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十堰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概况

十堰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十堰联社)2000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履行对各县联社的管理、指导、调剂等职能,机构遍布城乡,是由社员社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社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市委、政府和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支农、抓降、增效三大主题,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促进了改革、经营、管理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确保了增存、增贷、增收三大工作目标的实现。截止2002年12月底,全辖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412621万元,比上年净增966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66458万元,比上年净增64615万元,其中支农贷款146630万元,同比多投放35788万元。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经营网点遍布城乡,是联系城乡居民的最佳金融纽带。十堰联社所辖的机构网点496个,其中:市级联社1个、县级联社9个,信用社122个,分社341个,储蓄所23个,有2284名(不含信用站)在岗人员为城乡居民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逐步规范。十堰联社按照《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运营机制。坚持“民主办社、灵活经营、高效廉洁、文明服务”的经营方针,实行民主管理,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建立了“三会”制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制定“三会”工作方案,并在工作中认真监督实施,联社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方案、任务指标及重大事项都经“三会”讨论通过后实施,真正发挥出“三会”的职能作用,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和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为充分发挥联社的行政领导作用,十堰联社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并修订了《大额贷款管理办法》、《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了《十堰市农村信用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操作实施细则(暂行)》,《全市农村信用社综合门柜业务系统前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的相继出台,为指导和规范各会员社的经营行为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

主动转变观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一是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与全体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全面实行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的“四定”措施,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活力;改革分配制度,打破了行员等级工资制度,实行了以效益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度;二是实施“信用工程”、“阳光工程”和“联保工程”等便民措施,建立支农联系点;三是实行不良贷款分帐管理,以改善资产质量,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经营效益,并实施“一把手工程”;四是推行全员贷款营销,形成人人参与经营、个个关心效益的新格局。

积极开展小额信贷,竭力支持“三农”。2002年,全辖农村信用社把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信用社在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精力,投入到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工作之中。截止12月底,全市共评出13个“信用乡(镇)”、344个“信用村”、37.8万户信用户、发放贷款证26.2万户,贷款证发放面达46%,授信金额12.3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小额农贷5.6亿元,比上年净增3.5亿元。信用工程的创建和小额农贷的发放,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了农民春耕、“三夏”和秋播等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突出本地特色,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全辖农村信用社积极配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县一品、重点支持”的策略,新增农业贷款3.8亿元,加大了对农村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了丹江口市的新港高科技农业和水产品开发;竹溪的魔芋、茶叶产业;竹山的药材和小杂粮种植;房县的香菇、木耳和药材;林区的旅游产业和小水电开发;郧西的黄姜产业;武当山的旅游产业;郧县柳陂的旅游观光农业、规模经济农业等。

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我们在业务经营中,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机制灵活的优势,组织各级信用社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活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市城区联社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信贷服务措施,率先在全省创办了金融超市,重点营销民营经济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累放资金达2.5亿元,为2500多户居民提供了信贷服务。财源信用社把票据业务作为信贷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为汽车经销商服务,大力开展银行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仅今年办理此类业务1万多笔,金额9806万元,实现了中间业务收入 1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