^作者简介

Giovanni Boccàccio

姓名:薄伽丘

国籍:意大利

年代:1313-1375

职位:人文主义作家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概述


^楔子

这部故事集有个楔子,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肆虐,三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诺维拉教堂邂逅,一起到乡村一所别墅避难,住了两个星期,他们除了玩赏风景,欢宴歌舞外,便是开故事会,在其中10天的时间里,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由轮流执政的“女王”或“国王”规定故事主题,由一人吟歌作为故事会的尾声。10天里他们总共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

^故事来源

《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源广泛,薄伽丘广撷博采,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如《七哲人书》、《一千零一夜》等)中汲取素材。但薄伽丘把这些故事的情节移植于意大利,以人文主义思想加以改造和再创作。

^思想内容

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展现了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

①抨击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的恶迹劣性,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基督教充满罪恶、黑暗”,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②抨击僧侣的虚伪和奸诈。僧侣责备教徒心中淫念,只是想把教徒吓跑,好让自己乘虚而入,勾引妇女。

③批判不仅局限表面,而是深究,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道出宗教的虚伪性和反人性。

④对性不压抑,描写了许多爱情故事,提倡现世幸福。爱情可以涤荡心灵,激发才智。

⑤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

⑥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人应当接受良好教育,多才多艺。

艺术特征

①采用故事会的形式,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大瘟疫是一个引子,点明社会现状,为作品提供时代底色,100个故事在命题下展开,故事中的人物也常讲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鲜明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复杂有序。

②语言特色。它意古典名著为典范,吸收了民间口语特点,语言精练、流畅,有俏皮、生动,描写时间人物微妙尽致又灵动多姿。

③对时代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

④《十日谈》中的喜剧精神。以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对教士的丑行进行嘲讽,具有狂欢化的喜剧特色。

文学意义但薄伽丘不止于对僧侣们的恶行劣迹加以嘲讽,而是着力抨击他们的虚伪和奸诈。他在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里生动地揭示出,那些僧侣们责备教徒心中的淫念,无非是为了把他们吓跑,好让这班身着黑袍的色中饿狼乘虚而入,专门勾引良家妇女。神甫们谴责高利贷者,说重利盘剥者死后将被打入地狱,永劫不复,只不过是为了要别人赶紧支出不义之财,好去填满他们的钱袋。

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

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薄伽丘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可贵的。因此,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

作者在一则故事中描写青年西蒙“头脑呆笨”,“像个白痴似的”,但在爱情的感召下,竟脱胎换骨成了像模像样的人,“聪颖”,“才艺出众”。这则故事和其他故事中的许多曲折感人的例子表明,爱情能够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具有荡涤人的心灵的伟大力量,爱情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

薄伽丘笔下的主人公在争取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无不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诸如封建等级观念、金钱、权势和其他始料未及的灾祸,但爱情终能战胜这一切,或者至少在道义上取得胜利。这就是爱情的伟大所在。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比薄伽丘更彻底、更热烈地讴歌过人世间生活的幸福;他讴歌爱情的高贵,讥讽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婚姻。

^故事主题


第一天无主题。

第二天 初饱经忧患、后来又逢凶化吉、喜出望外的故事。

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是物归原主。

第四天结局不幸的恋爱故事。

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第六天一个富于机智的故事:或者针锋相对,驳倒了别人的非难,或者急中生智,逃避了当前的危险和耻辱。

第七天妻子为了偷情,或是为了救急,对丈夫使用种种诡计,有的被丈夫发觉了,有的把丈夫瞒过了。

第八天男人作弄女人,或女人作弄男人或男人之间相互作弄。

第九天无主题。

第十天恋爱,或是其他方面所表现的可歌可泣、慷慨豪爽的行为。

^评价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谈》里也得到体现。在薄伽丘看来,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理想。

《十日谈》的行文以朴素的口语为特色,叙述简洁明快、生动紧凑,没有繁文虚饰,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独特形式,对欧洲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品价值

《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出色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叙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没有命题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作品语言

《十日谈》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炼、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

^作品影响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薄伽丘最后的一部作品是传奇《大鸦》(1356?)。作者借用中世纪文学的梦幻形式,诅咒爱情是肉欲的故纵,贬斥女人是万恶之源。这显然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倒退。在教会和旧势力长期的威胁和围攻下,薄伽丘甚至想把《十日谈》和其他作品付之一炬。这是新旧矛盾使他动摇的表现。

^后世传颂

《十日谈》问世后,很快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深受欢迎。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之作。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也都曾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2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执导影片

《十日谈》The Decameron (1971年)

在社会越来越庸常的70年代初,帕索里尼需要一部充满挑战意味的影片,令所有人的头脑为之一震。一向关注经典文本的帕索里尼选中了本国文艺复兴时期挑战封建道德礼法和宗教特权的名著:《十日谈》。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恶作剧事件,帕索里尼针对意大利早些时候泛滥的中产阶级电影类型和近年来的政治教条电影,在影片的拍摄方式、表现手段和主体理念等方面加以颠覆,制作出这部极富挑战意味的“通俗影片”。影所展现的故事,全都质朴地几近恶俗。除了几个讽刺教权的小故事以外,更多的是一些类似街传巷议的谣言故事,这样以宏大的气势规模来拍摄这样“不规范”的影片,也是帕索里尼挑战中产阶级电影观念的一种方式。

对宗教电影极度狂热的帕索里尼,从薄伽丘名著《十日谈》中,精选了9个故事拍摄成电影:在修道院做工的青年,在修女的引诱下与其发生性关系;用鬼话哄骗神父的小混混,死后却被尊为“圣徒”;贫穷农夫和其妻子为赚钱恳求神父把自己的妻子变成马,骗人的神父却对其妻极尽猥亵。导演再次对神职人员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导致宗教人士大为光火,强烈呼吁把他再度扔进监狱。

相关分词: 十日谈 十日 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