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村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双峰村


双峰村为一乡村名称,在我国河北省平泉县道虎沟乡、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黑龙江省宾县宁远镇均有同名乡村,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村存在差别。



1、河北省平泉县道虎沟乡双峰村


简介

走进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果园,一个个“躲进”口袋的小苹果向人们昭示着不久的收获,刚刚结束果实套袋工作的村民们仿佛已看到将来的财富,欢喜之情挂满面容。这是笔者近日在平泉道虎沟乡双峰村果园内看到的一幕。

发展

双峰村有苹果树1300亩,品种达10余种,果品年生产量100万公斤左右,苹果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提高果品质量,不断做精做优产业,几年来,该村通过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取经、上网采集先进果品生产管理技术,丰富了群众的生产经验,拓宽了眼界,改变了落后守旧的生产模式,全村80%以上的果品都实行了无公害套袋管理,原来每斤六、七毛钱的苹果能卖到一块七、八,大大提升了果品的价值。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引得周边乡镇纷纷来参观学习,农民高兴之余更加注重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和应用。2006年开始尝试对苹果贴吉祥字符,再进行小包装、精包装,平均每个贴字苹果卖2元钱的高价还供不应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玉臣说:“我们双峰的苹果在好多大城市的超市里都能找得到。”

为了发展壮大产业,该村不断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打深井,建蓄水池,埋设地下管道,实现了果园水利配套,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成立了双峰果品经济合作社,对产业实行一条龙服务;还为苹果注册“御泉庄园”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该村现已是省级果品示范基地。

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双峰村


地理位置

双峰村位于西湖之西西湖街道,地处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南北高峰之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连接杨公堤、花港观鱼、于谦祠等湖西著名景点,四周有各大宾馆、疗养院、中国茶叶博物馆等,是名副其实的景中村。双峰村盛产世界闻名的西湖龙井茶,全村土地总面积为97 .74 公顷,现有农户 420户,常住农业人口 797 人,党员 45 人,是杭州城郊最富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区之一。

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

村两委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八荣八耻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街道 “景区美、百姓富、社会稳”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社会事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把重点从抓硬件建设转向提升软件管理水平上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领全体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双峰村以全市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大大改善,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三个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村民的肯定。

近年来,双峰村先后被评为省市两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市两级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卫生村、省先进妇女组织、省巾帼示范村农村妇代会创优示范村、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杭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

3、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双峰村


概况

双峰村位于温岭市泽国镇联树管理区,地处于泽太一级公路与城北街道交界处的两侧,现有常住人口832户,2573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耕地面积1242亩,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871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是泽国镇第一大村。

领导班子

书记:王德祥 ;村民主任、副书记:王丛青;副书记:吴正兵;支委:王国青。

村规民约

一、门前屋后实行“三包”,不乱倒垃圾,做到垃圾袋装化。

二、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从楼上往外抛弃任何杂物。

三、不放养禽兽,不乱丢动物尸体,不乱涂、乱画、乱贴、乱挂。

四、不在公共场所堆放杂物,保持道路畅通。

五、户户改厕,彻底消灭粪坑。

六、保持室内通风、整洁、牙刷、毛巾专用,防止疾病传染,引用卫生水。

七、坚持“谁出租、谁监管”的原则,做好出租房内的卫生。

经济作物

水稻是双峰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双峰村的水稻主要有杂交稻、粳米、糯米等品种,稻谷颗粒饱满,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无公害的种植方式,使用生态原肥,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确保水稻的品质。

双峰村是泽国镇农业龙头企业“温联牌”果蔗的主产区,果蔗种植走特色农产品之路,依托产业化生产、集中种植的模式,统一管理,结合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同时解决农民卖蔗难等问题,使农民增产增收。我村生产的红皮果蔗,汁多味甜,口感松脆,是休闲时的佳品。

4、黑龙江省宾县宁远镇双峰村


简介

宾县宁远镇双峰村是宾县2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该村有13个自然屯,816户、2863口人,耕地11800亩。200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4516元。

