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插云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八。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两山之巅既南高峰和北高峰。

中文名:双峰插云

地理位置:西湖十景之八

诗词:王洧《两峰插云》等



流云霞鹤气万千


南高峰与北高峰,地势高耸俯瞰西湖,流云霞鹤,气象万千,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若仙境一般。 南高峰、北高峰,是古时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时的佛教名山,山顶都建有佛寺、佛塔。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时隐时显,自西湖舟中远观,景观独标一格。南宋时,两峰插云成名并跻身西湖十景之列。

双峰突兀云水间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诗人王洧有《两峰插云》诗云:

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

南宋时主张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李流芳,却提出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指云中峰峦,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

陈璨《双峰插云》诗云:

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以不相连。

晚来新雨未雨之时,四山云锁二尖。

后来钟毓龙在《说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桥畔。”

清代以来,两峰佛塔或圮毁、或雷击,仅余塔基,终致堙废,“插云”景观名存实亡。但清康熙帝品题名胜时,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以足西湖十景全数,并在今灵隐路洪春桥堍竖碑建亭,故景目尚存,景观内涵则迁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观,而以赏秋山红叶、揽霜天清肃为尤佳。

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湖中之景变成了陆上之景。双峰插云虽然从古至今观查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高峰都是西湖山水中极富登临的胜景的却至今未变。双峰插云”碑亭在杭州灵隐路洪春桥畔。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康熙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

实际上,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完工后,人们在拓宽的金沙涧水边观景亭上,可以重新欣赏到“双峰插云”景观。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

陆地上的观赏点位于灵隐路上的洪春桥堍,乘7、27、807、游1、游2、游3路到洪春桥下车向前步行50米即可。

凤凰岭上遥相看


白居易当年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

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

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

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

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

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一、北高峰:

《西湖梦寻》里张岱说道: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上有华光庙,以祀五圣。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峰顶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武肃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此地群山屏绕,湖水镜涵,由上视下,歌舫渔舟,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规其影。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张公亮有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诗中有画。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山麓有无着禅师塔。师名文喜,唐肃宗时人也,瘗骨于此。韩侂胄取为葬地,启其塔,有陶龛焉。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爪盘屈绕身,舍利数百粒,三日不坏,竟荼毗之。”。

苏轼《游灵隐高峰塔》诗云:

言游高峰塔,蓐食始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又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馨音,飞鸟皆下翔。入门空无有,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问年笑不答,但指穴梨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康与之的《长相思南高峰》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雾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二、南高峰

南高峰在南北诸山之界,羊肠佶屈,松篁葱蒨,非芒鞋布袜,努策支筇,不可陟也。塔居峰顶,晋天福间建,崇宁、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旧七级,今存三级。塔中四望,则东瞰平芜,烟销日出,尽湖中之景。南俯大江,波涛洄洑,舟楫隐见杳霭间。西接岩窦,怪石翔舞,洞穴邃密。其侧有瑞应像,巧若鬼工。北瞩陵阜,陂陀曼延,箭枥丛出,麰麦连云。山椒巨石屹如峨冠者,名先照坛,相传道者镇魔处。峰顶有钵盂潭、颖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潭侧有白龙洞。

道隐《南高峰》诗:

南北高峰两郁葱,朝朝滃浡海烟封。

极颠螺髻飞云栈,半岭峨冠怪石供。

三级浮屠巢老鹘,一泓清水豢痴龙。

倘思济胜烦携具,布袜芒鞋策短筇。

<西湖志>中也记载:

“南高峰高一千六百丈,上有塔,晋天福中建,今下级尚存,塔下有小龙井;北高峰石蹬数万级,曲折三十六弯,唐天宝中建浮屠七层于顶”。这首词,着重写以写西湖的南北两高峰为主的湖光山色。俗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著名一景,便是“双峰对峙”。宋初的潘阆在《忆余杭》词中有“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之句。形成了层峰簇岚,挺拔突起,咫尺天汉,星辰可摘的奇观,成了人们最喜欢的伫足之地。借南北高峰、东西两涧的湖光山色,又直抒情怀,把男女主人公情深意浓的爱恋刻划得真挚感人,有词意,有韵味,而且感情真挚。

桃花流水泻人间


1.南高峰

邻近西湖,在双峰村附近,登临其巅可俯瞰西湖全湖胜迹,遥看杭城新貌大观, 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天地悠悠,浮想联翩,不是画图,胜似画图。

2.北高峰

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南北高峰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双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雨后初晴,云铺山腰,絮掩峰顶,茫茫一片,翠黛的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峰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双峰插云》

--扬眉

许是,

烟雨江南的云水,

能润泽我干枯的心田;

许是,梦里水乡的清音,

能启迪我停滞的情思;

许是,

诗画西湖的色彩,

能充盈我单调的视觉,

我来到了八百里钱王的故郡,

十万户炊烟人家的西子湖畔。

沿锦带似的南山路前行,

望拂堤的垂柳轻扫湖面,

听婉转的燕莺呢喃絮语,

信步走上万松岭的山路。攀登在崎岖的山路,

听松风阵阵在耳畔做响,

心潮更觉澎湃;

跳跃清幽的溪谷,

看洁白的江鸥翩飞堤上,

怀里渐添苍凉。

登上凤凰山的山亭,

向西湖的湖区望去,

南北高峰犹如蓝田的玉雕,

缭绕在一片云烟雾海中,

斑驳地长满了青苔黄藓,

散发着幽悠的香韵,

耸立在蜿蜒的钱塘江旁。

双峰对峙又似绿檀的笔架,

耸立在清眉秀目的湖面,

堤上蒸腾着粉杏红桃,涂抹清淡的水粉画彩,

伫立于凄迷的三台云水边。

狮子山、棋盘山、鸡笼山山山相连,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竺竺绵延,

天马峰、丹桂峰、飞来峰峰峰贯通。

山峰竺构成巨大的品字型,

钱塘湾恰似青花瓷的砚滴,

汲取普陀山观音寺的圣水,

从草木幽深的西塘郾滴出。

椭圆的茅家埠似松花石砚,

清雅俊朗的身姿熠熠生辉,柔波细浪研磨着一池墨绿,

从隐秀涵注入西里的鉴塘。

白堤似紫竹的笔管,

孤山似茂密的狼毫,

舔噬一湖幽香的墨汁,

描绘出着黄龙吐翠的秀色。

雷峰塔似田黄的印章,

隐约呈现萝卜丝的纹理,

剔透着诱人的玉胨光泽,

矗立在夕照山霞光印泥上。

苏堤横亘,

一柳三桃桃红柳绿,

拱桥秀朗,一坝六空空透笔直,

有如翡翠雕刻成的长笛,

在草长莺飞的湖畔搁置。

三潭抱月,

一水四田田阔人稀,

平台曲折,

一路八折折曲通幽,

有如灵壁石浑成的竖琴,

在碧波荡漾的水面冲刷。

西子娇羞的身姿,

依偎在南北峰的怀抱间。

左臂是绵延的宝石山,

右肘是弯曲的南屏岭。

裸露的岩峰

是男儿苍俊的额头,峥嵘的绝壁

是汉子冷俊的面容,

凝视幽绿如云的青丝,

贴靠粉红似嫣的香腮,

吟唱着悠扬的吴侬软语。

崎岖的石蹬

是男儿突起的肋骨,

嶙峋的怪石

是汉子瘦削的手掌,

抚摸挺秀如笋的肩胛,

托举葱管凝白的玉指,

描绘着秀美的江南图卷。

相关分词: 双峰 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