自2006年双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宾县扶贫办本着理思路、找门路,强基础、建设施,调结构、促增收的扶贫思路,经过几年的帮扶使双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理思路绘蓝图

地处山区的双峰村,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山上沟壑纵横,田间乱石遍地,土地瘠薄,过去有民谣称:“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实在没钱铤而走险种大烟”。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800多户农民住房砖瓦化率不到20%,毛草房居多,冬不遮风,夏不挡雨,农民饮用的全是地表水,大骨节等地方病严重。由于地处第三积温带,只能靠种早熟低产作物维持生计。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双峰村础设施极为落后,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路,一条河流把全村隔为两半,农副产品无法外运,学生上学趟水过河,有急事只能望河兴叹。中央三台曾以“农副产品卖出难、一河隔断致富路”为题报道了该村贫困落后的现状。

自宾县扶贫办实施整村推进以来,面对双峰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双峰群众满怀希望的目光,县扶贫办与村“两委”人员,走家串户,座谈走访,调查了解农民现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脱贫工作思路,制定了详实的脱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脱贫与立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帮助群众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村民致富的内在活力。同时,在调查研究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借外力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三年内实现河上有桥梁、道路白色化、致富有项目、产业成规模,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办实事,情暖百姓心

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制约经济发展的道桥问题。2006年,宾县扶贫办协调市纪检委投入资金87万元修筑了大小山东沟39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2007年又协调市纪检委投入资金120万元修筑了通往原东风村52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彻底改变了这里无固定桥梁的历史,解决了10个自然屯、563户、1573口人的出行难、上学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同时,县扶贫办三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多万元,修通村路一条4.9公里,修同屯路6条4.9公里,硬化中心屯内道路1.8公里,改变了该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目前,该村已有6个自然屯实现了水泥公路屯屯通,道路建设已走在了全县前列。

实施“甘泉工程”。双峰村以前大多数自然屯都是使用地表水,水质差,地方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吃水难问题一直是摆在双峰村3000多群众面前的急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了解决这里人畜饮水难问题,县扶贫办三年在双峰村打了4眼深水井,使全村70%以上人口吃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实现“服务工程”。双峰村过去办公无场所、看病难、适龄儿童就学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2007年,县扶贫办协调市纪委帮扶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室,设有全市村级标准卫生所、功能齐全的幼儿园、设施齐备的休闲健身广场、藏书近万册的农家书屋,解决了百姓看病难、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通过农家书屋和健身广场的建设,丰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彻底扭转了人们一年四季“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农忙、三个干闲”的陋习,树立起了农村文明新风尚。

调整结构,铺就小康路

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县扶贫办根据双峰村多山、多水、土地瘠薄的现状,确定了“打绿牌兴畜牧、上林果输劳务”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协调哈市工商行贷款500万元,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全村发展粘玉米1000亩,并与厂家签订了收购合同,填补了该村无定单农业的空白,由于粘玉米生长期短,适宜山区、积温低的地区种植,通过发展粘玉米产业,把该村的不利自然条件变为了有利条件,种植粘玉米亩纯收入可达到1000元,比大田作物增收500元左右。利用该村水草丰盛的优势,动员鼓励农户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基础母牛存栏1300头,有两个自然屯发展成为了养牛专业屯,实现人均3头牛。大水碱屯的张士民通过三年的养牛,不但还上了5000元的外债,还盖起了96平方米的砖瓦房,2008年又为儿子娶上了媳妇。借助退耕还林的有力契机,鼓励农民退耕、退荒还林,发展林果产业。目前,全村林果面积发展到1320亩。并在该村成立了苗木协会,有43户农民加入了该协会,通过协会经纪人王树申的带动,每户每年苗木收益达1.5万元。农民李庆举承包荒山造林达120亩,通过发展林果业,全村有123户农民年收益可达万元以上。通过实施能人带动走一富二的途径,每年全村实现劳动力转移320人,每人每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至目前,双峰村已初步形成了林果业、畜牧业、劳务输出业、特色种植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来,县扶贫办累计协调和投入扶贫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双峰村的贫穷面貌,农民生活明显提高,住房砖瓦化率达50%以上,人均纯收入由3年前的1500元发展到现在的4516元,3年增长3016元。走进双峰村,就会看到白色水泥路面贯穿全村,多功能办公室、休闲广场上随处可见悠闲的村民,到处都有喜颜欢笑声。明显感到双峰村道路变畅了,致富路子变宽了,人心变顺了,人气变旺了。已经由过去的上访专业村变为现在的和谐稳定先进村。

5、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双峰村


溪潭镇双峰村地处溪北洋北门户,穆阳溪畔,省道小浦线边,是溪北洋内10个行政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因村内自五十年代以来,出来十一名博士,故有博士村之称。全村现有272户1339人,耕地面积920亩。村民主要以种植生姜、苦瓜、马铃薯等特色农副产业及外出务工从事地质勘探、建筑业等为主。2008年村被列为福安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6、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峪镇双峰村


在武陵源风景区外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武陵源区索溪峪镇双峰村,该村总面积19000余亩,有9个村民小组,203户660人,其中党员20人。近年来,在省、市、区等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双峰村党支部立足发展抓党建,凝心聚力搞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双峰村党支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现在,走进双峰村,宽敞的旅游公路纵横交错,漂亮的土家小楼新颖别致,气派的农家旅馆生意兴隆,秀美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到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7、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双峰村


双峰村原是克井镇勋掌村的一个自然村。勋掌村辖区面积大,人口众多,不便管理,逐渐分成了双峰、金水、后沟河、古泉4个村。

双峰村面临着人多地少、宅基地划拨难的状况。双峰村的村干部一届换了一届,但是村容村貌依旧落后,宅基地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2009年,双峰村的村干部通过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外出考察参观,产生了建设新型住宅楼的想法。村委会附近有18亩老宅基地,共有老房子29座,村集体决定拆掉老房子,规划建设6栋5层的住宅楼,起名叫花园住宅小区,计划分3期完成。要建设新型住宅小区,做好旧房拆迁工作是第一步。但部分村民思想保守,对老宅有留恋之情,对建设新型小区存在误解;部分村民要求的拆迁补偿费太高;部分村干部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这时,村委会主任刘凤录果断地说,不管想什么办法,我们也要攻克这道难关。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后,还牵涉给拆迁户合理补偿,但是村集体收入只有4万元,于是,村干部通过垫资等办法赔偿了拆迁户48万元。拆迁工作虽然耗时半年,但最大的难题终于解决了。双峰村新型住宅楼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底层是商品房,可租给村民做生意;上面的楼层供群众居住,可容纳40多户。看着楼房建成,双峰村的张大爷乐呵呵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如今我们双峰村的小楼房也建起来了,生活环境真是大不一样了。”

8、辽宁省庄河市道徐岭镇双峰村


徐岭镇双峰村位于徐岭镇东部,辖区内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居民787户,总人口2776人,其中农业人口2669人,劳动力1540人。村耕地面积5964亩,其中水田457亩,经济作物1030亩,菜田350亩,保护地100亩,全村居住用地250亩,工业用地45亩,未利用建设用地300亩,果园250亩,林地546亩。双峰村有8个党小组65名党员,村级卫生所医护人员3名,小学在校学生160人,教师12人,合作医疗参合率93%,有限电视普及率50%,绿化覆盖率达到60%,有工业企业3 个,农业企业2个。双峰村曾多次被授予“先进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以规模化、产业化开拓市场。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其中家种菜生产已成为主导产业,全村种植家种菜面积达到1300亩,种植业户达到23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0%以上,从业人员1001人,占全村人口比例的36%,家种菜生产纯利260万,人均收入980元;双峰村的家种菜生产包括出口苟宝、白萝卜、地瓜梗,“上好佳”土豆等诸多品种,其中白萝卜500亩,“上好佳”土豆400亩,地瓜梗等400多亩;双峰村还发展滑子蘑种植20万帘,肉鸡饲养量25万只,黄牛存栏150头,生猪饲养3000头,畜牧业产值达800万元。

相关分词: 双峰村 双峰 峰村